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歌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全体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等形式,把握读书的语气语调,在轻重缓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母爱以及作者对母爱的歌颂。理解题目“荷叶”和“母亲”的关系,把握文章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荷叶;母亲;心中的雨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无不动人心弦。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出了亲情的多样和丰富,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荷叶·母亲》是篇散文诗,散文的形式,诗歌的内容。读起来优美和谐,情感真挚饱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一个捷径,也是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学习本文,一方面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是学习朗读的技巧和圈点勾画。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朗读的训练,已经具备基本的朗读素养和了解了初步的朗读方法。但是没有系统而完整的训练,所以朗读课文,尤其是诗歌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朗读训练非常有必要,而《荷叶 母亲》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荷叶”“红莲”“心中的雨点”的喻义。2.多次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學习重难点
重点: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疏理文章内容,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荷叶”“红莲”“心中的雨点”的喻义。
学习方法
朗读法(多种)、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初步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心情。
学习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投影显示生词,学生个别读与齐读结合。启发提示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感受散文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篇。2.学生自由谈听完老师的朗读的感受。3.提出问题:能否在题目中间加一个字使之更完整?自然导入最后一段,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母亲比作荷叶,那么母亲和荷叶有什么关系呢?荷叶在大雨中保护红莲。最后一段还有一个比喻是什么?将我比作红莲(板书:红莲、我)我和红莲有什么联系呢?在文中找到依据:我为雨中的红莲担忧。喜爱红莲(九年前)花吉祥,人也吉祥,大家庭的和谐温馨。
(三)朗读指导
1.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具体是课文的哪几段?(4—7段)学生以朗读的方式感悟这几段的内容。
2.学生齐读4—7段,模仿老师刚才的读法,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文章中有这样的语句吗?学生做适当的勾画。心情: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深深地受了感动。
3.这样的心情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把它读出来呢?比如烦闷、低沉,舒缓(缓)——男生(板书“缓”)这一段是不是全部要读得低沉呢?不是,为什么?红莲开满了,亭亭地立着。女生——明快。浓阴:阴沉的程度深。我从窗内往外看到了什么?白莲和红莲经过一夜洗礼的不同情形。白莲:谢了:凋零。白瓣儿小船般:凄美——衰败的画面。散漂:动态感,先散落,在漂在水面上,换成飘散就不好。男生——缓慢、拉长。只:仅仅。小小:孤零零,不大。几根 淡黄色:很少。浅淡,不旺盛。红莲: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开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画面。亭亭地:美丽动人。惊喜,女生——欢快。
5.就在我着急无法可想,无能为力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唤我,我坐在母亲旁边:给我一丝安慰和温暖。荷叶倾侧,覆盖红莲——这是一幅怎样和谐而美丽的画面呀。慢慢地:慈怜。女生——温柔,轻,缓(板书轻)。这时候雨是怎样的?红莲又如何表现?雨势并不减退,雨点不住地打着。男——低沉,重(板书重)。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男——无奈、无力。红莲却不动摇了。女——坚定。
(四)主旨探讨
看到此情此景,我深深地受了感动。我为什么会感动什么呢?
想到了母亲,母亲像荷叶护莲一样保护我。(板书:荷叶覆盖红莲 母亲荫蔽我)文章中红莲遭受雨打,那我可能遭受什么呢?学生谈对心中的雨点的理解——理解可以全方位,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教师归纳:“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雨、坎坷、磨难。联系作者和文章,当时五四风潮刚刚过去,中国的前途未为可知,作者心中犹豫彷徨,找不到出路,这种情绪充斥在文章中——烦闷、不适意。这个时候母亲的呵护和安慰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心中的雨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苦闷、彷徨、不安。最后一句话能否改成肯定句?为什么?最后一段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高昂、深情赞美。学生齐读。教师总结:看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轻重缓急,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再次体会。
五、理解与感悟
教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请学生自由谈一谈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回到课文,点出冰心作品中母爱的主题。鼓励学生多读这些文章。
六、作业
写一件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事情,以本文的最后两段为结尾,写出真情实感。500字左右。
【关键词】荷叶;母亲;心中的雨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无不动人心弦。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出了亲情的多样和丰富,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荷叶·母亲》是篇散文诗,散文的形式,诗歌的内容。读起来优美和谐,情感真挚饱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一个捷径,也是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学习本文,一方面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是学习朗读的技巧和圈点勾画。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朗读的训练,已经具备基本的朗读素养和了解了初步的朗读方法。但是没有系统而完整的训练,所以朗读课文,尤其是诗歌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朗读训练非常有必要,而《荷叶 母亲》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荷叶”“红莲”“心中的雨点”的喻义。2.多次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學习重难点
重点: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疏理文章内容,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荷叶”“红莲”“心中的雨点”的喻义。
学习方法
朗读法(多种)、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初步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心情。
学习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投影显示生词,学生个别读与齐读结合。启发提示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感受散文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篇。2.学生自由谈听完老师的朗读的感受。3.提出问题:能否在题目中间加一个字使之更完整?自然导入最后一段,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母亲比作荷叶,那么母亲和荷叶有什么关系呢?荷叶在大雨中保护红莲。最后一段还有一个比喻是什么?将我比作红莲(板书:红莲、我)我和红莲有什么联系呢?在文中找到依据:我为雨中的红莲担忧。喜爱红莲(九年前)花吉祥,人也吉祥,大家庭的和谐温馨。
(三)朗读指导
1.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具体是课文的哪几段?(4—7段)学生以朗读的方式感悟这几段的内容。
2.学生齐读4—7段,模仿老师刚才的读法,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文章中有这样的语句吗?学生做适当的勾画。心情: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深深地受了感动。
3.这样的心情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把它读出来呢?比如烦闷、低沉,舒缓(缓)——男生(板书“缓”)这一段是不是全部要读得低沉呢?不是,为什么?红莲开满了,亭亭地立着。女生——明快。浓阴:阴沉的程度深。我从窗内往外看到了什么?白莲和红莲经过一夜洗礼的不同情形。白莲:谢了:凋零。白瓣儿小船般:凄美——衰败的画面。散漂:动态感,先散落,在漂在水面上,换成飘散就不好。男生——缓慢、拉长。只:仅仅。小小:孤零零,不大。几根 淡黄色:很少。浅淡,不旺盛。红莲: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开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画面。亭亭地:美丽动人。惊喜,女生——欢快。
5.就在我着急无法可想,无能为力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唤我,我坐在母亲旁边:给我一丝安慰和温暖。荷叶倾侧,覆盖红莲——这是一幅怎样和谐而美丽的画面呀。慢慢地:慈怜。女生——温柔,轻,缓(板书轻)。这时候雨是怎样的?红莲又如何表现?雨势并不减退,雨点不住地打着。男——低沉,重(板书重)。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男——无奈、无力。红莲却不动摇了。女——坚定。
(四)主旨探讨
看到此情此景,我深深地受了感动。我为什么会感动什么呢?
想到了母亲,母亲像荷叶护莲一样保护我。(板书:荷叶覆盖红莲 母亲荫蔽我)文章中红莲遭受雨打,那我可能遭受什么呢?学生谈对心中的雨点的理解——理解可以全方位,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教师归纳:“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雨、坎坷、磨难。联系作者和文章,当时五四风潮刚刚过去,中国的前途未为可知,作者心中犹豫彷徨,找不到出路,这种情绪充斥在文章中——烦闷、不适意。这个时候母亲的呵护和安慰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心中的雨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苦闷、彷徨、不安。最后一句话能否改成肯定句?为什么?最后一段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高昂、深情赞美。学生齐读。教师总结:看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轻重缓急,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再次体会。
五、理解与感悟
教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请学生自由谈一谈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回到课文,点出冰心作品中母爱的主题。鼓励学生多读这些文章。
六、作业
写一件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事情,以本文的最后两段为结尾,写出真情实感。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