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为语文教师的不能承受之重,习作成了学生欲迎还拒的题目。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新课改的实施,为农村小学写作教学送来了缕缕春风,注入了青春活力,引领写作教学踏上新的征程。
【关键词】还原;观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可如今农村小学语文写作这条大河湍急了不少,要让学生能够安全顺利的过河也要更多智慧,不仅要摸着,还得摸准。
农村小学语文写作有三块要摸准的“石头”。
第一块石头叫“还原”。我们教师在对很多课文解析中,往往人为地渲染了作品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如果在教学中能对这些内容予以原生态还原,相信学生反而会有惊喜和启示。通过教师的“旁白”,学生会知道,原来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下的农家生活也是似曾相识的;徐秀娟《灰椋鸟》中的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在我们家乡经常遇到;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花草鸟蝶怎么和我家的那么相像呢?琦君笔下的《桂花雨》不是就在我们身边吗?想到这些我们的孩子们能不会心一笑并对乡村生活重新生出些新的感悟与热爱吗?还远不止这些呢!如果学生真能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被“标准化”的作品,那么他们更是会产生一种“这有什么,我也能行”的想法:他会觉得萧红笔下的园子固然有趣,可没有自己村边那片藏着各种野花蘑菇野鸡草蛇的山林有趣;《金蝉脱壳》中金蝉脱壳的过程描写的固然详细具体,但远没有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份惊喜与快乐!此时的乡村孩子们,写起他们的生活会比课文中所能感应的乡村生活要有滋有味得多吧。
“还原”,让教师对教材的解析更加地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也更加地接地气,带着这份“真实”走进课堂,研讨课文,教师教学时也就多了一份底气,引领学生把握课文思想也就少走了一些弯路,教学环节也显得那么清新自然。
第二块石头叫“观察”。“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佛家亦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花花草草、点点滴滴,显得尤其重要。当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时,会有许多欣喜的发现:农村没有城市成群的高楼大厦,却有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水;农村没有城市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却有低碳环保的轻车漫步;农村没有城市花团锦簇的公园,却有清香扑鼻的田野;农村没有城市拥挤的街道,却给孩子一个自由玩耍的空间;农村没有城市那么快的生活节奏,却有充足的时间串门聊天,农村没有城市那么多的柏油路,挖土挖沙却更方便,在农村比在城市更容易接近大自然,更容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此时,红墙、小院、青松、苍柏、绿叶、枝条等这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景物已是烂熟于心,写起来自然顺畅形象了许多。
“观察”,在学生写作时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映入学生眼帘的不再是简单、无序的小花小草的堆砌,而是饱含色彩和激情的生命在绽放,在迎接学生对它们的洗礼和检阅。
第三块石头叫“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语文老师想象力枯竭的话,那么如何去指导学生品读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受到熏染呢?如果没有想象,如何理解“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的勇敢、善良?如何理解“司马光要使那么大的劲砸缸”时的冷静、机智?如何理解“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想象是文学感动的初步,有了她,才会有“诗意的栖居”的可能。我想,如果当语文教师靠着丰富的想象,将一缕缕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感情、感悟倾诉给学生,就会感染给学生,那么学生会得到怎样的一份份精神遗传?这一份份精神遗传是给学生的一份份弥足珍贵的礼物!想象力犹如小鸟的翅膀,教师的任务就是张起想象的翅膀,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浩瀚的星空中自由地翱翔。
想象,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因为有了想象,老师就是魔术师,引领着学生走进一个又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世界;老师就是摄影师,呈现给学生一张又一张精致而又华丽的图片,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能力。
总之,在农村这样相对闭塞的教学环境下,要想学生写作能够真正打开思路,放飞思想,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提醒与引导,和学生一道不断认识并开发农村特有的写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舞台,营造一个“写作”的环境,让学生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碰出耀眼的光芒。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才可能不断地引来源头活水,而农村小学语文写作之路才能顺利到达彼岸。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还原;观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可如今农村小学语文写作这条大河湍急了不少,要让学生能够安全顺利的过河也要更多智慧,不仅要摸着,还得摸准。
农村小学语文写作有三块要摸准的“石头”。
第一块石头叫“还原”。我们教师在对很多课文解析中,往往人为地渲染了作品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如果在教学中能对这些内容予以原生态还原,相信学生反而会有惊喜和启示。通过教师的“旁白”,学生会知道,原来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下的农家生活也是似曾相识的;徐秀娟《灰椋鸟》中的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在我们家乡经常遇到;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花草鸟蝶怎么和我家的那么相像呢?琦君笔下的《桂花雨》不是就在我们身边吗?想到这些我们的孩子们能不会心一笑并对乡村生活重新生出些新的感悟与热爱吗?还远不止这些呢!如果学生真能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被“标准化”的作品,那么他们更是会产生一种“这有什么,我也能行”的想法:他会觉得萧红笔下的园子固然有趣,可没有自己村边那片藏着各种野花蘑菇野鸡草蛇的山林有趣;《金蝉脱壳》中金蝉脱壳的过程描写的固然详细具体,但远没有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份惊喜与快乐!此时的乡村孩子们,写起他们的生活会比课文中所能感应的乡村生活要有滋有味得多吧。
“还原”,让教师对教材的解析更加地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也更加地接地气,带着这份“真实”走进课堂,研讨课文,教师教学时也就多了一份底气,引领学生把握课文思想也就少走了一些弯路,教学环节也显得那么清新自然。
第二块石头叫“观察”。“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佛家亦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花花草草、点点滴滴,显得尤其重要。当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时,会有许多欣喜的发现:农村没有城市成群的高楼大厦,却有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水;农村没有城市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却有低碳环保的轻车漫步;农村没有城市花团锦簇的公园,却有清香扑鼻的田野;农村没有城市拥挤的街道,却给孩子一个自由玩耍的空间;农村没有城市那么快的生活节奏,却有充足的时间串门聊天,农村没有城市那么多的柏油路,挖土挖沙却更方便,在农村比在城市更容易接近大自然,更容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此时,红墙、小院、青松、苍柏、绿叶、枝条等这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景物已是烂熟于心,写起来自然顺畅形象了许多。
“观察”,在学生写作时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映入学生眼帘的不再是简单、无序的小花小草的堆砌,而是饱含色彩和激情的生命在绽放,在迎接学生对它们的洗礼和检阅。
第三块石头叫“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语文老师想象力枯竭的话,那么如何去指导学生品读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受到熏染呢?如果没有想象,如何理解“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的勇敢、善良?如何理解“司马光要使那么大的劲砸缸”时的冷静、机智?如何理解“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想象是文学感动的初步,有了她,才会有“诗意的栖居”的可能。我想,如果当语文教师靠着丰富的想象,将一缕缕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感情、感悟倾诉给学生,就会感染给学生,那么学生会得到怎样的一份份精神遗传?这一份份精神遗传是给学生的一份份弥足珍贵的礼物!想象力犹如小鸟的翅膀,教师的任务就是张起想象的翅膀,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浩瀚的星空中自由地翱翔。
想象,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因为有了想象,老师就是魔术师,引领着学生走进一个又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世界;老师就是摄影师,呈现给学生一张又一张精致而又华丽的图片,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能力。
总之,在农村这样相对闭塞的教学环境下,要想学生写作能够真正打开思路,放飞思想,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提醒与引导,和学生一道不断认识并开发农村特有的写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舞台,营造一个“写作”的环境,让学生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碰出耀眼的光芒。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才可能不断地引来源头活水,而农村小学语文写作之路才能顺利到达彼岸。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