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五个春秋的轮转,一颗执着的灵魂追随着风的脚步在麦浪间徜徉,泥土的光明与黑暗孕育了这颗不朽的灵魂,沉默的大地想要在苍穹里留下自己的声音,于是,这颗灵魂甘愿化作大地之嗓,用铿锵而绝美的诗句谱写大地的心语……
关键词:海子;诗歌;麦地
作者简介:朱尧尧(1990-),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方向: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
携着一袭清风,几缕阳光,海子降临到安徽怀宁查湾的小村落里,作为大地之子,他质朴、沉稳、努力。在这个和大地母亲最为亲近的十五年里,海子紧紧抓住时机,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大地母亲接触的机会。作为家中长子,作为贫穷人家的长子,生活告诉海子要肩负沉重的担子。即便在很远的地方上学,周末为挣工分,也会步行回来出工,即便大学,寒假依然为父母的农作物除草施肥。也正因为他的早慧,他才有了倾听大地、泥土、阳光、河流的机会,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农村经历,海子曾以为他至少可以创作十五年,我相信。但他未及写满十五年便过早地离开了。毫无疑问,海子的离去是当代文坛的一大损失。遗憾之余,我们庆幸还有存诗可读,通过海子的诗歌,我们可以清晰的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这成片的土地、阳光、河流对应着诗人精神高压下的内心景象。用这些绝美的意象、华彩的诗句装点诗歌盛典,尽管这场盛典因具有缅怀性质而不得不带着一丝感伤。
有人评说海子的诗歌带有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色彩,像《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五月的麦地》,我不置可否。尽管海子生命最后的姿势选择拥抱大地和苍穹,怀揣着对人类的爱,像一束束阳光照亮身后这个他毅然决然抛弃的世界。但这不能给我们留下任何去怀疑海子的佐证,海子是一个一意向阳、心装美好的诗歌王子,我像万千读者一样坚定地相信。
《五月的麦地》是一首让人感动的诗歌,即便海子孤独一人坐下,但他并不孤单,因为他懂,他有思想,他更有的是哀伤。看着常驻他内心的河滩、天空、村庄和麦田,即将被吞没在隆隆的机械声中,作为大地之嗓,呼唤四海之内的兄弟一起创造那世人所谓的乌托邦的美好!
离开农村的十年里,海子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生活在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的诗人。在无数温暖意象的背后,我们似乎能看到他对这个世界的拒绝,他的精神开始流浪,流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因为只有大地母亲是海子永不衰竭的精神养料。于是,海子在五月的麦地里的背诵和吟唱,你可以听出生命的源头意识和深深的家国意识,于是,感动之余,坐享工业文明硕果的我亦感羞愧。
这个游走在农耕文明的流浪灵魂在北京的房间里,没有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他不会跳舞,不会骑自行车,只懂流浪。因此,当他“错游”到华光异彩的都市时,他有些不知所措。错落之余,他难忘使命,于是,他只能用笔在和谐、温暖、祥和、近乎神圣的农耕文明中游走,只有此刻,他才能深感到灵魂的洗礼。
海子对诗人的定义是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因为人民的生存和为天地歌唱的源泉,是唯一的真诗。所以当海子听懂村庄的哀伤时,他发出了置身于麦芒之上的痛苦呐喊,可是他的兄弟们似乎没能及时应和,海子更加痛苦和绝望。于是,他放弃了呐喊,放弃了无尽地为懵懂的兄弟们背诵中国诗歌,放弃了充满欲望和诱惑的肉体,以大地之子的身份,怀揣对千百年来生存真正根基的感念和缅怀,走向了精神的升华。于是,我们的诗歌王子不再需要眼睛,也不再需要嘴唇。
麦子作为生命的象征,苦难的见证,在海子的笔下闪着熠熠的光芒。作为读者的我们,似乎只能摄取其中支离的光明碎片。循着土地和麦子的香气,我们看到了那样一个时代,随着“文化寻根”的风生水起,“反抒情”成为一种潮流,海子在这样的语境里逆风而行,把抒情当做自己的武器,纵然这样的武器可能被迎面而来的“寻根大军”杀得片甲不留。海子依然高举抒情的旗帜为自己呐喊,为大地呐喊,以一个勇者的身份在不是抒情的时代里保持了诗歌的高贵品质。海子这样珍贵的勇气来源于心底的执着,来源于对诗歌、对麦地、对农耕的偏爱。他遵循着心底的声音,即使受到非议,尚仲敏也好,多多也好,酒店老板也好,海子倔强地不曾低头,哪怕以生命作为代价。
热爱,是海子非常看重的一种生命能力,也是他很愿意在诗歌中展现的一种生命姿态。现代人由于身陷各种社会压力,逐渐丧失了热爱的能力,所以海子写《五月的麦地》里面包含了深深地忧愁。人们对大地热情退却,独留海子一人吟唱,海子深觉使命深重却力不从心,只能在麦地里游走、徜徉。
西川在《死亡后记》里提到“海子的死带给人们巨大和持久的震撼。在这样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有一个诗人自杀了,他逼使大家重新审视,认识诗歌和生命。”回想,我们不止弄丢了农耕文明,精神世界也渐趋荒芜。海子用深刻的方式给冷漠的社会上了一课,用生命换得部分人的觉醒,让这些人心怀阳光,努力去做一个幸福的人。《五月的麦地》有点浪漫的成分,但它所包含的诗的洞见,却并不因为浪漫而有所减损。这首诗歌中隐含着告诫,告诫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如何确定生命的态度,以及我们该如何辨认人的生命意识中最根本的倾向。
关键词:海子;诗歌;麦地
作者简介:朱尧尧(1990-),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方向: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
携着一袭清风,几缕阳光,海子降临到安徽怀宁查湾的小村落里,作为大地之子,他质朴、沉稳、努力。在这个和大地母亲最为亲近的十五年里,海子紧紧抓住时机,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大地母亲接触的机会。作为家中长子,作为贫穷人家的长子,生活告诉海子要肩负沉重的担子。即便在很远的地方上学,周末为挣工分,也会步行回来出工,即便大学,寒假依然为父母的农作物除草施肥。也正因为他的早慧,他才有了倾听大地、泥土、阳光、河流的机会,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农村经历,海子曾以为他至少可以创作十五年,我相信。但他未及写满十五年便过早地离开了。毫无疑问,海子的离去是当代文坛的一大损失。遗憾之余,我们庆幸还有存诗可读,通过海子的诗歌,我们可以清晰的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这成片的土地、阳光、河流对应着诗人精神高压下的内心景象。用这些绝美的意象、华彩的诗句装点诗歌盛典,尽管这场盛典因具有缅怀性质而不得不带着一丝感伤。
有人评说海子的诗歌带有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色彩,像《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五月的麦地》,我不置可否。尽管海子生命最后的姿势选择拥抱大地和苍穹,怀揣着对人类的爱,像一束束阳光照亮身后这个他毅然决然抛弃的世界。但这不能给我们留下任何去怀疑海子的佐证,海子是一个一意向阳、心装美好的诗歌王子,我像万千读者一样坚定地相信。
《五月的麦地》是一首让人感动的诗歌,即便海子孤独一人坐下,但他并不孤单,因为他懂,他有思想,他更有的是哀伤。看着常驻他内心的河滩、天空、村庄和麦田,即将被吞没在隆隆的机械声中,作为大地之嗓,呼唤四海之内的兄弟一起创造那世人所谓的乌托邦的美好!
离开农村的十年里,海子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生活在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的诗人。在无数温暖意象的背后,我们似乎能看到他对这个世界的拒绝,他的精神开始流浪,流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因为只有大地母亲是海子永不衰竭的精神养料。于是,海子在五月的麦地里的背诵和吟唱,你可以听出生命的源头意识和深深的家国意识,于是,感动之余,坐享工业文明硕果的我亦感羞愧。
这个游走在农耕文明的流浪灵魂在北京的房间里,没有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他不会跳舞,不会骑自行车,只懂流浪。因此,当他“错游”到华光异彩的都市时,他有些不知所措。错落之余,他难忘使命,于是,他只能用笔在和谐、温暖、祥和、近乎神圣的农耕文明中游走,只有此刻,他才能深感到灵魂的洗礼。
海子对诗人的定义是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因为人民的生存和为天地歌唱的源泉,是唯一的真诗。所以当海子听懂村庄的哀伤时,他发出了置身于麦芒之上的痛苦呐喊,可是他的兄弟们似乎没能及时应和,海子更加痛苦和绝望。于是,他放弃了呐喊,放弃了无尽地为懵懂的兄弟们背诵中国诗歌,放弃了充满欲望和诱惑的肉体,以大地之子的身份,怀揣对千百年来生存真正根基的感念和缅怀,走向了精神的升华。于是,我们的诗歌王子不再需要眼睛,也不再需要嘴唇。
麦子作为生命的象征,苦难的见证,在海子的笔下闪着熠熠的光芒。作为读者的我们,似乎只能摄取其中支离的光明碎片。循着土地和麦子的香气,我们看到了那样一个时代,随着“文化寻根”的风生水起,“反抒情”成为一种潮流,海子在这样的语境里逆风而行,把抒情当做自己的武器,纵然这样的武器可能被迎面而来的“寻根大军”杀得片甲不留。海子依然高举抒情的旗帜为自己呐喊,为大地呐喊,以一个勇者的身份在不是抒情的时代里保持了诗歌的高贵品质。海子这样珍贵的勇气来源于心底的执着,来源于对诗歌、对麦地、对农耕的偏爱。他遵循着心底的声音,即使受到非议,尚仲敏也好,多多也好,酒店老板也好,海子倔强地不曾低头,哪怕以生命作为代价。
热爱,是海子非常看重的一种生命能力,也是他很愿意在诗歌中展现的一种生命姿态。现代人由于身陷各种社会压力,逐渐丧失了热爱的能力,所以海子写《五月的麦地》里面包含了深深地忧愁。人们对大地热情退却,独留海子一人吟唱,海子深觉使命深重却力不从心,只能在麦地里游走、徜徉。
西川在《死亡后记》里提到“海子的死带给人们巨大和持久的震撼。在这样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有一个诗人自杀了,他逼使大家重新审视,认识诗歌和生命。”回想,我们不止弄丢了农耕文明,精神世界也渐趋荒芜。海子用深刻的方式给冷漠的社会上了一课,用生命换得部分人的觉醒,让这些人心怀阳光,努力去做一个幸福的人。《五月的麦地》有点浪漫的成分,但它所包含的诗的洞见,却并不因为浪漫而有所减损。这首诗歌中隐含着告诫,告诫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如何确定生命的态度,以及我们该如何辨认人的生命意识中最根本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