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室是师生相互倾听的殿堂。就让我们做孩子忠实的听众,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见解。让倾听回归语文课堂,让师生共同追求那种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认真、细心地听取,积极、主动地听取,从而在相互倾听中学习语文,在相互倾听中提升自我、成长自我。
【关键词】语文课堂;倾听;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今天的语文课堂中,大多数课堂热闹大于安静,言说多于倾听,学生并没有真正听懂老师或同学所说的。而我们老师也同样缺少倾听的习惯,在公开课中更是如此,老师只是一味想从学生的回答里捕捉到教案里早已设计好的答案,而没有设身处地地倾听学生的发言。而时下盛行的小组讨论,更是热闹非凡,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在这不经意间消失殆尽了;而老师又在这忙忙碌碌的完成教学任务中忽视了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那么,如何使师生倾听的技能得到共同提高,让倾听的习惯回归语文课
堂呢?
一、教师做学生忠实的听众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意味着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在高强度对话的语文课堂中,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做到精神集中、思维敏捷。善于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说真话,抒真情。
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学生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联中“将”字的读音有了争议。笔者站在一边,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探究,并没有断定谁是谁非。经过一番努力,一部分学生觉得应该念“jiāng”,“将领”之义,作名词。理由是根据文意可理解为:经过多次战争,连将军都战死了,而木兰却活了下来,屡建战功,胜利归来,这充分体现了她的英勇善战(教参上也是这么注释的)。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此字应念“jiàng”,“带领”之义,作动词。理由是根据文意可理解为:木兰带领军队身经百战,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胜利归来,这更好地体现了她的智勇双全。而且“将”字作动词,念“jiàng”,在文言文中也是有据可依的,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故事里的“将”,《智子疑邻》故事里“(马)将胡骏马而归”的“将”。两种解释在前,哪种更好,学生自能评判。这节课正因为有了教师的倾听,让学生一吐为快,有了他们的真情告白,才有课堂上这么精彩的对话!
只有尊重学生的意见,才能使他们听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为指引学生养成倾听的技巧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二、培养学生成为老师的聆听者
新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让学生学会尊重,更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语言作为载体,把知识的概念、情感价值“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给学生。听老师讲课,就是要倾听出老师上课的思路。
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快速默读的要求:边读边画出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但未等我说完,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执起笔钻进书海里去了,我怕要求不清楚,于是提高音量,把后半部分重复了一遍。结果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学生这种听头不听尾的习惯该如何改变?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构建和谐的氛围。平时,我常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心态与他们打交道,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就逐渐向我敞开心扉。上课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倾听方式:或看着老师的眼睛听,或安静地听,等等。同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善于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在这样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学生真心实意接受了我,喜欢我。自然会凝神专注地听。
第二,设计内容要有趣味性。要想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应以有趣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去唤起学生听的兴趣。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听,才能听准、听清、听全。青少年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循此恰当地引导到学习语文上来。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对那些故事性强的教材,在起始课时可以从讲故事梗概开始。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卖油翁》等都可以从讲故事梗概入手。有的教材,学生对其情节较为熟悉,就让他们先讲。有的精彩场面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就从精彩场面讲起,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先从高潮讲起,然后回过头逐步讲打镇关西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成为同伴的知音人
纵观现在的许多课堂,不难发现这样的镜头:许多同学对互相之间的发言,彼此很少倾听。学生为了给自己创造发言的机会,会不顾一切地高举着手喊:“老师!我!我!让我说!”当老师点到他时,他会一股脑儿地把话说完,然后不考虑对错,不考虑别人的评价;而当老师没叫到他时,则嘟起小嘴在发着“小皇帝”的脾气,至于其他同学说什么则充耳不闻。
设疑巧问。遇到上面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引导、教育学生:听同学回答,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应虚心聆听。我强调学生要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话,做到有始有终,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懂得尊重别人。但这样要求了几次,见效不大,于是在这基础上,我尝试着装“糊涂”,为了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真的听懂了同学的发言,我这样设问:“呀,他刚才在说什么呢?老师没听清,谁可以帮帮我?”学生顿时来了精神,听得入神,辩得明白。
引导听后评价。针对学生爱表现自己的天性,喜欢当“小老师”,喜欢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我引导学生全体参与评价,同时让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对别人说的话做出中肯的评价。教师可不时地问:“你赞成他说的观点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学生为了能发现同伴的“蛛丝马迹”,会静下心来倾听。此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在指出同伴不足的同时,注意欣赏对方的精彩之处,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教室是师生相互倾听的殿堂。就让我们做孩子忠实的听众,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见解。同时,让课堂里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机械的提问和浮躁的发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讓倾听回归语文课堂,让师生共同追求那种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认真、细心地听取,积极、主动地听取,从而在相互倾听中学习语文,在相互倾听中提升自我、成长自我。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课堂;倾听;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今天的语文课堂中,大多数课堂热闹大于安静,言说多于倾听,学生并没有真正听懂老师或同学所说的。而我们老师也同样缺少倾听的习惯,在公开课中更是如此,老师只是一味想从学生的回答里捕捉到教案里早已设计好的答案,而没有设身处地地倾听学生的发言。而时下盛行的小组讨论,更是热闹非凡,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在这不经意间消失殆尽了;而老师又在这忙忙碌碌的完成教学任务中忽视了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那么,如何使师生倾听的技能得到共同提高,让倾听的习惯回归语文课
堂呢?
一、教师做学生忠实的听众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意味着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在高强度对话的语文课堂中,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做到精神集中、思维敏捷。善于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说真话,抒真情。
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学生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联中“将”字的读音有了争议。笔者站在一边,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探究,并没有断定谁是谁非。经过一番努力,一部分学生觉得应该念“jiāng”,“将领”之义,作名词。理由是根据文意可理解为:经过多次战争,连将军都战死了,而木兰却活了下来,屡建战功,胜利归来,这充分体现了她的英勇善战(教参上也是这么注释的)。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此字应念“jiàng”,“带领”之义,作动词。理由是根据文意可理解为:木兰带领军队身经百战,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胜利归来,这更好地体现了她的智勇双全。而且“将”字作动词,念“jiàng”,在文言文中也是有据可依的,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故事里的“将”,《智子疑邻》故事里“(马)将胡骏马而归”的“将”。两种解释在前,哪种更好,学生自能评判。这节课正因为有了教师的倾听,让学生一吐为快,有了他们的真情告白,才有课堂上这么精彩的对话!
只有尊重学生的意见,才能使他们听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为指引学生养成倾听的技巧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二、培养学生成为老师的聆听者
新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让学生学会尊重,更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语言作为载体,把知识的概念、情感价值“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给学生。听老师讲课,就是要倾听出老师上课的思路。
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快速默读的要求:边读边画出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但未等我说完,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执起笔钻进书海里去了,我怕要求不清楚,于是提高音量,把后半部分重复了一遍。结果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学生这种听头不听尾的习惯该如何改变?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构建和谐的氛围。平时,我常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心态与他们打交道,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就逐渐向我敞开心扉。上课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倾听方式:或看着老师的眼睛听,或安静地听,等等。同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善于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在这样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学生真心实意接受了我,喜欢我。自然会凝神专注地听。
第二,设计内容要有趣味性。要想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应以有趣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去唤起学生听的兴趣。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听,才能听准、听清、听全。青少年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循此恰当地引导到学习语文上来。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对那些故事性强的教材,在起始课时可以从讲故事梗概开始。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卖油翁》等都可以从讲故事梗概入手。有的教材,学生对其情节较为熟悉,就让他们先讲。有的精彩场面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就从精彩场面讲起,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先从高潮讲起,然后回过头逐步讲打镇关西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成为同伴的知音人
纵观现在的许多课堂,不难发现这样的镜头:许多同学对互相之间的发言,彼此很少倾听。学生为了给自己创造发言的机会,会不顾一切地高举着手喊:“老师!我!我!让我说!”当老师点到他时,他会一股脑儿地把话说完,然后不考虑对错,不考虑别人的评价;而当老师没叫到他时,则嘟起小嘴在发着“小皇帝”的脾气,至于其他同学说什么则充耳不闻。
设疑巧问。遇到上面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引导、教育学生:听同学回答,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应虚心聆听。我强调学生要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话,做到有始有终,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懂得尊重别人。但这样要求了几次,见效不大,于是在这基础上,我尝试着装“糊涂”,为了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真的听懂了同学的发言,我这样设问:“呀,他刚才在说什么呢?老师没听清,谁可以帮帮我?”学生顿时来了精神,听得入神,辩得明白。
引导听后评价。针对学生爱表现自己的天性,喜欢当“小老师”,喜欢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我引导学生全体参与评价,同时让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对别人说的话做出中肯的评价。教师可不时地问:“你赞成他说的观点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学生为了能发现同伴的“蛛丝马迹”,会静下心来倾听。此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在指出同伴不足的同时,注意欣赏对方的精彩之处,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教室是师生相互倾听的殿堂。就让我们做孩子忠实的听众,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见解。同时,让课堂里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机械的提问和浮躁的发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讓倾听回归语文课堂,让师生共同追求那种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认真、细心地听取,积极、主动地听取,从而在相互倾听中学习语文,在相互倾听中提升自我、成长自我。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