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要求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实现听说读写的教学任务,还肩负着实现教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小学语文学科涵盖内容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语文学科所涉及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予以渗透、实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历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感悟认知能力、爱国思想、使命意识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小学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历史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历史知识;教育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算能力,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社会认知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和评判能力,这样是实现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们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并从中进行汲取经验,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作为我们小学教师更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以史为鉴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从教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实施:
一、语文教学设计历史教育目标明确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渗透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对课堂教学中历史教育充分予以重视是实现课堂教学进行历史教育的前提。这样就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把历史教育最大化。也会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在课文所描写的兵马俑等一些文物及其场景上,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认知的局限性不会去考虑秦兵马俑背后的东西。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先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文物场景之后,去引领学生关注兵马俑背后劳动人民为此所付诸的辛勤汗水,进而感知古代帝王奢侈堕落昏庸无道的生活。再辅以课前预习、课上交流等设计让学生对秦始皇以及其他封建帝王腐朽生活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也会通过学习,对历史及其人物、事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词语的讲解之中,加深学生的历史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及其词汇内涵丰富,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字见珠玑。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语文教师也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特别是有历史出处的词语教师更应该悉心引导,用历史的角度去组织学生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陶”“椽子”“锯”“算盘”“三顾茅庐”等等一些词在字典中的意思及背后隐含的知识,教师既要与学生学习,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这样既渗透了历史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钻研能力。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教学。
三、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课文的讲授之中,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
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历史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讲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夺暴行留下的罪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到侵略者的蹂躏,要把中国近代屈辱史让学生予以充分的了解。感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的痛苦。再结合当前实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语文拓展性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评判能力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历史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历史知识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口语交际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可以开展“铭记历史,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满足现状、一味的享受生活,而应该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努力的学习,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祖国、社会、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历史知识阅读”竞赛,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而使历史责任感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总之,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好语文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不仅仅只是掌握好文化知识,更使他们学生学会感悟历史,铭记历史,铭记使命,担负起责任,为未来的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和主编
《小学教学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 陈定华主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历史知识;教育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算能力,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社会认知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和评判能力,这样是实现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们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并从中进行汲取经验,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作为我们小学教师更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以史为鉴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从教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实施:
一、语文教学设计历史教育目标明确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渗透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对课堂教学中历史教育充分予以重视是实现课堂教学进行历史教育的前提。这样就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把历史教育最大化。也会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在课文所描写的兵马俑等一些文物及其场景上,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认知的局限性不会去考虑秦兵马俑背后的东西。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先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文物场景之后,去引领学生关注兵马俑背后劳动人民为此所付诸的辛勤汗水,进而感知古代帝王奢侈堕落昏庸无道的生活。再辅以课前预习、课上交流等设计让学生对秦始皇以及其他封建帝王腐朽生活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也会通过学习,对历史及其人物、事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词语的讲解之中,加深学生的历史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及其词汇内涵丰富,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字见珠玑。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语文教师也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特别是有历史出处的词语教师更应该悉心引导,用历史的角度去组织学生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陶”“椽子”“锯”“算盘”“三顾茅庐”等等一些词在字典中的意思及背后隐含的知识,教师既要与学生学习,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这样既渗透了历史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钻研能力。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教学。
三、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课文的讲授之中,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
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历史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讲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夺暴行留下的罪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到侵略者的蹂躏,要把中国近代屈辱史让学生予以充分的了解。感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的痛苦。再结合当前实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语文拓展性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评判能力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历史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历史知识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口语交际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可以开展“铭记历史,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满足现状、一味的享受生活,而应该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努力的学习,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祖国、社会、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历史知识阅读”竞赛,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而使历史责任感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总之,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好语文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不仅仅只是掌握好文化知识,更使他们学生学会感悟历史,铭记历史,铭记使命,担负起责任,为未来的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和主编
《小学教学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 陈定华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