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断冲击挑战着教师的权威地位,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应对移动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切实提高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应对移动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切实提高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概念解析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即通信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如搜索、资讯、沟通、娱乐、导航、电子商务等,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服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便携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载体,具备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使用私密、安全轻便的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系列活动对被教育者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将思想、政治、道德等内化为被教育者内在素质,期望产生积极意义的活动。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2)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5)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实效性,“实”此处应指真实、客观,“效”此处应指成果、功用。“性”此处应指某方面的表现。“实效性”即指真实客观的成果、功用方面的表现情况。一方面表示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贴合程度,贴合程度越高,实效性越强。另一方面表示活动投入与效果产出的协调程度。投入与产出比越小,活动实效性越强。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负面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冲击教师地位
就实效性而言,教育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无疑拥有绝对的实效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社会阅历,而且拥有实用的教育技能技巧,在知识贫瘠、见识浅薄而又渴望充实提高的被教育者面前,无疑就是久旱的及时雨、黑夜里的指路明灯。教育者被尊称为师父,言行举止都是被教育者效仿的对象。在被教育者面前,教育者拥有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的能力,拥有收放自如、侃侃而谈的信心,拥有感染力感召力极强的人格魅力。观点哪怕即使有瑕疵有偏颇,也不会轻易引起被教育者质疑挑战,具有绝对的权威优势。然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对教育者地位带来了巨大冲击。首先,被教育者知识信息获取突破了教育者的影响范围。包罗万象的移动互联网资源能够解决被教育者各方面的知识需求。在知识面的广度上,个体教育者与资源丰富的移动互联网相较不可同日而语。其次,个体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制高点,网络资讯、网络课程、网上课堂的飞速发展,被教育者能够接触到全国的、世界的专业领域内的精英,能够接受更为新颖、更有深度、更为精彩的观点见解。个体教育者的学习对象同时也是被教育者的学习对象,教育者传业授道解惑的能力受质疑。再次,移动互联网对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提出新要求。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趣味性,使得高校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年龄、精力、工作、家庭等因素影响,在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和应用方面,明显滞后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对移动互联网负面影响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度不高、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欠缺等问题,诱发学生“睡、玩、逃”等不良课堂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备受影响。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首先,多元思想、多样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水滴石穿,日久生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告诉我们,世界总是在变化的,并且要想质变必须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量变,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变。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应用,不同阶级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共生共存,尤其是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形成了多元思想与多样价值观并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猎取信息的新鲜感,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不仅对大学生思想量变积累过程产生干扰,而且极易在多元思想和多样价值的环境下迷失自我。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传统腐朽文化侵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移动互联网基础优势,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牢牢掌握着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通过大量不实、歪曲、丑化报道,篡改事实真相,以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有图有真相的真相”未必就是真实客观的真相。然而,古语讲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再之主流媒体有引导、有倾向的大肆宣传社评,即便是阅历丰富的人未必就不被忽悠,更何况缺乏理性判断能力、涉世未深的学生。同时,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应当摒弃而未被摒弃的糟粕借助移动互联网有死灰复燃趋势,比如宗法观念、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专制作风、人身依附关系等消极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 首先,移动互联网信息浩如烟海、瞬息万变、接踵而至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发展变化。对于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似乎只有不断进入网页、刷新、查看,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这使得大学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大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只是一味地接受、储存、转发,助长谣言横飞,甚至被不法之徒利用。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而且严重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次,移动互联网资源的娱乐性、便利性使大学生对其产生深深依赖。移动互联网让大学生找到消费娱乐的天堂,改变了社会大众传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分白昼、足不出户地在网络世界购物、娱乐、消磨时光,成为“宅男”“宅女”,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觉得全身不自在,无法专心致志地学习,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动手去解决,而是一味依靠网络,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最终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沉迷于色情暴力游戏,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再次,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隐秘性助长了人性心理的阴暗面。移动互联网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打破了传统群体聚集、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虚拟、隐匿性的网络环境里,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降低。少数大学生的言语也常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变的肆无忌惮甚至升级为网络暴力,口出污言秽语,肆意网上谩骂,进行人身攻击、诋毁他人。
三、移动互联网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策略与措施
(一)以“互联网 ”思维改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不能回避、不能拒绝,只能接受、融入。一是加强对其移动互联网技术技能的培训考核。一方面可以促使其掌握了解移动互联网,提高其应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保持知识高度与新颖,以知识获取魅力,获取权威,进而赢得影响力。二是积极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师生关系。“高高在上”的师者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亲和力、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更深得大学生喜爱,言行举止更易为大学生接受。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放下姿态,放低身段,摈弃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新心态走近大学生;要学会用大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以新语态与大学生交流,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有其自身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分析研究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教学内容要紧贴移动互联网热点、焦点,以理论去解释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让空洞的理论多些“地气”,便于大学生理解接受;以真实鲜活的热点焦点案例去求证理论,在边剖边析中推进学生思想认知的提高,在真谛呼之欲出的那一刻,求知者就会有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通透感觉,期望的思想种子更易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二是针对疑难、有争议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辨析。一则在光明正大的辨析中激浊扬清,最大可能地挤压歪风邪气的生存空间,二则以学生感召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凝聚共识,收获“填鸭式”教育无法取得的效果。
(三)占领移动互联网舆论高地
一要建好“微阵地”,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网络论坛、网络群、网络社区。利用这些“微阵地”,有针对性进行思想引导,用主流文化稀释网络不良文化,用网络正能量驱散网络负能量。二要培养“微领袖”,扶持政治立场坚定、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的优秀大学生担任各类微博、论坛、虚拟社区的“版主”、“博主”,让他们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喉舌”,成为正面信息的“舆论先锋”、流言和虚假信息的“粉碎者”[2]。三要开展网络“微活动”,组织大学生自拍社会主流价值观微电影,“晒”在朋友圈,供受众评论、转发,传递正能量,助力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强化移动互联网监管
一要以“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从接入源头抓起,协助配合通信运营商严格落实办卡实名制,并对学生SIM卡、校园周边WIFI接入热点进行接入权限管理,屏蔽敏感、色情、暴力、迷信等有毒有害信息,建立起网络信息污染的“防火墙”,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撑起一把保护伞。二要完善舆情信息收集制度。高校要设立专门的部门,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答疑团队,特别关注那些网络热点舆情信息,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舆情信息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解读引导工作,将网络舆情信息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三要畅通网络舆情信息反馈渠道。高校可以在校园论坛建立专门的信息反馈专栏,筹建24小时在线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从而对一些突发性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反馈,这样可以有效疏导网络负面情绪,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3]。
(五)端正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态度
要让大学生明白移动互联网是平台、是工具,是外在辅助,大学生应该趋利避害、借力借势提升发展自我,而不能深陷其中影响学业,甚至对充满诱惑的色情、暴力等毒害信息、游戏不能自拔,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奴隶”。此外,不少“热点论坛”与“意见领袖”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水军”所操纵,甚至本身就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其言其行目的就是蛊惑人心,制造事端。身处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之中,要教育大学生对网上信息有怀疑求证的态度,不能一味地跟风盲从,丧失自我判断力。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Z].2015-01-19.
[2]朱千波.探索“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N],新华日报,2015-04-17(第5版).
[3]王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5):67.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应对移动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切实提高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概念解析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即通信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如搜索、资讯、沟通、娱乐、导航、电子商务等,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服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便携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载体,具备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使用私密、安全轻便的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系列活动对被教育者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将思想、政治、道德等内化为被教育者内在素质,期望产生积极意义的活动。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2)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5)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实效性,“实”此处应指真实、客观,“效”此处应指成果、功用。“性”此处应指某方面的表现。“实效性”即指真实客观的成果、功用方面的表现情况。一方面表示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贴合程度,贴合程度越高,实效性越强。另一方面表示活动投入与效果产出的协调程度。投入与产出比越小,活动实效性越强。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负面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冲击教师地位
就实效性而言,教育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无疑拥有绝对的实效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社会阅历,而且拥有实用的教育技能技巧,在知识贫瘠、见识浅薄而又渴望充实提高的被教育者面前,无疑就是久旱的及时雨、黑夜里的指路明灯。教育者被尊称为师父,言行举止都是被教育者效仿的对象。在被教育者面前,教育者拥有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的能力,拥有收放自如、侃侃而谈的信心,拥有感染力感召力极强的人格魅力。观点哪怕即使有瑕疵有偏颇,也不会轻易引起被教育者质疑挑战,具有绝对的权威优势。然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对教育者地位带来了巨大冲击。首先,被教育者知识信息获取突破了教育者的影响范围。包罗万象的移动互联网资源能够解决被教育者各方面的知识需求。在知识面的广度上,个体教育者与资源丰富的移动互联网相较不可同日而语。其次,个体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制高点,网络资讯、网络课程、网上课堂的飞速发展,被教育者能够接触到全国的、世界的专业领域内的精英,能够接受更为新颖、更有深度、更为精彩的观点见解。个体教育者的学习对象同时也是被教育者的学习对象,教育者传业授道解惑的能力受质疑。再次,移动互联网对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提出新要求。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趣味性,使得高校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年龄、精力、工作、家庭等因素影响,在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和应用方面,明显滞后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对移动互联网负面影响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度不高、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欠缺等问题,诱发学生“睡、玩、逃”等不良课堂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备受影响。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首先,多元思想、多样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水滴石穿,日久生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告诉我们,世界总是在变化的,并且要想质变必须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量变,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变。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应用,不同阶级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共生共存,尤其是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形成了多元思想与多样价值观并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猎取信息的新鲜感,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不仅对大学生思想量变积累过程产生干扰,而且极易在多元思想和多样价值的环境下迷失自我。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传统腐朽文化侵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移动互联网基础优势,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牢牢掌握着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通过大量不实、歪曲、丑化报道,篡改事实真相,以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有图有真相的真相”未必就是真实客观的真相。然而,古语讲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再之主流媒体有引导、有倾向的大肆宣传社评,即便是阅历丰富的人未必就不被忽悠,更何况缺乏理性判断能力、涉世未深的学生。同时,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应当摒弃而未被摒弃的糟粕借助移动互联网有死灰复燃趋势,比如宗法观念、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专制作风、人身依附关系等消极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 首先,移动互联网信息浩如烟海、瞬息万变、接踵而至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发展变化。对于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似乎只有不断进入网页、刷新、查看,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这使得大学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大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只是一味地接受、储存、转发,助长谣言横飞,甚至被不法之徒利用。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而且严重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次,移动互联网资源的娱乐性、便利性使大学生对其产生深深依赖。移动互联网让大学生找到消费娱乐的天堂,改变了社会大众传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分白昼、足不出户地在网络世界购物、娱乐、消磨时光,成为“宅男”“宅女”,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觉得全身不自在,无法专心致志地学习,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动手去解决,而是一味依靠网络,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最终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沉迷于色情暴力游戏,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再次,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隐秘性助长了人性心理的阴暗面。移动互联网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打破了传统群体聚集、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虚拟、隐匿性的网络环境里,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降低。少数大学生的言语也常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变的肆无忌惮甚至升级为网络暴力,口出污言秽语,肆意网上谩骂,进行人身攻击、诋毁他人。
三、移动互联网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策略与措施
(一)以“互联网 ”思维改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不能回避、不能拒绝,只能接受、融入。一是加强对其移动互联网技术技能的培训考核。一方面可以促使其掌握了解移动互联网,提高其应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保持知识高度与新颖,以知识获取魅力,获取权威,进而赢得影响力。二是积极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师生关系。“高高在上”的师者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亲和力、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更深得大学生喜爱,言行举止更易为大学生接受。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放下姿态,放低身段,摈弃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新心态走近大学生;要学会用大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以新语态与大学生交流,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有其自身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分析研究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教学内容要紧贴移动互联网热点、焦点,以理论去解释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让空洞的理论多些“地气”,便于大学生理解接受;以真实鲜活的热点焦点案例去求证理论,在边剖边析中推进学生思想认知的提高,在真谛呼之欲出的那一刻,求知者就会有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通透感觉,期望的思想种子更易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二是针对疑难、有争议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辨析。一则在光明正大的辨析中激浊扬清,最大可能地挤压歪风邪气的生存空间,二则以学生感召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凝聚共识,收获“填鸭式”教育无法取得的效果。
(三)占领移动互联网舆论高地
一要建好“微阵地”,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网络论坛、网络群、网络社区。利用这些“微阵地”,有针对性进行思想引导,用主流文化稀释网络不良文化,用网络正能量驱散网络负能量。二要培养“微领袖”,扶持政治立场坚定、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的优秀大学生担任各类微博、论坛、虚拟社区的“版主”、“博主”,让他们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喉舌”,成为正面信息的“舆论先锋”、流言和虚假信息的“粉碎者”[2]。三要开展网络“微活动”,组织大学生自拍社会主流价值观微电影,“晒”在朋友圈,供受众评论、转发,传递正能量,助力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强化移动互联网监管
一要以“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从接入源头抓起,协助配合通信运营商严格落实办卡实名制,并对学生SIM卡、校园周边WIFI接入热点进行接入权限管理,屏蔽敏感、色情、暴力、迷信等有毒有害信息,建立起网络信息污染的“防火墙”,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撑起一把保护伞。二要完善舆情信息收集制度。高校要设立专门的部门,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答疑团队,特别关注那些网络热点舆情信息,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舆情信息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解读引导工作,将网络舆情信息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三要畅通网络舆情信息反馈渠道。高校可以在校园论坛建立专门的信息反馈专栏,筹建24小时在线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从而对一些突发性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反馈,这样可以有效疏导网络负面情绪,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3]。
(五)端正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态度
要让大学生明白移动互联网是平台、是工具,是外在辅助,大学生应该趋利避害、借力借势提升发展自我,而不能深陷其中影响学业,甚至对充满诱惑的色情、暴力等毒害信息、游戏不能自拔,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奴隶”。此外,不少“热点论坛”与“意见领袖”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水军”所操纵,甚至本身就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其言其行目的就是蛊惑人心,制造事端。身处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之中,要教育大学生对网上信息有怀疑求证的态度,不能一味地跟风盲从,丧失自我判断力。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Z].2015-01-19.
[2]朱千波.探索“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N],新华日报,2015-04-17(第5版).
[3]王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