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新课标的要求,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合作学习的形式被广泛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扩大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更具活力。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比较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或是缺乏合作精神,评价体系不能兼顾个体评价等问题,造成小组合作效率低下。课堂“小先生”的活动形式使小组合作和个人竞争得到统一,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课堂“小先生” 竞争
合作学习的一般概念是指组织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提供学习成效的理念与形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中,以心理学中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20世纪上半期后,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倡的“项目教学法”的推动下,合作学习的观念及方法开始在西方流行。继而合作学习形式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并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是有组织的小组学习活动,成员在小组里可以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求发散思维的发展;同时,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式的关系,在这种舒适、熟悉的良好氛围下自由地讨论,给一些胆小怕事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的空间和机会,降低了焦虑程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个性的天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的好处,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中来。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应关注小组合作成员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应建立在小组合作成员整体合作和适度竞争的基础之上。但笔者在日常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发现了以合作学习形式为主的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课堂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有“形”无“实”,有部分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不一,导致讨论无法展开,研究无法深入。评价有偏差,造成合作效率不高,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生的合作主动性不够,合作意识不强。
由于学生素质、性格各方面的差异,我们会发现,当老师提出问题,小组进行讨论时,一部分学生相当活跃,甚至垄断发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坐在一旁袖手旁观,不能做到每个成员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小集体中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但小组中的“弱势”群体,往往不敢出声,或是在没反应过来前,讨论的问题早已让一些思维敏捷的同学找到了答案,失去一次次的锻炼机会。老师又不能进行太多次的控制,使得这些学生变得不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动回答问题,慢慢地被“淹没”。有个别学生还会形成依赖性,自己根本不开动脑筋,等待其他同学给出答案,久而久之,没达到以点带面的初衷,还有个别学生完全依赖小组活动的结果。
3.评价体系跟不上,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方式,教师往往只对小组给予整体的评价,无疑使一些有创新意识或有独特见解的同学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变相地打击了积极性,降低了激励效果。而一些“南郭先生”则对其他组员产生依赖性,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人云亦云,毫无见地”。久而久之,组员之间产生互相埋怨情绪,不合作,不团结,降低团队合作效率。
其实,实行小组合作的初衷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让学生更大胆地讨论,发现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对问题的理解和加深记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为了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往往忽视了对个人的评价,而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同样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以何种理念为指导,采用何种形式,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二、课堂“小先生”活动形式是合作学习的有效补充
竞争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倡导健康的竞争。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即能促进小组合作,又能体现个人竞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课堂“小先生”的做法。
“课堂小先生”就是由学生代替教师的角色,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向其他学生授课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他曾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的就是学生也可以做教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去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小先生制”以陶行知先生的“一切教学,集中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依据。实践证明,“小先生制”作为学校探索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很有成效。在实施“小先生制”后,合作小组中学生的责任心、与人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根据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部分英语学习内容可以通过翻阅字典或工具书获得。因此,教材的某些部分,如:广州市初中英语教材中的More Practice部分的内容,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巩固,又是能力的拓展,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解决。
《牛津英语(上海版)》8A,Unit 4 More Practice 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交换生对美国文化的感受。学生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教授的内容难度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笔者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完成课后True or False 练习。2)向同学讲解文章,包括大意、重点词汇、词组,如:fellow, unfamiliar, shock, homesick, discover, stay with, take to等的理解和使用。3)对美国文化的相关拓展。4)自己对留学的看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合作学习,集体备课”。
首先,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认真研究课文,找出难点和重点,完成练习。
其次,分工解决问题:查字典、词典解决新单词、词组的用法;通过网络或课外书了解美国的文化和风俗;发表自己对留学的看法。
最后,各组员将自己负责的内容向全组汇报、讲解,组长汇总,准备展示。
第二天笔者随机抽学生上台充当教师的角色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对“小先生”进行评价时,采取全班同学打分制,既对这位“小先生”作出评价,也对其所在小组的准备工作进行打分。由于是随机抽查,每位同学都有可能成为“小先生”,为了小集体的荣誉和个人的竞争,使得每组的每位成员都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小组的团结合作下,共同研究,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要组员达成共识,以最佳姿态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既为小组争光,又使自己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他们合作的内容与方式会发生变化,因为“小先生”要上台“讲课”,不是简单地回答几个问题,除了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之外,还要用英语表达出来,并使其他同学明白你讲什么,小组的分工合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主要有以下步骤:
1.搜集资料
老师布置给学生授课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要在学生的查找能力范围内,能够通过查找资料、研究解决的问题,譬如:翻查字典、找语法书弄清的知识点,如语法点及例句解释等。这个过程不应该是孤立活动的,每个组员都得行动起来,各负其责,然后将所得的结果或发现难题汇总,逐个击破。
2.讨论问题
每次的“小先生”都迫切地希望自己的课上得精彩,博得掌声。所以每个人都会很积极、主动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并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更加集思广益,于是,他们会更虚心地向每个同学请教。诚恳的态度和艰巨的任务使得组员无所不言,在大家都表达了看法之后,肯定会出现不同之处,于是,又有了求证这一环节,再解决不了还会请教老师,形成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风气,又有利于学习毅力的培养。
3.表达观点,积极参与
有些同学,即使成绩很好,但很有可能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强,但“小先生”要向全班同学讲授新课,所以,他们必须互相研究,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虽然,当天不是轮自己当“小先生”,但是,为了第二天求证别的“小先生”有没有正确地讲述,其他小组也会进行讨论和研究,以便第二天有更好的理解,为自己提问一环作好准备。因为,如果对“小先生”提出质疑,并提出有力的证据,得到老师的认同之后,是可以为小组加分的。
三、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每一位学生不但能在讨论中弄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且在讨论中学到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课堂“小先生”的角色又让学生从集体中脱颖而出,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性及过人之处,让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竞争的统一,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优越的环境,让他们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帮助同学,学会了寻求帮助,从而实现了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又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开创了一条实用的、有效的途径。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竞争的方式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以求更加适用于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坦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程玉红 小组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2002年第17期
3.文涛 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4.陶行知 《怎样做小先生——小先生指导法》、《普及教育续篇》
5.左焕琪 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49-158页
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牛津初中英语8A (广州版)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课堂“小先生” 竞争
合作学习的一般概念是指组织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提供学习成效的理念与形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中,以心理学中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20世纪上半期后,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倡的“项目教学法”的推动下,合作学习的观念及方法开始在西方流行。继而合作学习形式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并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是有组织的小组学习活动,成员在小组里可以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求发散思维的发展;同时,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式的关系,在这种舒适、熟悉的良好氛围下自由地讨论,给一些胆小怕事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的空间和机会,降低了焦虑程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个性的天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的好处,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中来。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应关注小组合作成员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应建立在小组合作成员整体合作和适度竞争的基础之上。但笔者在日常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发现了以合作学习形式为主的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课堂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有“形”无“实”,有部分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不一,导致讨论无法展开,研究无法深入。评价有偏差,造成合作效率不高,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生的合作主动性不够,合作意识不强。
由于学生素质、性格各方面的差异,我们会发现,当老师提出问题,小组进行讨论时,一部分学生相当活跃,甚至垄断发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坐在一旁袖手旁观,不能做到每个成员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小集体中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但小组中的“弱势”群体,往往不敢出声,或是在没反应过来前,讨论的问题早已让一些思维敏捷的同学找到了答案,失去一次次的锻炼机会。老师又不能进行太多次的控制,使得这些学生变得不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动回答问题,慢慢地被“淹没”。有个别学生还会形成依赖性,自己根本不开动脑筋,等待其他同学给出答案,久而久之,没达到以点带面的初衷,还有个别学生完全依赖小组活动的结果。
3.评价体系跟不上,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方式,教师往往只对小组给予整体的评价,无疑使一些有创新意识或有独特见解的同学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变相地打击了积极性,降低了激励效果。而一些“南郭先生”则对其他组员产生依赖性,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人云亦云,毫无见地”。久而久之,组员之间产生互相埋怨情绪,不合作,不团结,降低团队合作效率。
其实,实行小组合作的初衷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让学生更大胆地讨论,发现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对问题的理解和加深记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为了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往往忽视了对个人的评价,而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同样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以何种理念为指导,采用何种形式,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二、课堂“小先生”活动形式是合作学习的有效补充
竞争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倡导健康的竞争。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即能促进小组合作,又能体现个人竞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课堂“小先生”的做法。
“课堂小先生”就是由学生代替教师的角色,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向其他学生授课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他曾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的就是学生也可以做教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去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小先生制”以陶行知先生的“一切教学,集中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依据。实践证明,“小先生制”作为学校探索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很有成效。在实施“小先生制”后,合作小组中学生的责任心、与人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根据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部分英语学习内容可以通过翻阅字典或工具书获得。因此,教材的某些部分,如:广州市初中英语教材中的More Practice部分的内容,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巩固,又是能力的拓展,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解决。
《牛津英语(上海版)》8A,Unit 4 More Practice 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交换生对美国文化的感受。学生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教授的内容难度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笔者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完成课后True or False 练习。2)向同学讲解文章,包括大意、重点词汇、词组,如:fellow, unfamiliar, shock, homesick, discover, stay with, take to等的理解和使用。3)对美国文化的相关拓展。4)自己对留学的看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合作学习,集体备课”。
首先,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认真研究课文,找出难点和重点,完成练习。
其次,分工解决问题:查字典、词典解决新单词、词组的用法;通过网络或课外书了解美国的文化和风俗;发表自己对留学的看法。
最后,各组员将自己负责的内容向全组汇报、讲解,组长汇总,准备展示。
第二天笔者随机抽学生上台充当教师的角色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对“小先生”进行评价时,采取全班同学打分制,既对这位“小先生”作出评价,也对其所在小组的准备工作进行打分。由于是随机抽查,每位同学都有可能成为“小先生”,为了小集体的荣誉和个人的竞争,使得每组的每位成员都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小组的团结合作下,共同研究,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要组员达成共识,以最佳姿态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既为小组争光,又使自己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他们合作的内容与方式会发生变化,因为“小先生”要上台“讲课”,不是简单地回答几个问题,除了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之外,还要用英语表达出来,并使其他同学明白你讲什么,小组的分工合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主要有以下步骤:
1.搜集资料
老师布置给学生授课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要在学生的查找能力范围内,能够通过查找资料、研究解决的问题,譬如:翻查字典、找语法书弄清的知识点,如语法点及例句解释等。这个过程不应该是孤立活动的,每个组员都得行动起来,各负其责,然后将所得的结果或发现难题汇总,逐个击破。
2.讨论问题
每次的“小先生”都迫切地希望自己的课上得精彩,博得掌声。所以每个人都会很积极、主动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并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更加集思广益,于是,他们会更虚心地向每个同学请教。诚恳的态度和艰巨的任务使得组员无所不言,在大家都表达了看法之后,肯定会出现不同之处,于是,又有了求证这一环节,再解决不了还会请教老师,形成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风气,又有利于学习毅力的培养。
3.表达观点,积极参与
有些同学,即使成绩很好,但很有可能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强,但“小先生”要向全班同学讲授新课,所以,他们必须互相研究,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虽然,当天不是轮自己当“小先生”,但是,为了第二天求证别的“小先生”有没有正确地讲述,其他小组也会进行讨论和研究,以便第二天有更好的理解,为自己提问一环作好准备。因为,如果对“小先生”提出质疑,并提出有力的证据,得到老师的认同之后,是可以为小组加分的。
三、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每一位学生不但能在讨论中弄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且在讨论中学到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课堂“小先生”的角色又让学生从集体中脱颖而出,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性及过人之处,让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竞争的统一,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优越的环境,让他们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帮助同学,学会了寻求帮助,从而实现了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又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开创了一条实用的、有效的途径。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竞争的方式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以求更加适用于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坦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程玉红 小组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2002年第17期
3.文涛 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4.陶行知 《怎样做小先生——小先生指导法》、《普及教育续篇》
5.左焕琪 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49-158页
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牛津初中英语8A (广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