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底,腾讯宣布微信用户总数突破6亿,有关其商业化价值的讨论陡然升温。
此前不久,微信在首次举行的“微信·公众”合作伙伴沟通会上表示:其已拥有2.719亿的月活跃账户、超过200万个公众账号。更为重要的是,微信已面向公众账号开放包括语音识别接口、客服接口、获取用户地理位置接口、上传下载多媒体文件接口等九大高级接口。
“微信每开放一个能力,就很有可能改变、甚至颠覆一个行业。”一位天猫商城商户告诉《财经》记者,他正打算在微信上注册一个公众账号,并专门聘请了一位计算机开发人员。在今年的“双十一”活动中,他的天猫商店总销售量超过80万元/天。
虽然近期淘宝、天猫以安全为由彻底断开了与微信的所有链接,但是此举并不能阻碍商家对微信的追捧。11月28日,以饥饿营销擅长的小米不惜专门开放微信专场,售卖15万台小米3手机。其他商家亦开展添加微信号、用微信支付的优惠活动。
微信公众号如同一个APP,在该APP里商户可形成一个完整的购物及服务闭环:定位、查看商品或服务信息、下单、支付、售后等。它实质已超越即时通讯及社交的初衷,这亦是微信商业化的落地,且未影响微信用户规模及活跃度。
但并非所有社交网络产品都如此幸运。
新浪三季度财报显示,新浪微博日活跃用户数比二季度增长了11.2%,达到6020万,较去年同期的4230万,增长了42%。但这一数据备受质疑。
今年初,伦敦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 Index发布的数据报告就显示,新浪微博2012年的活跃用户数减少了近40%。今年,新浪内部KPI增加了关于活跃度的考核,即编辑需要为拉来的认证微博活跃度负责。
与此相反,新浪今年三季度营收达1.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为2540万美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微博业务单季度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25%,达到5340万美元。微博业务已接近盈亏平衡线,有望在今年四季度首次实现盈利。今年4月29日,新浪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联盟,后者给予前者的商业化意义正在逐渐体现。
这一业绩亦未获得认同,多数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商业化透支行为。“虽然微博也算社交媒体,但现在更像广播型的媒体。”多数人士对新浪微博的前景表示出了担忧。
与新浪相比,拥有八年历史的人人网处境更为艰难。人人公司二季度运营亏损为347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220万美元。当季累积过去八个月,共亏损1.8亿美元。11月底人人发布新版手机应用,增加了实时聊天和群组等时下流行的移动社交元素,试图从社交网络服务(SNS)向社交通讯服务(SMS)转型。但业界多数人士仍认为,其没有太多能够打动用户的创新元素。
PC时代滋养中国社交网站的丰沃水草,进入移动时代却变成了一片泥淖。曾让大家为偷菜而乐此不疲的开心网,日前已向游戏开发商转型;天涯社区再无“小月月”那样的神贴,转而开发旅游产品、游戏等。
但社交红利依然存在。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大约16.1亿人使用Facebook、Google+、Twitter等社交网络。这个数字较去年增长了14.2%,eMarketer公司还预计,到2017年,全球将会有23.3亿人使用社交网络。
前赴后继者依然如故,只不过这次新进入者来自移动端。如易信、来往。但似乎亦陷入社交泥淖之中,不能自拔。
易信在今年8月由中国电信和网易共同推出,8月19日上线首日用户数即突破百万,三天后,用户数就达到500万,但此后易信团队再无发布任何用户数据。据接近中国电信易信团队的匿名人士透露,经过短暂的喧嚣,易信的用户发展速度与此前定下的半年5000万活跃用户目标差距甚大。
小米公司一位高管向《财经》记者表示,易信能否成功,在于能否做到亿级用户,“一旦做到,商业化对于网易而言不是难事,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已经越来越难。”
网易CEO丁磊做过多次反思,并在最近的一封关于易信产品架构的内部邮件中称,在易信此前的版本中,聊天的功能已经被“做得很好”,但熟人社交“顶多算聊天”,认识有共同兴趣的陌生人是每个人的社交本能。
“社交网络的本质是社交,不管将来会发展成什么平台,营销平台也好,游戏平台也好,还是一个融合各行各业的全生态系统,但它的本质还是社交。”上述小米人士认为,丁磊希望用陌生人社交推动用户数的新一波增长,这并无问题,问题在于,拿什么来推动社交。“大家都知道拿社交做产品,但拿什么来推动社交却没有标准答案。”
2012年Facebook上市前夕,MySpace前首席运营官阿米特·卡普就MySpace的前车之鉴,向扎克伯格发出三点忠告。他坦承,MySpace后期全部项目均围绕季度财报和电话会议展开,这令营收的重要性在公司内部大大超越用户体验,“让公司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
推动社交实质就是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商业化。2012年初,已有超过半数的用户选择使用移动端登录Facebook,但彼时Facebook还没有找到在移动市场行之有效的盈利方式。Facebook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化之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耐性。
在多个场合多次探讨微信发展之时,微信之父张小龙亦首先强调“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坚持“社交第一,商业第二”。为了避免由于信息泛滥引发的用户体验下降问题,微信5.0版本采取了折叠公众号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于账号的选择会更加挑剔,只有提供有独特价值的内容,才能留住用户。”互联网观察人士沈志勇对《财经》记者说。他认为,这保证了用户体验。
张小龙主导下的微信产品设计近乎简陋,严格遵从了张小龙的“一维化”原则:让用户在一个维度里解决具体的问题,他认为,Twitter的Timeline就是一维化的典型范例。“而类似Facebook、Path那样的滑出式菜单则是一个灾难,因为这使得产品拥有两个维度,加大了用户理解的困难。”
腾讯11月中旬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微信的国内和国外用户)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2.719亿,比上一季度增长15.3%,比去年同期增长124.3%。目前,微信用户数约为6亿。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微信用户,就有一个活跃用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无论社交平台具备何种商业能力,其最本真的社交能力,证明普通用户“存在感”的能力决不能丢。
这方面的选择,新浪微博似有犹豫。
互联网观察者何川认为,新浪微博已远离了社交平台的初心,即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新浪微博鲜有在“发布新鲜事儿”这一根本需求上,强化产品基因,提升用户体验。“新鲜事儿”的来源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V与媒体微博手中,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只看不发,甚至不看不发,使其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媒体平台,而非社交平台。
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王煜全向《财经》记者表示:“无论是Facebook还是微信,社交网络的第一使命是沟通,编织一张社会关系网,在此之上逐步加载应用,才能变得越来越容易。”
社交平台应先有社交本身,再谈超越及商业化。
2012年3月,Facebook尝试在移动端投放推送广告;同年10月,Facebook广告收入中14%来自移动端,约5000万美元;如今,约有40%的广告收入来自移动端。
Facebook的实践证明,如果加载方式得当,移动端的信息推送广告被证明比PC端的显示广告更有效率。有统计数据显示,Facebook移动广告点击率(CTR)是PC端显示广告的13倍,其产生的每千次展示费用(eCPM)是PC端的11.2倍。
“这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身处其中,觉得挺悲观,但它(Facebook)还真做到了。”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评价Facebook时,坦言自己曾经“看走眼”。
日本即时通信软件Line,同样在用户增长和商业化两方面均取得了成效。
Line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亿。今年7月份,其用户数仅为2亿,这表明,在过去四个月,新增用户数高达1亿。同时,其游戏应用下载总量已破2.2亿。游戏是Line的一个主要营收来源,占Line总营收的60%。
除此之外,Line还有三大商业模式:应用中的内置付费功能,如付费表情贴图,有统计数据显示,仅表情贴图等,Line的月销售额就可以达到10亿日元以上。
企业的付费公众账号收入也十分可观,约占Line平台收入的20%左右。此外,则是线下品牌的特许服务,如卡通人物的使用权,据估计,这个市场的规模约为40亿日元左右。
从2012年7月至今,Line的运营方NHN迅速将Line应用扩展成全新的开放服务平台,并开放了游戏、通话、状态更新、虚拟货币等多个能力。在今年9月,Line还发布了三大下一代产品,包括了视频通话服务、数字在线音乐服务和在线购物服务等。
这意味着,Line不仅形成了一个闭环的产业链,更打造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Line正形成颠覆之势,被颠覆的,不仅包括传统的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甚至包括APP和最为炙手可热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微信与Line十分相似,都是移动端的即时通讯产品,都是在保证用户数量规模增长的同时实现商业化。但与其不同的是,微信在扩展游戏平台之外,更多地对接线下传统商业。
今年8月,在微信5.0版本中推出微信支付,是其正式商业化的开端。最近又免费开放语音识别、地理位置、客服等九大高级技术接口,这些都方便所有企业更好地开发出适合自身特色和需求的功能服务。
例如,微信本次开放的地图API接口,既能为欠缺开放能力的公众账号提供可视化界面等简单编辑模式,降低操作门槛,也可在街景上对具体商家进行标注,使公众账号的自身业务与地图、街景结合得更紧密,甚至可以让公众账号打造属于自己的地图应用。
微信亦推出了人和物相连的物联网服务,并已经形成规模商业化。
例如,可实现微信远程操作的海尔高端智能空调“天樽”系列,早在今年夏天便已经量产并上市销售,海尔集团公司产品企划部空调产品本部企划经理雷永锋告诉《财经》记者,从数据来看,附加了包括微信远程操作温度、开关等智能功能之后,高端空调的销量提升约50%。
雷永锋表示,用微信作为远程控制的终端,相对于海尔自行开发的APP优势巨大,“选择用微信的用户,远大于APP,一些人并不愿意为一个功能下载一个APP”。
传统家电、家居行业谋求智能复兴之路已有数年,但他们此前与运营商、IT厂商的合作,囿于网络、体验,家具物联网等因素,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家电分析师陈勇认为,微信用户基数庞大、操作简单,是颠覆智能家居行业的一大杀手锏。
印美图创始人黄昱钊表达了相同观点。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微信的最大价值是短链效应。对于企业来说,短链效应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帮助企业缩短它跟用户的距离,使消费者重拾高涨的参与度并通过产品本身得到新奇体验。
黄昱钊曾表示,“安装APP环节就像IT化概念一样,一个环节会过滤掉至少70%的用户。”
微信亦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机会。“每一个公众号都是一个APP。”在微信公众号合作伙伴沟通会上,微信产品部副总经理张颖表示,微信平台目前每日新增8000个公众号。他将人们青睐微信公众账号的原因归结为“存在感”,“在微信,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此外,微信支付的便利让公众平台进一步形成了闭环。三个月来,微信支持参与的总交易额曾一度被预测可能高达10亿元,张颖回应,实际交易额比外界测算的更高。
“我们把微信作为服务用户和沟通用户的平台,而非一个简单的流量入口。”易迅网产品总监马弘烨表示,未来的电子商务购买会越来越趋向于去中心化。“也许有一天,假设淘宝、天猫不需要存在,当然易迅网也不用存在,但是微信存在,就算是易迅网有一天挂掉了,用户也可通过微信来完成订单的一系列动作。”
今年淘宝“双十一”活动中,微信联合易迅网,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打造“微信卖场”。腾讯提供的数据显示,11月11日当天,微信卖场的成交超过8万单,占易迅全站的13%。
“这无疑对淘宝和支付宝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威胁。”一位支付宝员工告诉《财经》记者,在此之前,支付宝从未想过会和微信成为竞争对手。
通过社交网络,人与人之间产生交往进而产生商业需求,社交网络则推动更多人进行更多交往,并水到渠成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便是基于社交又超越社交之后所带来的红利。
此前不久,微信在首次举行的“微信·公众”合作伙伴沟通会上表示:其已拥有2.719亿的月活跃账户、超过200万个公众账号。更为重要的是,微信已面向公众账号开放包括语音识别接口、客服接口、获取用户地理位置接口、上传下载多媒体文件接口等九大高级接口。
“微信每开放一个能力,就很有可能改变、甚至颠覆一个行业。”一位天猫商城商户告诉《财经》记者,他正打算在微信上注册一个公众账号,并专门聘请了一位计算机开发人员。在今年的“双十一”活动中,他的天猫商店总销售量超过80万元/天。
虽然近期淘宝、天猫以安全为由彻底断开了与微信的所有链接,但是此举并不能阻碍商家对微信的追捧。11月28日,以饥饿营销擅长的小米不惜专门开放微信专场,售卖15万台小米3手机。其他商家亦开展添加微信号、用微信支付的优惠活动。
微信公众号如同一个APP,在该APP里商户可形成一个完整的购物及服务闭环:定位、查看商品或服务信息、下单、支付、售后等。它实质已超越即时通讯及社交的初衷,这亦是微信商业化的落地,且未影响微信用户规模及活跃度。
但并非所有社交网络产品都如此幸运。
社交泥淖
新浪三季度财报显示,新浪微博日活跃用户数比二季度增长了11.2%,达到6020万,较去年同期的4230万,增长了42%。但这一数据备受质疑。
今年初,伦敦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 Index发布的数据报告就显示,新浪微博2012年的活跃用户数减少了近40%。今年,新浪内部KPI增加了关于活跃度的考核,即编辑需要为拉来的认证微博活跃度负责。
与此相反,新浪今年三季度营收达1.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为2540万美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微博业务单季度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25%,达到5340万美元。微博业务已接近盈亏平衡线,有望在今年四季度首次实现盈利。今年4月29日,新浪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联盟,后者给予前者的商业化意义正在逐渐体现。
这一业绩亦未获得认同,多数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商业化透支行为。“虽然微博也算社交媒体,但现在更像广播型的媒体。”多数人士对新浪微博的前景表示出了担忧。
与新浪相比,拥有八年历史的人人网处境更为艰难。人人公司二季度运营亏损为347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220万美元。当季累积过去八个月,共亏损1.8亿美元。11月底人人发布新版手机应用,增加了实时聊天和群组等时下流行的移动社交元素,试图从社交网络服务(SNS)向社交通讯服务(SMS)转型。但业界多数人士仍认为,其没有太多能够打动用户的创新元素。
PC时代滋养中国社交网站的丰沃水草,进入移动时代却变成了一片泥淖。曾让大家为偷菜而乐此不疲的开心网,日前已向游戏开发商转型;天涯社区再无“小月月”那样的神贴,转而开发旅游产品、游戏等。
但社交红利依然存在。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大约16.1亿人使用Facebook、Google+、Twitter等社交网络。这个数字较去年增长了14.2%,eMarketer公司还预计,到2017年,全球将会有23.3亿人使用社交网络。
前赴后继者依然如故,只不过这次新进入者来自移动端。如易信、来往。但似乎亦陷入社交泥淖之中,不能自拔。
易信在今年8月由中国电信和网易共同推出,8月19日上线首日用户数即突破百万,三天后,用户数就达到500万,但此后易信团队再无发布任何用户数据。据接近中国电信易信团队的匿名人士透露,经过短暂的喧嚣,易信的用户发展速度与此前定下的半年5000万活跃用户目标差距甚大。
小米公司一位高管向《财经》记者表示,易信能否成功,在于能否做到亿级用户,“一旦做到,商业化对于网易而言不是难事,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已经越来越难。”
寻找初心
网易CEO丁磊做过多次反思,并在最近的一封关于易信产品架构的内部邮件中称,在易信此前的版本中,聊天的功能已经被“做得很好”,但熟人社交“顶多算聊天”,认识有共同兴趣的陌生人是每个人的社交本能。
“社交网络的本质是社交,不管将来会发展成什么平台,营销平台也好,游戏平台也好,还是一个融合各行各业的全生态系统,但它的本质还是社交。”上述小米人士认为,丁磊希望用陌生人社交推动用户数的新一波增长,这并无问题,问题在于,拿什么来推动社交。“大家都知道拿社交做产品,但拿什么来推动社交却没有标准答案。”
2012年Facebook上市前夕,MySpace前首席运营官阿米特·卡普就MySpace的前车之鉴,向扎克伯格发出三点忠告。他坦承,MySpace后期全部项目均围绕季度财报和电话会议展开,这令营收的重要性在公司内部大大超越用户体验,“让公司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
推动社交实质就是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商业化。2012年初,已有超过半数的用户选择使用移动端登录Facebook,但彼时Facebook还没有找到在移动市场行之有效的盈利方式。Facebook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化之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耐性。
在多个场合多次探讨微信发展之时,微信之父张小龙亦首先强调“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坚持“社交第一,商业第二”。为了避免由于信息泛滥引发的用户体验下降问题,微信5.0版本采取了折叠公众号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于账号的选择会更加挑剔,只有提供有独特价值的内容,才能留住用户。”互联网观察人士沈志勇对《财经》记者说。他认为,这保证了用户体验。
张小龙主导下的微信产品设计近乎简陋,严格遵从了张小龙的“一维化”原则:让用户在一个维度里解决具体的问题,他认为,Twitter的Timeline就是一维化的典型范例。“而类似Facebook、Path那样的滑出式菜单则是一个灾难,因为这使得产品拥有两个维度,加大了用户理解的困难。”
腾讯11月中旬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微信的国内和国外用户)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2.719亿,比上一季度增长15.3%,比去年同期增长124.3%。目前,微信用户数约为6亿。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微信用户,就有一个活跃用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无论社交平台具备何种商业能力,其最本真的社交能力,证明普通用户“存在感”的能力决不能丢。
这方面的选择,新浪微博似有犹豫。
互联网观察者何川认为,新浪微博已远离了社交平台的初心,即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新浪微博鲜有在“发布新鲜事儿”这一根本需求上,强化产品基因,提升用户体验。“新鲜事儿”的来源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V与媒体微博手中,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只看不发,甚至不看不发,使其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媒体平台,而非社交平台。
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王煜全向《财经》记者表示:“无论是Facebook还是微信,社交网络的第一使命是沟通,编织一张社会关系网,在此之上逐步加载应用,才能变得越来越容易。”
社交平台应先有社交本身,再谈超越及商业化。
水到渠成
2012年3月,Facebook尝试在移动端投放推送广告;同年10月,Facebook广告收入中14%来自移动端,约5000万美元;如今,约有40%的广告收入来自移动端。
Facebook的实践证明,如果加载方式得当,移动端的信息推送广告被证明比PC端的显示广告更有效率。有统计数据显示,Facebook移动广告点击率(CTR)是PC端显示广告的13倍,其产生的每千次展示费用(eCPM)是PC端的11.2倍。
“这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身处其中,觉得挺悲观,但它(Facebook)还真做到了。”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评价Facebook时,坦言自己曾经“看走眼”。
日本即时通信软件Line,同样在用户增长和商业化两方面均取得了成效。
Line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亿。今年7月份,其用户数仅为2亿,这表明,在过去四个月,新增用户数高达1亿。同时,其游戏应用下载总量已破2.2亿。游戏是Line的一个主要营收来源,占Line总营收的60%。
除此之外,Line还有三大商业模式:应用中的内置付费功能,如付费表情贴图,有统计数据显示,仅表情贴图等,Line的月销售额就可以达到10亿日元以上。
企业的付费公众账号收入也十分可观,约占Line平台收入的20%左右。此外,则是线下品牌的特许服务,如卡通人物的使用权,据估计,这个市场的规模约为40亿日元左右。
从2012年7月至今,Line的运营方NHN迅速将Line应用扩展成全新的开放服务平台,并开放了游戏、通话、状态更新、虚拟货币等多个能力。在今年9月,Line还发布了三大下一代产品,包括了视频通话服务、数字在线音乐服务和在线购物服务等。
这意味着,Line不仅形成了一个闭环的产业链,更打造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Line正形成颠覆之势,被颠覆的,不仅包括传统的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甚至包括APP和最为炙手可热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微信与Line十分相似,都是移动端的即时通讯产品,都是在保证用户数量规模增长的同时实现商业化。但与其不同的是,微信在扩展游戏平台之外,更多地对接线下传统商业。
今年8月,在微信5.0版本中推出微信支付,是其正式商业化的开端。最近又免费开放语音识别、地理位置、客服等九大高级技术接口,这些都方便所有企业更好地开发出适合自身特色和需求的功能服务。
例如,微信本次开放的地图API接口,既能为欠缺开放能力的公众账号提供可视化界面等简单编辑模式,降低操作门槛,也可在街景上对具体商家进行标注,使公众账号的自身业务与地图、街景结合得更紧密,甚至可以让公众账号打造属于自己的地图应用。
微信亦推出了人和物相连的物联网服务,并已经形成规模商业化。
例如,可实现微信远程操作的海尔高端智能空调“天樽”系列,早在今年夏天便已经量产并上市销售,海尔集团公司产品企划部空调产品本部企划经理雷永锋告诉《财经》记者,从数据来看,附加了包括微信远程操作温度、开关等智能功能之后,高端空调的销量提升约50%。
雷永锋表示,用微信作为远程控制的终端,相对于海尔自行开发的APP优势巨大,“选择用微信的用户,远大于APP,一些人并不愿意为一个功能下载一个APP”。
传统家电、家居行业谋求智能复兴之路已有数年,但他们此前与运营商、IT厂商的合作,囿于网络、体验,家具物联网等因素,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家电分析师陈勇认为,微信用户基数庞大、操作简单,是颠覆智能家居行业的一大杀手锏。
印美图创始人黄昱钊表达了相同观点。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微信的最大价值是短链效应。对于企业来说,短链效应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帮助企业缩短它跟用户的距离,使消费者重拾高涨的参与度并通过产品本身得到新奇体验。
黄昱钊曾表示,“安装APP环节就像IT化概念一样,一个环节会过滤掉至少70%的用户。”
微信亦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机会。“每一个公众号都是一个APP。”在微信公众号合作伙伴沟通会上,微信产品部副总经理张颖表示,微信平台目前每日新增8000个公众号。他将人们青睐微信公众账号的原因归结为“存在感”,“在微信,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此外,微信支付的便利让公众平台进一步形成了闭环。三个月来,微信支持参与的总交易额曾一度被预测可能高达10亿元,张颖回应,实际交易额比外界测算的更高。
“我们把微信作为服务用户和沟通用户的平台,而非一个简单的流量入口。”易迅网产品总监马弘烨表示,未来的电子商务购买会越来越趋向于去中心化。“也许有一天,假设淘宝、天猫不需要存在,当然易迅网也不用存在,但是微信存在,就算是易迅网有一天挂掉了,用户也可通过微信来完成订单的一系列动作。”
今年淘宝“双十一”活动中,微信联合易迅网,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打造“微信卖场”。腾讯提供的数据显示,11月11日当天,微信卖场的成交超过8万单,占易迅全站的13%。
“这无疑对淘宝和支付宝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威胁。”一位支付宝员工告诉《财经》记者,在此之前,支付宝从未想过会和微信成为竞争对手。
通过社交网络,人与人之间产生交往进而产生商业需求,社交网络则推动更多人进行更多交往,并水到渠成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便是基于社交又超越社交之后所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