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指出:“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由此可见,课程改革把重视学生的文本阅读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县一年课改的活动中,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加大初中学生阅读量、大量积累汉语言材料无疑是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扩展,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要达到这一要求,仅靠课内每周数节语文课,每学期数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渠道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单凭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课前、课后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地去搜集大量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使学生在阅读中与高尚交流,与情感共鸣。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去了解鲁迅的一些生平事迹,没有想到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鲁迅的资料:有鲁迅的个人履历,有鲁迅的主要贡献,有鲁迅的大事年表,有鲁迅的故居,有鲁迅的生平创作,有鲁迅的家中情况,还有鲁迅的经典语录等等。有的同学还找到鲁迅的不同时期的照片、物件图片。在课堂交流鲁迅的经典语录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就这样,在充裕的课外阅读的时间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伟人的心中,去解读鲁迅那充盈天地,浸润万物的崇高的灵魂。正是有了课前的阅读铺垫,使学生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经历。
二、抓住时代脉搏,注重情感培养
语文是具有很强时代感的一门学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为语文增加一些记录时代脉搏的文本,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沉重的回忆,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革命豪情。在组织学生回忆那惨痛的一幕,撰写心灵震撼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呈现了一组纪念诗篇让学生抄写,品味,诵读,从中感受那份回忆,那种深情:真想向鸟儿借一对翅膀/这样就能迅速地到达汶川那个地方 /同解放军同武警战士 /掀掉倾压你们身上的灾难 /帮白衣天使 /抬送担架上的伤患 /真想有一对翅膀 /这样就能来到这块震伤的土地上 /为你们搭一顶帐篷 /为你们熬一锅热汤 /也能亲手为你们 /擦拭脸颊上滴落的悲伤……
课前,我常会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的短文或诗歌,如:席慕容的诗歌,余光中的诗歌,周国平的美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值得欣慰的是,我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摘录下来,推荐给学生的文学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看报的兴趣,使他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同时适当减少书面练习,增加课外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保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指导工作,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营造书香集体,滋润学生心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们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人人都参与阅读。在班级中大力营造阅读氛围,注意有关的环境建设。有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还有些是为了猎奇。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使他们转向为求知、思考、剖析、欣赏、运用、创新而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品位和素质。
1、成立班级图书馆。首先我为班级捐献了几本课外读物,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一些藏书后,我鼓励学生积极献出自己喜欢的书籍,成立“图书馆”。很快班级图书馆就办成了,为了扩大影响,我让班级图书馆在班级之间交流,达到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2、开展各种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布置学生去买自己喜欢的书,再诱导他们读读书中的章节,走进整本书中。为了让书籍充溢学生的心灵,我还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会,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努力提高读书效率。
3、恰当运用现代传媒。现代传媒的发展,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但是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很多初中学生沉迷于快餐文化中,如韩剧、口袋书、超级动画等,大多被牵着鼻子走了一程又一程,甚至有得初中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甚至走上邪路。为了让现代传媒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向学生推荐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一些好栏目,如 “百家讲坛”、 “走近科学”等。向学生介绍“百度国学”“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读者”等著名网站。当他们去读网络上的文本,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文本时,他们的灵魂受到荡涤,他们的心中腾起一股浩然正气。
4、学会常用阅读方法。(1)查读法 :利用工具书查明阅读中遇到的生难字词,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掌握这些词语的音、形、义。( 2)批注法:掌握基本的批注符号,根据阅读体验做出圈点勾画和批注。(3)疑读法;在阅读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做出标记或记录下来。(4)感知法:琢磨标题,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分析结构,列出提纲,理解主题。(5)议读法: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问题,提出见解,找出依据,展开讨论。
总之,课外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让课外阅读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要促使更多孩子通过阅读去丰富、扩张自己的精神生命,使之成为其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在快乐的阅读中品味语文、品味人生。
课外阅读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扩展,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要达到这一要求,仅靠课内每周数节语文课,每学期数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渠道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单凭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课前、课后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地去搜集大量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使学生在阅读中与高尚交流,与情感共鸣。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去了解鲁迅的一些生平事迹,没有想到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鲁迅的资料:有鲁迅的个人履历,有鲁迅的主要贡献,有鲁迅的大事年表,有鲁迅的故居,有鲁迅的生平创作,有鲁迅的家中情况,还有鲁迅的经典语录等等。有的同学还找到鲁迅的不同时期的照片、物件图片。在课堂交流鲁迅的经典语录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就这样,在充裕的课外阅读的时间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伟人的心中,去解读鲁迅那充盈天地,浸润万物的崇高的灵魂。正是有了课前的阅读铺垫,使学生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经历。
二、抓住时代脉搏,注重情感培养
语文是具有很强时代感的一门学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为语文增加一些记录时代脉搏的文本,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沉重的回忆,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革命豪情。在组织学生回忆那惨痛的一幕,撰写心灵震撼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呈现了一组纪念诗篇让学生抄写,品味,诵读,从中感受那份回忆,那种深情:真想向鸟儿借一对翅膀/这样就能迅速地到达汶川那个地方 /同解放军同武警战士 /掀掉倾压你们身上的灾难 /帮白衣天使 /抬送担架上的伤患 /真想有一对翅膀 /这样就能来到这块震伤的土地上 /为你们搭一顶帐篷 /为你们熬一锅热汤 /也能亲手为你们 /擦拭脸颊上滴落的悲伤……
课前,我常会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的短文或诗歌,如:席慕容的诗歌,余光中的诗歌,周国平的美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值得欣慰的是,我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摘录下来,推荐给学生的文学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看报的兴趣,使他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同时适当减少书面练习,增加课外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保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指导工作,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营造书香集体,滋润学生心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们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人人都参与阅读。在班级中大力营造阅读氛围,注意有关的环境建设。有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还有些是为了猎奇。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使他们转向为求知、思考、剖析、欣赏、运用、创新而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品位和素质。
1、成立班级图书馆。首先我为班级捐献了几本课外读物,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一些藏书后,我鼓励学生积极献出自己喜欢的书籍,成立“图书馆”。很快班级图书馆就办成了,为了扩大影响,我让班级图书馆在班级之间交流,达到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2、开展各种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布置学生去买自己喜欢的书,再诱导他们读读书中的章节,走进整本书中。为了让书籍充溢学生的心灵,我还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会,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努力提高读书效率。
3、恰当运用现代传媒。现代传媒的发展,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但是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很多初中学生沉迷于快餐文化中,如韩剧、口袋书、超级动画等,大多被牵着鼻子走了一程又一程,甚至有得初中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甚至走上邪路。为了让现代传媒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向学生推荐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一些好栏目,如 “百家讲坛”、 “走近科学”等。向学生介绍“百度国学”“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读者”等著名网站。当他们去读网络上的文本,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文本时,他们的灵魂受到荡涤,他们的心中腾起一股浩然正气。
4、学会常用阅读方法。(1)查读法 :利用工具书查明阅读中遇到的生难字词,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掌握这些词语的音、形、义。( 2)批注法:掌握基本的批注符号,根据阅读体验做出圈点勾画和批注。(3)疑读法;在阅读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做出标记或记录下来。(4)感知法:琢磨标题,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分析结构,列出提纲,理解主题。(5)议读法: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问题,提出见解,找出依据,展开讨论。
总之,课外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让课外阅读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要促使更多孩子通过阅读去丰富、扩张自己的精神生命,使之成为其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在快乐的阅读中品味语文、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