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元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多元对话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教师、学生、教材、实验甚至自我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本文从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中实施多元对话的角度,对多元对话和自主探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实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自主探究 多元对话 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94-02
缘起:探究学习中的“伪探究”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为体现这一理念,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动手操作、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力图实现从“教会”向“学会”和“会学”的转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走过场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摆的研究中的“伪探究”。
当学生猜测摆的快慢受摆长影响时,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了一种实验方案,控制摆重、摆角,调节摆长。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学生操作。
①搭好铁架台,做好一个摆长为10cm的摆。
②设定摆角为45度,教师统一时间,统计摆的次数。
③调整摆长到20cm,再测一次
④调整摆长到30cm,再测一次
④告知需要哪些数据、怎样测量数据、怎样处理数据
⑤得到结论
上述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选择好探究方案,并掐头去尾,直奔主题,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能轻松地得出结论,为操作而操作,失去了探究学习真正的价值。从对话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探究过程是单程的对话过程,教师对话学生、学生对话器材,不能体现新课程的动态生成特点,是违背新课改精神的。
科学的探究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材、器材)间构成互为互动关系,即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思考问题,深入问题内部,与科学现象对话,从而对所研究的科学现象产生超越已往知识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从而得到了科学规律的真谛。
思考:多元对话教学的理论与价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多元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与教师对话、与课本教材对话、与实验器材对话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点,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究,这才是一种新的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一)几个基本概念
1.研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与多方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只有通过多元对话,才达到有效交流,才能够自我完善,才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
2.多元对话
“对话”一般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或是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教学中的对话不仅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教材之间、人与实验过程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各种需要对话的对象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多元对话的对象得到了扩展,即一个人可以与任何有价值的客观存在进行对话。
(二)小学科学自主探究中实行多元对话的价值
1.多元对话方式改变教学思维——从对象思维到关系思维
探究活动既是科学教学的基础,也是科学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多元对话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和教材的关系、师生和教学环境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在多元对话中,教师不再将自己视为教学资源的的占有者,而是要处理好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使自主探究活动教学真正从一元主体走向了多元主体。
2.多元對话方式改变教学方式——从接受复制到共享创造
“自主探究”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功能,对科学知识进行重建构、再生成。多元对话教学让单线信息传递变成多边信息互动,整合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结构要素,使师生一起共享教学过程中的种种资源,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在一个更大的认识空间,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思想与新行为。
3.多元对话方式改变教学精神——从追求整体到关注个体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新课程一个质的飞跃,多元对话可以改变探究教学中模式化、程序化、统一化的不良倾向,体现师生之间的主观情感因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与别人交往,在与别人平等对话中找到自我,展现个人价值,找到对知识和生活的个人理解,从追求整体效率发展到了关注个体发展。
实践:探究学习中多元对话的实施
科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对于教材的简单复制与搬运,从更深意义上看,教学已成为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和线索,共同合作,相互交流,主动构建的过程。
(一)学生与教材内容对话——探究发现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会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学习。他们与教材的对话是独立的、动态的、创造性的活动,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发现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例如在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部分实录:
(师取出两个装满水的杯子,将两个土豆分别放到杯子里。这时大土豆浮了起来,而小土豆却沉了下去,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孩子们注意,还没等老师再次发问,孩子们就在下面议论开了。)
生:老师,我认为大土豆本来就应该是浮的,而小土豆因为它比较小,所以应该是沉的。
师:那好,我们再来试试。(说着,师把两个土豆捞起来,互换了一下位置,这时,大土豆沉了下去,小土豆却浮了上来,这再次引起孩子们激烈的争论……)
【关键词】自主探究 多元对话 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94-02
缘起:探究学习中的“伪探究”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为体现这一理念,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动手操作、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力图实现从“教会”向“学会”和“会学”的转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走过场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摆的研究中的“伪探究”。
当学生猜测摆的快慢受摆长影响时,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了一种实验方案,控制摆重、摆角,调节摆长。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学生操作。
①搭好铁架台,做好一个摆长为10cm的摆。
②设定摆角为45度,教师统一时间,统计摆的次数。
③调整摆长到20cm,再测一次
④调整摆长到30cm,再测一次
④告知需要哪些数据、怎样测量数据、怎样处理数据
⑤得到结论
上述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选择好探究方案,并掐头去尾,直奔主题,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能轻松地得出结论,为操作而操作,失去了探究学习真正的价值。从对话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探究过程是单程的对话过程,教师对话学生、学生对话器材,不能体现新课程的动态生成特点,是违背新课改精神的。
科学的探究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材、器材)间构成互为互动关系,即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思考问题,深入问题内部,与科学现象对话,从而对所研究的科学现象产生超越已往知识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从而得到了科学规律的真谛。
思考:多元对话教学的理论与价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多元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与教师对话、与课本教材对话、与实验器材对话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点,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究,这才是一种新的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一)几个基本概念
1.研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与多方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只有通过多元对话,才达到有效交流,才能够自我完善,才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
2.多元对话
“对话”一般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或是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教学中的对话不仅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教材之间、人与实验过程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各种需要对话的对象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多元对话的对象得到了扩展,即一个人可以与任何有价值的客观存在进行对话。
(二)小学科学自主探究中实行多元对话的价值
1.多元对话方式改变教学思维——从对象思维到关系思维
探究活动既是科学教学的基础,也是科学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多元对话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和教材的关系、师生和教学环境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在多元对话中,教师不再将自己视为教学资源的的占有者,而是要处理好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使自主探究活动教学真正从一元主体走向了多元主体。
2.多元對话方式改变教学方式——从接受复制到共享创造
“自主探究”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功能,对科学知识进行重建构、再生成。多元对话教学让单线信息传递变成多边信息互动,整合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结构要素,使师生一起共享教学过程中的种种资源,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在一个更大的认识空间,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思想与新行为。
3.多元对话方式改变教学精神——从追求整体到关注个体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新课程一个质的飞跃,多元对话可以改变探究教学中模式化、程序化、统一化的不良倾向,体现师生之间的主观情感因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与别人交往,在与别人平等对话中找到自我,展现个人价值,找到对知识和生活的个人理解,从追求整体效率发展到了关注个体发展。
实践:探究学习中多元对话的实施
科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对于教材的简单复制与搬运,从更深意义上看,教学已成为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和线索,共同合作,相互交流,主动构建的过程。
(一)学生与教材内容对话——探究发现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会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学习。他们与教材的对话是独立的、动态的、创造性的活动,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发现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例如在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部分实录:
(师取出两个装满水的杯子,将两个土豆分别放到杯子里。这时大土豆浮了起来,而小土豆却沉了下去,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孩子们注意,还没等老师再次发问,孩子们就在下面议论开了。)
生:老师,我认为大土豆本来就应该是浮的,而小土豆因为它比较小,所以应该是沉的。
师:那好,我们再来试试。(说着,师把两个土豆捞起来,互换了一下位置,这时,大土豆沉了下去,小土豆却浮了上来,这再次引起孩子们激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