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

来源 :外语与外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语篇与其他语篇之间的关系叫做“互文性”.互文性这个概念的提出对话语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使我们能够在某一语篇与其他语篇的相互关系中来分析和评价该语篇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正如Allen所指出的,“互文性”是当今批评词汇中使用最广而又误用最多的术语之一,本文拟简要梳理这一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一些概念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意义、发展和应用.
其他文献
学术写作是一种实现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作者通过这种交流与读者达成共识,寻求读者对其研究发现的认可和接受,而模糊语正是实现这种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构建共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在Hyland(1996)模糊语体系框架内,探讨元话语中的模糊语在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构建共识方面的作用.分析表明,学术论文中模糊语的使用可降低作者观点的表达力度,给读者留下解读的空间,并与读者就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协商,构建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从而提高学术论文的说服力和可接受度.
批评话语分析提出,翻译是一种话语的“再语境化”,是译者参与社会实践、发挥主观作用的过程,也是译者与原文及译文的互动活动.本研究将批评话语分析对“语境”“互文性”等的讨论与“去/再语境化”理论相结合,指出“元话语—原文—译文”的生成转换过程从历时角度看是一个不断“去/再语境化”过程;考察“互文”关系是回溯追踪话语生成转换过程合理性的依据,也是揭示译者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自我调适行为的手段.
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输入语速,作为影响同声传译认知负荷的重要因素,与流利性关系密切,但关于它对流利性的影响,学者们却众说纷纭,甚至有相反的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控制同声传译的输入语速,并建立双语语料库对流利性指标进行系统标注,以探究在不同训练阶段输入语速对同传译语流利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输入语速对学生译员同传译语流利性的多项指标有显著的影响.在高输入语速情境中,学生译员同传译语总体而言更流利,主要体现在语速加快、平均语流长度增加、静默停顿与非流利现象平均数量减少、非流利现象平均时长缩短
国内同伴反馈实证研究主要检验同伴反馈的效果,但学生作为接收者对同伴反馈的投入情况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追踪了一组(3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在同一写作任务的三轮同伴反馈中的认知投入.研究发现,学生对同伴反馈的理解程度有所加深但仍然不足.学生对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在共时、历时维度上都呈现出鲜明个体差异.本研究发现可为推进同伴反馈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出使奏疏》为语料,基于Kádár的仪式礼貌理论,从历史语用学视角探究晚清奏疏恭维言语行为的仪式化表达、语用策略及权利义务关系内涵.研究发现,晚清臣子以固定的体例和词句实现仪式框架下的规约恭维表达,具备阶层性特征;在采用隐性恭维赞美皇上的同时,基于引导、鼓励等策略,使用肯定过去、预赞、转折等恭维手段实现非规约性表达,具备功能性与互动性特征.仪式化规约表达是强调臣子权利义务的仪式化言语烙印,仪式化非规约表达是维护、推进臣子权利义务的仪式化言语工具,两者作用于仪式群体道德秩序的感知与修复,是君臣间道德
“语素法”是否适用于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一直为学界所讨论.本实验以俄语或乌克兰语背景的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为被试,在HSK(1-2级)词汇大纲中选取双音复合词,通过公式计算词语间的语义距离,选取不同语义透明度的词语24个,分别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语素教学和整词教学,均使用翻译、图片展示和创设情境3种教学手段来完成词汇教学,两班实验词汇及具体教法均相同,但不同于对照班以整词开展教学的方式,在实验班是以语素为单位开展教学;最后利用语义理解量表进行教学成果的即时和延时测试,通过对两组测
20世纪以来,风景的文化、政治、经济内涵逐渐为学界所关注.本文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风景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聚焦新殖民主义对加勒比海地区风景的破坏和改造以及后殖民主义风景具有主体反抗性两方面,依据卡马达的风景政治理论对莫里森的作品《柏油娃娃》进行了解读.分析发现,在莫里森的后殖民书写中,加勒比海地区风景已然超越了仅作为背景与线索的叙事功能,成为了具有社会功能与政治内涵的独立主体,并与加勒比海地区黑人和黑人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股反抗当代白人资本家新殖民活动和文化入侵的新力量.
本研究针对基于使用和基于规则的语言习得路径之争,以英语致使交替动词为例,参照双向交替机制,采用混合方差分析,考察两种路径下高、低水平大学生动词习得中的低被动和过度致使问题.结果发现,真实动词判断任务中,两水平对部分动词的低被动和过度致使受固化效应影响,而其他动词未受此影响,因为受语义制约,其狭域规则或被充分习得,或习得滞后.与此同时,高水平者易受动词小构式的抽象事件义影响,而低水平者易受动词词汇义和母语规则影响.生造动词判断任务中,高、低水平者受替代效应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构式义和词汇义限制.综上,致使交
现代哲学对作者的主体认知、再现能力、道德感知和判断力的质疑,导致了作者的写作主体危机.英国哲学家和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对现代哲学中的自我概念进行批判,突出作家的主体性和文学想象的道德性,形成了独特的叙事伦理.文章结合默多克三部艺术家小说中的写作主体形象,从重构写作主体的缘由、误区和策略三个方面探讨默多克的叙事伦理,揭示了她对自我概念的哲学反思,对自我意象的理论批判,以及对写作主体自我嬗变的文学再现.文章指出,通过重塑自我,恢复自我、语言和世界的关联,重构具备他者意识的写作主体,默多克构建了以消除自我为核心
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及意象图式理论考察了日语“TEARU构式”的认知机理、意义及句法的分类.研究发现:(1)“TEARU构式”形式上由NP1ニ/ハ+NP2カ/ヲ+Vテアル三个模块构成,是表达人为事物/事件存在的认知策略,语法化规约是构式形成的动因;(2)构式的强压制性使“Vテアル”中的V动态意义减弱,而后续“アル”表达静态存在的意义增强,表达了动与静融合的存在意义;(3)根据句子中NP1、NP2的特点及构式表达的存在意义,我们可在句法上分为“人为事物(モノ)存在句”和“人为事件(コト)存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