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宽松的氛围 巧妙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校要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饭厅等公共场所书写宣传创新的标语,介绍有创新精神的人物的事迹,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
2.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3.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3.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教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太直接,也不能太难,教师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利地解决疑问。
3.4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人类通过观察自然去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立足于大自然。我们目前对科技的观察和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大部分来源于实验室。其实,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村第一线去观察也很有必要,至少可以知道我国科技水平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情况,知道科技创新对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3.5引导放射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总之,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独立解疑,勇于打破旧框框,自觉探究的习惯。
3.6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和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慎密的习惯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就能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3.7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也就是说,发现、发明和创新一般往往是从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去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归纳、类比、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不仅能极大地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而且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3.8健全人格特征。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要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要防止成功后的骄傲。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是个性格十分坚强的人,从一个杂工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所以成功也往往依赖于人的性格。积极、坚强的性格是产生人的创新能力的保证。
4.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4.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我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的物体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4.2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形成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
总之,创新教育是数学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影响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宽松的氛围 巧妙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校要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饭厅等公共场所书写宣传创新的标语,介绍有创新精神的人物的事迹,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
2.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3.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3.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教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太直接,也不能太难,教师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利地解决疑问。
3.4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人类通过观察自然去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立足于大自然。我们目前对科技的观察和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大部分来源于实验室。其实,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村第一线去观察也很有必要,至少可以知道我国科技水平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情况,知道科技创新对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3.5引导放射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总之,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独立解疑,勇于打破旧框框,自觉探究的习惯。
3.6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和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慎密的习惯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就能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3.7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也就是说,发现、发明和创新一般往往是从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去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归纳、类比、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不仅能极大地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而且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3.8健全人格特征。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要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要防止成功后的骄傲。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是个性格十分坚强的人,从一个杂工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所以成功也往往依赖于人的性格。积极、坚强的性格是产生人的创新能力的保证。
4.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4.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我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的物体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4.2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形成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
总之,创新教育是数学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影响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