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有机结合的活动,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渠道。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主体教育”则集中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与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如何实施“主体教育”。
一、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它关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使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选择中,使学生在“竞争、合作”两种关系处理中,使师生在主动与受动的交替的角色中,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
在实施“合作学习”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打破传统的座位摆放形式。传统的座位摆放形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弊端:一成不变的形式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压抑心理;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鉴于以上认识,笔者打破常规,改变座位摆放形式,按照现代教育观念,把座位摆放成“品”字型。
2.科学排座位,选好带头人。实行“合作学习”,怎样划分每个小组的成员?如何安排座次?这两个问题是“合作小组”是否能科学、合理、有效组建的具体技术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采用了“异质分组法”,即根据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来划分小组。小组划分好后,笔者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自己选小组长,同时告诫新当选的小组长一定带好头,否则自动下岗。
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主体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问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和条件。通过主动参与,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出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为此在课堂上笔者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和辩论,并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对学生所产生的标新立异的愿望、做法和思维闪光点要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当笔者问到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有一名同学说是,这个结论引起了大家的争论。笔者诧异地看了那名同学剪的平行四边形后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引导同学们观察这名同学的平行四边形与他们的有什么不同,有同学发现这名同学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笔者就告诉他们这个已经不是我们平常所研究的平行四边形了,而是菱形,所以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这名同学听后恍然大悟,但笔者也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精神。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人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有关内容,经常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不断丰富想象的内容。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促使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的创造潜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学了“圆的面积”这一节课后,给学生留了一个这样的作业: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的小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外,你还能用它们拼成其他的图形吗?第二天一大早,一个学生就来到笔者办公室,对笔者说:“老师,我找到了另外一种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笔者说:“能说出来让老师听听吗?”他说:“我也是把圆平均分成了16等份,然后用这16等份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大等腰三角形。”说到这里,就从书包里拿出学具给笔者边演示边讲解:“一共分4层,上面用1份,第二层用3份,第三层用5份,第四层用7份……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到出圆的面积公式。”听完他的讲解,笔者倍加赞赏,并让他在课堂上讲给全班同学听。
四、创设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取成功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协作与分享,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笔者在教“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让学生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0.3与0.30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再找同学汇报结果,有的说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有的说它们的精确度不同,还有的说它们的取值范围不一样,对这几种结果,笔者都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这次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指導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需要策略。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教学中遇到的重点或难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学生是真正的演员。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它关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使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选择中,使学生在“竞争、合作”两种关系处理中,使师生在主动与受动的交替的角色中,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
在实施“合作学习”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打破传统的座位摆放形式。传统的座位摆放形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弊端:一成不变的形式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压抑心理;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鉴于以上认识,笔者打破常规,改变座位摆放形式,按照现代教育观念,把座位摆放成“品”字型。
2.科学排座位,选好带头人。实行“合作学习”,怎样划分每个小组的成员?如何安排座次?这两个问题是“合作小组”是否能科学、合理、有效组建的具体技术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采用了“异质分组法”,即根据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来划分小组。小组划分好后,笔者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自己选小组长,同时告诫新当选的小组长一定带好头,否则自动下岗。
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主体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问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和条件。通过主动参与,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出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为此在课堂上笔者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和辩论,并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对学生所产生的标新立异的愿望、做法和思维闪光点要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当笔者问到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有一名同学说是,这个结论引起了大家的争论。笔者诧异地看了那名同学剪的平行四边形后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引导同学们观察这名同学的平行四边形与他们的有什么不同,有同学发现这名同学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笔者就告诉他们这个已经不是我们平常所研究的平行四边形了,而是菱形,所以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这名同学听后恍然大悟,但笔者也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精神。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人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有关内容,经常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不断丰富想象的内容。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促使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的创造潜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学了“圆的面积”这一节课后,给学生留了一个这样的作业: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的小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外,你还能用它们拼成其他的图形吗?第二天一大早,一个学生就来到笔者办公室,对笔者说:“老师,我找到了另外一种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笔者说:“能说出来让老师听听吗?”他说:“我也是把圆平均分成了16等份,然后用这16等份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大等腰三角形。”说到这里,就从书包里拿出学具给笔者边演示边讲解:“一共分4层,上面用1份,第二层用3份,第三层用5份,第四层用7份……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到出圆的面积公式。”听完他的讲解,笔者倍加赞赏,并让他在课堂上讲给全班同学听。
四、创设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取成功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协作与分享,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笔者在教“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让学生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0.3与0.30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再找同学汇报结果,有的说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有的说它们的精确度不同,还有的说它们的取值范围不一样,对这几种结果,笔者都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这次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指導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需要策略。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教学中遇到的重点或难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学生是真正的演员。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