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而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现代戏剧和古典戏曲为我国戏剧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艺术类型,在二者的艺术表现方式当中,肢体艺术都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艺术组成元素,更是作品进行内容体现和情感表达的一种直观的方式。在当前世界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各民族文化不断进行碰撞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歌剧表演的艺术特点更为明显,同时,在艺术不断发展过程当中,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与现代歌剧表演艺术之间也发生了一定的融合,同时也在相互影响下获得了一定的拓展。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现代歌剧与古典戏剧表演的主要特点,然后分析了古典戏剧肢体语言在歌剧表演中的应用和拓展情况,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现代歌剧表演艺术;特点;结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28-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凌燕 .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与现代歌剧表演艺术的结合与拓展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28-130.
基金项目:歌剧排演范式在声乐表演课程体系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9JGB290)。
引言
戏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艺术、文学艺术、美术艺术、舞蹈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台上通过表演者的行动来对作品的故事情节进行演绎。艺术来源于生活,戏剧的创作同样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现代歌剧亦或者是我国古典戏剧,每一部作品都有各种不同的创作背景,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历史时期、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缩影。现代歌剧和古典戏剧的肢体语言均有着各自的特点,二者的艺术表现风格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透过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现代歌剧与古典戏剧均为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更是各时代中国文化语境当中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代表,对戏剧艺术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
一、特点分析
(一)现代歌剧表演的特点
现代歌剧属于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表演和听觉表演的艺术。以辩证法中万物关联的思维去分析,现代歌剧表演过程中听觉部分与肢体语言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缺一不可。想要在舞台上将作品内容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二者之间恰到好处的配合是最重要的。作为表演者,一定要在基本功上下足功夫,用中国的老话来讲就是 “前表意”,简单来讲即当代人所说的 “精气神”。在表演者站在舞台上为台下观众表演现代歌剧作品之前,还需接受长期性、系统性的基础技能训练,使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来展现作品情节,同时还可以将剧情之外难以言表的魅力带给台下观众。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前表意”在除中国现代歌剧外的很多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中均有所体现,例如日本的歌舞伎表演、印度的卡塔卡里表演以及意大利的假面喜剧表演等。想要将歌剧作品更直观的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并且吸引观众进行情感的代入,那么作为表演者则一定要冲破舞台那一方位置的束缚,在将作品声情并茂的展现出来的同时,更应该很好的驾驭作品中的角色,拥有“唱、练、做、打”等多种技能,掌握多元化肢体语言表现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出现代歌剧的艺术精髓。
(二)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特点
1.肢体语言的程式化特点
中国古典戏剧的肢体语言具有显著的程式化特点,无论是作品角色喜、怒、哀、乐、恐、悲、欢的情绪表现,还是其站步走停、举手投足以及仪态风度和礼节等方面均具备相应的程式。无论是哪一种舞台剧,包括舞剧歌剧或者是话剧等,都需要通过表演者进行故事情节的演绎,通过肢体语言与声音的相互配合实现视觉与听觉形象的结合。与古典戏剧相比,中国古典戏剧的舞台声乐表演程式预期有着一定的共性,但同时二者也具备各自的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审美情趣也日益浓厚,在此情况下,也就对广大艺术表演者的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表演者本身的角度来说,其对艺术的追求也是无穷尽的,其需要更加深厚的表演艺术功底来作为其艺术生涯的有力支撑。对此,可适当对中国戏剧表演中的一些肢体语言程式进行学习和借鉴,这种艺术表演方式是历代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总结并结合生活体验所生成,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与美化,借此而形成的艺术表演结晶。
2.生活与艺术结合
在中国人的艺术观点里,通常会将艺术与生活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范畴,生活是实,艺术为虚,在古典戏剧的表演中,由表演者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对虚拟的肢体语言进行巧妙应用来展现实的过程,由于生活形态及其内在外在自然规律的局限,这是写实表现和虚拟写意表现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写实表现以再现这个极限为美,虚拟写意表现却以超越这个极限把它化作意向为美[1]。在古典戏剧中,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方式可冲破舞台的束缚将有限的舞台表演艺术与无限的真实生活内容相结合,同时还可以利用舞台的狭小空间将程式化的表演优美化、典型化,借助肢体的各种动作进行作品神韵的传递,并将其充分展现给台下观众。舞台表演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却虚而不假、实而不俗,既形象逼真,又优美规整,能够将舞台表演发展至该境界即为表演者精湛表演艺术的直接体现,正如中国俗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正是对一名舞台表演者艰苦训练过程的总结和概括。如在中国古典戏剧作品《贵妃醉酒》的表演中,艺术大师梅兰芳在表演作品中的人物杨玉环时,出场只做了两个抖袖的动作,同时配合身体稍稍下蹲,干净、简单却又直观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凝重大方。而在贵妃醉酒之后,又通过闻花、学燕、衔杯、醉步等细腻而又娇媚的肢体动作同时配合手中扇子的轻轻舞动,不但对整部作品剧情进行了烘托,同时更是将主人公那种无限孤寂落寞的情感展现的恰到好处。
3.肢体语言的律动特点
肢体动作的律动性为古典戏剧表演的主要特点之一,可以说,表演者肢体的律动节奏即为主人公情感变化的晴雨表,因而也是肢体语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在表演者出场时,伴随的肢体语言节奏不同,向观众所传达的信息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中国古典戏剧表演者,其在作品表演时采用高妙的肢体语言,同时借助相应的律动节奏以强弱、长短、快慢、张弛的形式组合和其中的微妙平衡,充分地展现出了我国古典戏剧的无限艺术魅力。从表演者的角度来讲,想要将作品人物角色展现的淋漓尽致、有血有肉,那么就一定要准确把握肢体节奏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变化等直观地展现给台下观众。在中国古典戏剧表演过程中是特别注重突出节奏的地位的,若脱离了鲜明而强烈的节奏感,那么古典戏剧所固有的程式化特点也就荡然无存。为了更好地突出肢体语言的律动特点,在表演过程中通常还需要搭配相应的击乐点子,使肢体动作铿锵有力,在这种田间下,台下观众不但可以从听觉上感受到作品的节奏感,同时还能够从视觉方面真实地看到有型的人物动态,并且从中感受到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情况。此外,当遇到需要突出的重要情节时,可采取停顿、延长、先说后做等手法予以夸大和强调,以达到给观众留有强烈印象的目的[2]。演員在舞台中,不管演绎的是西洋歌剧还是中国近现代歌剧,都会运用强调肢体语言节奏的某个瞬间的手法,来表现当时当下的人物情节和心理。让观众领悟到人物的性格、心态。总之,对中国古典戏剧表演工作而言,对戏剧的整体节奏进行准确的把握至关重要,需要演奏者通过精妙的表演突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与起承转合,使观众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表现充分感受到其中情感,吸引其产生情感的共鸣。人们常说的表演的张力,实际上指的就是节奏,我国的古典戏剧表演节奏则是具有极为鲜明的写意性的,尤其是心理复杂的情绪利用节奏外化的表现手段,是超越其他表演艺术门类的。 二、古典戏剧肢体语言在歌剧表演中的应用与拓展
通过对我国古典戏剧表演的肢体语言技术性与交流性特点的分析,表演者最终能够站在舞台上为观众进行作品表演均需历经系统性、长期性的基本功训练,不断进行表演技能的积累才能够进行表演实践。无论是古典戏剧还是现代歌舞的表演,表演者肢体语言的技术性与交流性都不可缺少。西方曾有艺术家提出戏剧的表演需要具备间离性,并且指出表演并非人们的真实生活,表演者在自身表演的过程中还需使台下观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状态,以使其能够对作品内涵进行自主的分析。我国的戏剧大师在自身表演的过程当中则具有真实的体验,同时也具备高超的技艺展示,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产生很好的间离效果,而且还生动感人,具有美的欣赏性[3]。在西方艺术家观看我国梅兰芳大师的作品表演时被深深的震撼,同时也被其精湛的技艺所征服,他认为自身的表演理念并未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有效发挥,但是却在中国古典戏剧表演过程中发挥到了极致。在中国古典戏剧里,这样的交流形式细化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手眼身步的配合,眼与嘴、眉、脸、鼻的配合等这些肢体语言的表现真真假假虚实相生,达到了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对表演产生情感的共鸣。
(一)情与眼的表达
眼睛是人们感官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了解各种事物最直接的途径,更是人们反映主观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作品表演的时候面部的表情即为其进行情感传递的窗口,眼神则是面部表情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神来之笔。有时作品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变化是比较细微的,演员对应的肢体动作表现可能不会太明显,而此时通过眼睛配合表情的变化即可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情感变化刻画的更加精准、到位。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的虚拟写意都需要眼睛的体现,一瞪、一瞅、一瞟、一眯、一眨或者凶眼、醉眼、怒眼、愁眼、呆眼、媚眼、慧眼等都是人物不同情绪、情感反映在眼睛上的神态。即便是现代歌剧表演中,表演者同样要借助眼神的变化来实现作品人物情感的展现。所以,表演者一定要充分重视自身情与眼的表达能力培养,提高眼睛的表达能力。
(二)眼与眉、鼻、嘴、脸的配合
目前,很多人都认为歌剧以及戏剧作品的表演只需要演员通过嘴部的念与唱即可完成,这种想法实际上是比较片面的。人们常常利用“咬牙切齿、欲言又止、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等词汇对人的面部仪态表现加以形容,这部分词汇通常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嘴相关,这也是人们进行情绪表达的一种直观地表象。我国老一辈艺术家则会在作品表演中对这一器官进行巧妙的应用,如想要刻画作品人物微笑或者思考的形象,那么嘴通常会合起来;当刻画作品人物不开心的情绪时则会嘟起嘴或者把嘴巴翘起来;若想要展现作品人物对其他人的极端藐视,那么嘴部通常是瘪着,人物在愤恨、激怒的状态下,嘴则紧闭。眉毛的弯、皱、竖、倒等样式也是不同情绪情感的显示,常常有眉目传情之说。脸部肌肉的沉、启、紧、松也是能表达不同心情和不同情绪的。就如惊怕时脸部肌肉会紧张,会颤动。兴奋愉快时脸蛋会向上启,不高兴脸皮则会下沉,这些都是内在情感、情绪的外在表化。鼻翼的扇动、开合也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人在激动时,鼻子会不断蠕动,愤怒或惊怕时也会打开鼻翼。现代歌剧表演中,也需要把每一个器官的动态表达的基础训练做到控制有度,酌情选择、恰如其分地灵活运用。
(三)形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兼备
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环节,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审美特征。一个优秀老道的演员欲要创造鲜明、经典的人物形象,必须培养深厚的艺术功力。首先要认识生活,理解人物的能力。再次要懂得用情,善于忧椋蛔詈笠准确运用形体体现角色的能力。古典戏剧表演艺术是既要追求一招一式规范的姿态美,又讲究情真意切的神态美。因此,主张“神形兼备”把神、形看成是一体。不管是戏剧表演还是现代歌剧表演,都视为舞台艺术,只是传达的方式不同,但是所传递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是一样的[4]。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歌剧为两种重要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二者的结合与拓展是当今时代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艺术的表演,表演者还需针对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与现代歌剧表演艺术的结合与拓展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掌握更多的表演要点,不断提高自身技艺水平,从而带给广大观众更好的体验,吸引其对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马莉.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J].艺术研究,2018(3):56-57.
[2]李蕊,朱晨飞.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与现代歌剧表演艺术的结合与拓展应用[J]. 南风,2017(2):134-136.
[3]楊冰洁.现代民族歌剧选段《胜利时再闻花儿香》的人物塑造与演唱分析[J]. 戏剧之家,2020(8):53-54.
[4]陈尚华.浅谈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有力塑造[J].艺术科技,2017(5):207.
作者简介:李凌燕(1988-),女,湖北,讲师,研究方向为肢体语言的应用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现代歌剧表演艺术;特点;结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28-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凌燕 .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与现代歌剧表演艺术的结合与拓展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28-130.
基金项目:歌剧排演范式在声乐表演课程体系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9JGB290)。
引言
戏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艺术、文学艺术、美术艺术、舞蹈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台上通过表演者的行动来对作品的故事情节进行演绎。艺术来源于生活,戏剧的创作同样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现代歌剧亦或者是我国古典戏剧,每一部作品都有各种不同的创作背景,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历史时期、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缩影。现代歌剧和古典戏剧的肢体语言均有着各自的特点,二者的艺术表现风格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透过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现代歌剧与古典戏剧均为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更是各时代中国文化语境当中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代表,对戏剧艺术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
一、特点分析
(一)现代歌剧表演的特点
现代歌剧属于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表演和听觉表演的艺术。以辩证法中万物关联的思维去分析,现代歌剧表演过程中听觉部分与肢体语言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缺一不可。想要在舞台上将作品内容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二者之间恰到好处的配合是最重要的。作为表演者,一定要在基本功上下足功夫,用中国的老话来讲就是 “前表意”,简单来讲即当代人所说的 “精气神”。在表演者站在舞台上为台下观众表演现代歌剧作品之前,还需接受长期性、系统性的基础技能训练,使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来展现作品情节,同时还可以将剧情之外难以言表的魅力带给台下观众。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前表意”在除中国现代歌剧外的很多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中均有所体现,例如日本的歌舞伎表演、印度的卡塔卡里表演以及意大利的假面喜剧表演等。想要将歌剧作品更直观的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并且吸引观众进行情感的代入,那么作为表演者则一定要冲破舞台那一方位置的束缚,在将作品声情并茂的展现出来的同时,更应该很好的驾驭作品中的角色,拥有“唱、练、做、打”等多种技能,掌握多元化肢体语言表现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出现代歌剧的艺术精髓。
(二)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特点
1.肢体语言的程式化特点
中国古典戏剧的肢体语言具有显著的程式化特点,无论是作品角色喜、怒、哀、乐、恐、悲、欢的情绪表现,还是其站步走停、举手投足以及仪态风度和礼节等方面均具备相应的程式。无论是哪一种舞台剧,包括舞剧歌剧或者是话剧等,都需要通过表演者进行故事情节的演绎,通过肢体语言与声音的相互配合实现视觉与听觉形象的结合。与古典戏剧相比,中国古典戏剧的舞台声乐表演程式预期有着一定的共性,但同时二者也具备各自的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审美情趣也日益浓厚,在此情况下,也就对广大艺术表演者的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表演者本身的角度来说,其对艺术的追求也是无穷尽的,其需要更加深厚的表演艺术功底来作为其艺术生涯的有力支撑。对此,可适当对中国戏剧表演中的一些肢体语言程式进行学习和借鉴,这种艺术表演方式是历代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总结并结合生活体验所生成,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与美化,借此而形成的艺术表演结晶。
2.生活与艺术结合
在中国人的艺术观点里,通常会将艺术与生活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范畴,生活是实,艺术为虚,在古典戏剧的表演中,由表演者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对虚拟的肢体语言进行巧妙应用来展现实的过程,由于生活形态及其内在外在自然规律的局限,这是写实表现和虚拟写意表现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写实表现以再现这个极限为美,虚拟写意表现却以超越这个极限把它化作意向为美[1]。在古典戏剧中,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方式可冲破舞台的束缚将有限的舞台表演艺术与无限的真实生活内容相结合,同时还可以利用舞台的狭小空间将程式化的表演优美化、典型化,借助肢体的各种动作进行作品神韵的传递,并将其充分展现给台下观众。舞台表演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却虚而不假、实而不俗,既形象逼真,又优美规整,能够将舞台表演发展至该境界即为表演者精湛表演艺术的直接体现,正如中国俗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正是对一名舞台表演者艰苦训练过程的总结和概括。如在中国古典戏剧作品《贵妃醉酒》的表演中,艺术大师梅兰芳在表演作品中的人物杨玉环时,出场只做了两个抖袖的动作,同时配合身体稍稍下蹲,干净、简单却又直观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凝重大方。而在贵妃醉酒之后,又通过闻花、学燕、衔杯、醉步等细腻而又娇媚的肢体动作同时配合手中扇子的轻轻舞动,不但对整部作品剧情进行了烘托,同时更是将主人公那种无限孤寂落寞的情感展现的恰到好处。
3.肢体语言的律动特点
肢体动作的律动性为古典戏剧表演的主要特点之一,可以说,表演者肢体的律动节奏即为主人公情感变化的晴雨表,因而也是肢体语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在表演者出场时,伴随的肢体语言节奏不同,向观众所传达的信息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中国古典戏剧表演者,其在作品表演时采用高妙的肢体语言,同时借助相应的律动节奏以强弱、长短、快慢、张弛的形式组合和其中的微妙平衡,充分地展现出了我国古典戏剧的无限艺术魅力。从表演者的角度来讲,想要将作品人物角色展现的淋漓尽致、有血有肉,那么就一定要准确把握肢体节奏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变化等直观地展现给台下观众。在中国古典戏剧表演过程中是特别注重突出节奏的地位的,若脱离了鲜明而强烈的节奏感,那么古典戏剧所固有的程式化特点也就荡然无存。为了更好地突出肢体语言的律动特点,在表演过程中通常还需要搭配相应的击乐点子,使肢体动作铿锵有力,在这种田间下,台下观众不但可以从听觉上感受到作品的节奏感,同时还能够从视觉方面真实地看到有型的人物动态,并且从中感受到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情况。此外,当遇到需要突出的重要情节时,可采取停顿、延长、先说后做等手法予以夸大和强调,以达到给观众留有强烈印象的目的[2]。演員在舞台中,不管演绎的是西洋歌剧还是中国近现代歌剧,都会运用强调肢体语言节奏的某个瞬间的手法,来表现当时当下的人物情节和心理。让观众领悟到人物的性格、心态。总之,对中国古典戏剧表演工作而言,对戏剧的整体节奏进行准确的把握至关重要,需要演奏者通过精妙的表演突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与起承转合,使观众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表现充分感受到其中情感,吸引其产生情感的共鸣。人们常说的表演的张力,实际上指的就是节奏,我国的古典戏剧表演节奏则是具有极为鲜明的写意性的,尤其是心理复杂的情绪利用节奏外化的表现手段,是超越其他表演艺术门类的。 二、古典戏剧肢体语言在歌剧表演中的应用与拓展
通过对我国古典戏剧表演的肢体语言技术性与交流性特点的分析,表演者最终能够站在舞台上为观众进行作品表演均需历经系统性、长期性的基本功训练,不断进行表演技能的积累才能够进行表演实践。无论是古典戏剧还是现代歌舞的表演,表演者肢体语言的技术性与交流性都不可缺少。西方曾有艺术家提出戏剧的表演需要具备间离性,并且指出表演并非人们的真实生活,表演者在自身表演的过程中还需使台下观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状态,以使其能够对作品内涵进行自主的分析。我国的戏剧大师在自身表演的过程当中则具有真实的体验,同时也具备高超的技艺展示,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产生很好的间离效果,而且还生动感人,具有美的欣赏性[3]。在西方艺术家观看我国梅兰芳大师的作品表演时被深深的震撼,同时也被其精湛的技艺所征服,他认为自身的表演理念并未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有效发挥,但是却在中国古典戏剧表演过程中发挥到了极致。在中国古典戏剧里,这样的交流形式细化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手眼身步的配合,眼与嘴、眉、脸、鼻的配合等这些肢体语言的表现真真假假虚实相生,达到了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对表演产生情感的共鸣。
(一)情与眼的表达
眼睛是人们感官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了解各种事物最直接的途径,更是人们反映主观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作品表演的时候面部的表情即为其进行情感传递的窗口,眼神则是面部表情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神来之笔。有时作品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变化是比较细微的,演员对应的肢体动作表现可能不会太明显,而此时通过眼睛配合表情的变化即可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情感变化刻画的更加精准、到位。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的虚拟写意都需要眼睛的体现,一瞪、一瞅、一瞟、一眯、一眨或者凶眼、醉眼、怒眼、愁眼、呆眼、媚眼、慧眼等都是人物不同情绪、情感反映在眼睛上的神态。即便是现代歌剧表演中,表演者同样要借助眼神的变化来实现作品人物情感的展现。所以,表演者一定要充分重视自身情与眼的表达能力培养,提高眼睛的表达能力。
(二)眼与眉、鼻、嘴、脸的配合
目前,很多人都认为歌剧以及戏剧作品的表演只需要演员通过嘴部的念与唱即可完成,这种想法实际上是比较片面的。人们常常利用“咬牙切齿、欲言又止、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等词汇对人的面部仪态表现加以形容,这部分词汇通常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嘴相关,这也是人们进行情绪表达的一种直观地表象。我国老一辈艺术家则会在作品表演中对这一器官进行巧妙的应用,如想要刻画作品人物微笑或者思考的形象,那么嘴通常会合起来;当刻画作品人物不开心的情绪时则会嘟起嘴或者把嘴巴翘起来;若想要展现作品人物对其他人的极端藐视,那么嘴部通常是瘪着,人物在愤恨、激怒的状态下,嘴则紧闭。眉毛的弯、皱、竖、倒等样式也是不同情绪情感的显示,常常有眉目传情之说。脸部肌肉的沉、启、紧、松也是能表达不同心情和不同情绪的。就如惊怕时脸部肌肉会紧张,会颤动。兴奋愉快时脸蛋会向上启,不高兴脸皮则会下沉,这些都是内在情感、情绪的外在表化。鼻翼的扇动、开合也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人在激动时,鼻子会不断蠕动,愤怒或惊怕时也会打开鼻翼。现代歌剧表演中,也需要把每一个器官的动态表达的基础训练做到控制有度,酌情选择、恰如其分地灵活运用。
(三)形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兼备
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环节,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审美特征。一个优秀老道的演员欲要创造鲜明、经典的人物形象,必须培养深厚的艺术功力。首先要认识生活,理解人物的能力。再次要懂得用情,善于忧椋蛔詈笠准确运用形体体现角色的能力。古典戏剧表演艺术是既要追求一招一式规范的姿态美,又讲究情真意切的神态美。因此,主张“神形兼备”把神、形看成是一体。不管是戏剧表演还是现代歌剧表演,都视为舞台艺术,只是传达的方式不同,但是所传递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是一样的[4]。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歌剧为两种重要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二者的结合与拓展是当今时代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艺术的表演,表演者还需针对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与现代歌剧表演艺术的结合与拓展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掌握更多的表演要点,不断提高自身技艺水平,从而带给广大观众更好的体验,吸引其对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马莉.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J].艺术研究,2018(3):56-57.
[2]李蕊,朱晨飞.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与现代歌剧表演艺术的结合与拓展应用[J]. 南风,2017(2):134-136.
[3]楊冰洁.现代民族歌剧选段《胜利时再闻花儿香》的人物塑造与演唱分析[J]. 戏剧之家,2020(8):53-54.
[4]陈尚华.浅谈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有力塑造[J].艺术科技,2017(5):207.
作者简介:李凌燕(1988-),女,湖北,讲师,研究方向为肢体语言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