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法则的理解,为此,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根据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谈谈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数学语言
数学课本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范本。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累规范化的数学词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可提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教学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时,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两位数除多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除到哪一位,哪一位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什么数小?为什么?带着问题读,然后回答问题,最后归纳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
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或名词、术语,要放到句子或题目里,让学生反复读,进行对比分析,逐字逐句地理解其意义。如“增加”与“增加到”,“扩大”与“扩大了”等一些词要放到应用题里,学生通过读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明确“今年增加21人”意思是:“今年比去年多了21人。”“今年增加到278人”意思是:“今年比去年增加了人数,现在有278人。”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词自编应用题,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二、重视学生对新知识的说理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可利用上课开始几分钟的时间进行概念、定律、法则、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口语训练。如让学生口答什么叫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并举例说明。口述一些例题的简便算法过程,如:285 752 115,要学生说出简算过程以及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读题式的训练,语言叙述要求形式多样,学会用和、差、积、商等数学术语正确读出。如“[240×(24 39)]÷20”可读作:(1)用24与39的和去乘240,再除以20,商是多少?(2)用20去除240乘以24与39的和的积,商是多少?这样做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为新课做好铺垫,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讲授新知识要重视学生对新知识的说理训练。如应用题的例题教学,要求学生能根据解答例题的算式,口述算式的意义及第一步计算所求的是什么问题。如“张华和李成同时从学校回家,反向而行,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成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家,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对算式“(65 70)×4”,要求学生口答,式子里的“65”是指张华每分钟走65米;“70”是指李成每分钟走70米;“4”是指两个人都走了4分钟;“(65 70)”表示张华和李成一分钟共走多少米,也就是两人的速度和;“(60 75)×4”表示两人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也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这样训练使学生沟通了数与物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三、设计好让学生看图编应用题的训练题目,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图形是用图和简练的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直观简单又明了。指导学生看图编题,能有效地丰富学生数学语言,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如:
看图编一道应用题。
通过提出下列问题,指导学生看图:(1)上图苹果有多少千克?(2)梨的重量是苹果的多少倍?(3)要求什么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编出:小华的爷爷买了35千克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3倍,小华的爷爷一共买了多少千克苹果和梨?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看算式编应用题。这样做,学生的思维活跃,语言叙述形式多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四、用缩句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复杂的文字题,学生由于不理解数学语言,弄不清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列式时,计算顺序经常搞错。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教学时可运用缩句方法指导学生列式。文字题缩句训练是抓住题目的关键字眼,缩成有效文字和数的式子。例如“360除以20与40的和,商是多少?”指导列式:结果是商,是谁与谁的商?通过回答,缩成“360÷和”,再把“和”补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式子。
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语言训练时注意两点:一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说的训练;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说的机会,在说的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比较辨析中规范数学语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迅速发展。
(责编 金 铃)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数学语言
数学课本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范本。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累规范化的数学词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可提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教学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时,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两位数除多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除到哪一位,哪一位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什么数小?为什么?带着问题读,然后回答问题,最后归纳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
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或名词、术语,要放到句子或题目里,让学生反复读,进行对比分析,逐字逐句地理解其意义。如“增加”与“增加到”,“扩大”与“扩大了”等一些词要放到应用题里,学生通过读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明确“今年增加21人”意思是:“今年比去年多了21人。”“今年增加到278人”意思是:“今年比去年增加了人数,现在有278人。”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词自编应用题,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二、重视学生对新知识的说理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可利用上课开始几分钟的时间进行概念、定律、法则、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口语训练。如让学生口答什么叫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并举例说明。口述一些例题的简便算法过程,如:285 752 115,要学生说出简算过程以及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读题式的训练,语言叙述要求形式多样,学会用和、差、积、商等数学术语正确读出。如“[240×(24 39)]÷20”可读作:(1)用24与39的和去乘240,再除以20,商是多少?(2)用20去除240乘以24与39的和的积,商是多少?这样做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为新课做好铺垫,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讲授新知识要重视学生对新知识的说理训练。如应用题的例题教学,要求学生能根据解答例题的算式,口述算式的意义及第一步计算所求的是什么问题。如“张华和李成同时从学校回家,反向而行,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成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家,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对算式“(65 70)×4”,要求学生口答,式子里的“65”是指张华每分钟走65米;“70”是指李成每分钟走70米;“4”是指两个人都走了4分钟;“(65 70)”表示张华和李成一分钟共走多少米,也就是两人的速度和;“(60 75)×4”表示两人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也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这样训练使学生沟通了数与物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三、设计好让学生看图编应用题的训练题目,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图形是用图和简练的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直观简单又明了。指导学生看图编题,能有效地丰富学生数学语言,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如:
看图编一道应用题。
通过提出下列问题,指导学生看图:(1)上图苹果有多少千克?(2)梨的重量是苹果的多少倍?(3)要求什么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编出:小华的爷爷买了35千克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3倍,小华的爷爷一共买了多少千克苹果和梨?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看算式编应用题。这样做,学生的思维活跃,语言叙述形式多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四、用缩句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复杂的文字题,学生由于不理解数学语言,弄不清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列式时,计算顺序经常搞错。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教学时可运用缩句方法指导学生列式。文字题缩句训练是抓住题目的关键字眼,缩成有效文字和数的式子。例如“360除以20与40的和,商是多少?”指导列式:结果是商,是谁与谁的商?通过回答,缩成“360÷和”,再把“和”补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式子。
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语言训练时注意两点:一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说的训练;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说的机会,在说的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比较辨析中规范数学语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迅速发展。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