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语文教材,我们既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文本的美,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文本的缺陷,学会批判教材,进而活用教材。教师基于教材,通过拓展、深挖、融合等手段超越教材,最终又在教学中反哺教材,这能使语文教学趋于完整。
[关键词]教材;固守;超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2-01
很多教师把教材看作是经典、范例,所以教师更多的是思考教材的益处,再把这些益处全盘托出,交付给学生。但是对于教材,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也要敢于挑战教材、超越教材。
先看课例《山谷中的谜底》——
师:面对压力和困难,我们应当像雪松那样适时弯曲,做出适当的让步,最终战胜困难。其实,历史上、我们的身边也有像雪松一样的人,谁能说说?
生1:卧薪尝胆的勾践就是这样。当他实力不如吴王时,宁可为吴王做奴仆,忍气吞声。最终,他战胜了吴王。
师: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弯曲有的时候是一种斗争的策略!
生2:韩信也是这样,面对地痞无赖的挑衅,他忍下胯下之辱,最终帮刘邦夺得了天下。
师:韩信只有忍一时之辱,才能在后来登台拜师,夺取天下。
生3:司马迁没有选择逃避的死,而是选择勇敢的生。忍一时个人之辱,成《史记》千古绝唱。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但是,孟子说过:“何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同学们,威武不能屈呀!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人物。
出示: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北海牧羊十九年,饥餐风,渴饮雪,威武不屈。
文天祥抗元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呼出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屈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
生4:我认为,面对困难,有的时候不能像雪松那样先弯曲后反弹。刘胡兰如果先弯曲,就会牺牲更多的人,而且会被人瞧不起。
生5:是的,如果文天祥投降,后人就不會把他看作是民族英雄。他也不会留下这千古绝唱了。
生6:我认为两者都是对的,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困难。如果关乎自己的名节、人格或者民族的气节等,我们就不能弯曲。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课文学到这儿也该结束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老师告诉你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也要有。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反思:
教材需要固守,也需要超越。我们既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文本的语言美、形式美、内涵美,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文本的缺陷,学会批判教材,进而从教学实际出发,创新出教材的新内涵,达到活用教材。对于《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文本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如果我们只是固守而没有超越,那么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会显得不够全面。
超越教材,我们需要做到基于教材而反哺教材。
一、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需要拓展
拓展的目的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学习文本。所以,拓展要立足文本,要超越文本,但也要反哺文本。案例中显示的“苏武、文天祥、刘胡兰”等内容来源于学生的认知,同时又立足于文本,是从雪松精神引发出来的内容,它们超越了文本,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雪松精神的全面理解。
二、超越教材,可以是“广积粮”,更需要“深挖洞”
我们看到太多的“广积粮”,有的甚至有重复多余之嫌,总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我们认为,文本超越主要应向纵向发展。上述案例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和层次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真正走进了“谜底的启示”中,学会了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
三、文本超越应融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
对于文本的超越,其在课堂中的出现是灵活的、自然的、艺术化的,是与文本学习的环节融为一体的。案例中,对于“雪松启示”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形成了共识,而且达到了一定高度,教师顺势而导,提供了几乎与文本倡导的价值相反的事例,不留痕迹地与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机融合。
可见,对于教材的处理,从固守到超越再到反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教材;固守;超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2-01
很多教师把教材看作是经典、范例,所以教师更多的是思考教材的益处,再把这些益处全盘托出,交付给学生。但是对于教材,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也要敢于挑战教材、超越教材。
先看课例《山谷中的谜底》——
师:面对压力和困难,我们应当像雪松那样适时弯曲,做出适当的让步,最终战胜困难。其实,历史上、我们的身边也有像雪松一样的人,谁能说说?
生1:卧薪尝胆的勾践就是这样。当他实力不如吴王时,宁可为吴王做奴仆,忍气吞声。最终,他战胜了吴王。
师: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弯曲有的时候是一种斗争的策略!
生2:韩信也是这样,面对地痞无赖的挑衅,他忍下胯下之辱,最终帮刘邦夺得了天下。
师:韩信只有忍一时之辱,才能在后来登台拜师,夺取天下。
生3:司马迁没有选择逃避的死,而是选择勇敢的生。忍一时个人之辱,成《史记》千古绝唱。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但是,孟子说过:“何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同学们,威武不能屈呀!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人物。
出示: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北海牧羊十九年,饥餐风,渴饮雪,威武不屈。
文天祥抗元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呼出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屈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
生4:我认为,面对困难,有的时候不能像雪松那样先弯曲后反弹。刘胡兰如果先弯曲,就会牺牲更多的人,而且会被人瞧不起。
生5:是的,如果文天祥投降,后人就不會把他看作是民族英雄。他也不会留下这千古绝唱了。
生6:我认为两者都是对的,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困难。如果关乎自己的名节、人格或者民族的气节等,我们就不能弯曲。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课文学到这儿也该结束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老师告诉你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也要有。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反思:
教材需要固守,也需要超越。我们既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文本的语言美、形式美、内涵美,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文本的缺陷,学会批判教材,进而从教学实际出发,创新出教材的新内涵,达到活用教材。对于《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文本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如果我们只是固守而没有超越,那么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会显得不够全面。
超越教材,我们需要做到基于教材而反哺教材。
一、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需要拓展
拓展的目的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学习文本。所以,拓展要立足文本,要超越文本,但也要反哺文本。案例中显示的“苏武、文天祥、刘胡兰”等内容来源于学生的认知,同时又立足于文本,是从雪松精神引发出来的内容,它们超越了文本,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雪松精神的全面理解。
二、超越教材,可以是“广积粮”,更需要“深挖洞”
我们看到太多的“广积粮”,有的甚至有重复多余之嫌,总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我们认为,文本超越主要应向纵向发展。上述案例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和层次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真正走进了“谜底的启示”中,学会了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
三、文本超越应融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
对于文本的超越,其在课堂中的出现是灵活的、自然的、艺术化的,是与文本学习的环节融为一体的。案例中,对于“雪松启示”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形成了共识,而且达到了一定高度,教师顺势而导,提供了几乎与文本倡导的价值相反的事例,不留痕迹地与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机融合。
可见,对于教材的处理,从固守到超越再到反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