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fn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短短的10多天时间,写出一篇“何平文章”,时间紧任务重,就好像“淬火”,让我们一下子达到了新境界。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工作能力上,我们都实现了飞跃。
  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创新”不是新话题,但关于领导方式创新却少有可借鉴的表述。讨论时,我们发现有几个问题是不得不解决的:
  一是创新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最初的题目是《创新就是生产力》,如何说明创新和生产力的关系十分不易。
  二是创新和领导方式关系的问题。说创新,一般讲理论、科技、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而我们所要讲的主要内容是领导方式创新。这就涉及,领导方式创新和省委提出的领导方式转变是什么关系?领导方式创新和一般意义的创新又是什么关系?
  三是创新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问题。“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这组文章的副题,讲创新不能不谈到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创新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又是什么关系?
  四是创新和建设中原经济区关系的问题。写这组文章最终的目的是要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舆论和思想准备,如何讲清楚创新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系,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种种问题,排列组合,形成了无数个问题。在讨论、采访、写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围绕着这些问题思考,再思考。
  这些问题最初我们并没有想清楚,以至于第一稿第二稿出来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对领导方式创新的表述有些混乱,而表述混乱的实质就是认识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并不断地向同事请教,向领导求助,力求从理论层面到实际层面上,循环往复、提升认识。
  这个过程是极受煎熬的过程,也是极有收获的过程。在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王亚明副总编辑、王自合编委的指导下,在与同志们的讨论中,我们梳理了思路;特别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还专门为我们这一篇写下了几百字的指导意见。这些都使我们对创新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视野更加开阔,从解放思想、从发展、从为民,从各个方面来看领导方式创新这个命题,而且能更细致地用河南实际的情况、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来论证领导方式创新的必要性,并将领导方式创新具体要求细化到具体工作上来。宏观与细节交织,抽象与具体兼顾,认识的提升,为写好文章打下了良好基础。
  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接到任务,我们对“何平文章”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对写作何平的曲折性和艰难性认识还不够。
  一是对“何平文章”语言的认识有偏差。有些為文而文的倾向。以为找点好词、找点优美句子,把文章打扮一下,就是“何平文章”语言了。二是对“何平文章”的宏观思辨性理解不够。认识到“何平文章”要讲道理,但还没深刻认识到这种讲道理要深入浅出,首要的是深,然后才是表述的通俗。三是对“何平文章”的针对性把握不住。知道“何平文章”是为河南而写,是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而写,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有大而化之的倾向,看似有针对性,其实说了等于没说,不够“接地气”。
  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在互相讨论中越发清晰,但如何纠正偏差,却并不是一件易事。在领导们的指导下,我们逐渐认识到,语言不是为优美而优美,而是要有用,要准确全面而又生动地表达思想、传达省委精神。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我们开始去芜存精,让语言更精练、更准确、更生动。
  加强理论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时期内如何提高文章的理论性却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我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有针对性地补,从哲学书籍中,从领导讲话中,从方方面面,将有关创新的理论精神体现在我们的文章中。
  为提高文章的针对性,我们采访了省工商局局长董光峰等厅局领导及李连成等基层同志,以他们的工作实践来丰富我们的文章。同时,我们也回顾自身的采访实践,将多个典型个例总结抽象化为一种现象,并努力避免大而化之的倾向,讲细讲实,使文章接上地气、落地生根。
  协同运作渐成机制
  报社领导高瞻远瞩,集中精兵强将撰写“何平九论”。作为写作成员,我们受益匪浅。
  来自不同部门,工作方向各有侧重,每个人个性又不同,如何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将能力体现在“何平文章”写作中,是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事实上,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是在磨合中达到了和谐协作。文章第一稿内容丰富,但落于实,没有“何平文章”的味道;第二稿换人写,文章倒是像“何平文章”了,但却落于空,脚不沾地,针对性差了一些。这样,我们四人在互相讨论中,逐渐展现出各自特长,在具体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能发挥各自长处的具体操作办法:一人执笔,集体参与,一节一段都进行讨论,出现争论,组长拍板。工作效率提高了,文章质量也提高了。
  小组内部的协作重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也极有益。我们很注重与其他组之间的协作,不仅从其他写作组那里了解省委领导和社领导对文章的要求,还借鉴到他们的一些工作方法,并拿我们的文章向他们讨教,得到许多直接、具体的意见。
  “何平文章”题材重大,理实结合,气势恢弘。做好“何平文章”仅靠一人之力根本不行,如何更好地发挥各采编部门的优势,互助协作,形成机制,这一次的部门协作,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实践。而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报社组织的各种重大报道。
  撰写“何平”文章的这10多天时间,对我们来说确有特殊的意义:朱社长等领导亲自修改,同事的帮助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使我们所撰写的“何平文章”,经过淬炼,由矿石而铁,由铁而钢。同时,我们自己也经历了热情与冷静的浸泡,白天和黑夜的研磨,得到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协助,也似经了淬火,目明身健,有勇气接受更多挑战。
  (执笔:吕志雄)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2011年1月1日凌晨2点,河南日报开机印刷总量达51.2万份。这一历史性突破,掀开了河南日报发展史上新的篇章。作为河南日报的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我自然欣喜之致。因为这证明了我的一种信念:党报的希望在党。  党报的希望在党,是由党报的性质决定的。党报,政党的机关报,是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机关报,被称为党的喉舌。“工具”,是对全部党报而言;“喉舌”,是指在
期刊
网络的普及和全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平面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地方杂志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对军队政工类杂志也形成了新的挑战。作为空军党委唯一的政工类杂志,近年来,《基层政工读物》杂志把拉近与基层官兵的距离作为办刊的主要方向,通过不断的策划、调整,使杂志有了新的变化,受到了官兵的欢迎。  封面要抓人眼球。四封是杂志的门面,尤其是封面,其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着杂志对受众的亲和力。在16开本成为主流之际,作为军内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必须处理好生态和文学、生态真实和艺术创造的关系。《飞屋环游记》以艺术想象性和创造力与生态进行对话,并将它转换为动画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文本。动画让生态的整体诉求和冒险、爱情追求互相抵牾,在充满辩证式的张力之感中凸显生态的意义。动画的张力之美主要体现在叙述主旨的转向、人物灵魂的升华以及音乐的转换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动画 生态 张力  《飞屋环游记》是
期刊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那些造成了社会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影响或可能产生重大后果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社会群体事件、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重大涉华外交事件,以及一些区域或部门、行业内的特殊事件,具体包括如刑事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环境恶化造成的洪水、台风、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震、火灾、空难、矿难等突发灾难与安全责任事故,以及社会变革带来的信任危机、道德滑坡、心理疾病等。
期刊
在某报举办的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结业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给一条消息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评介文章。参加考试的同志,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写。考试结果,在近50份考卷中,只有几份做得比较好,得了优,其余大多数是良好和及格。考试之后,有些同志问:什么是评介性稿件?为什么要写评介性稿件?如何才能写好评介性稿件?我就这些同志提出的问题,结合考卷中存在的缺点,联系自己撰写评介性稿件的体会,谈如下几点看法:  所谓评介
期刊
这几年,《河南日报》的何平著述颇丰,不少文章有一定的社会影响。2010年年末,正值中原经济区起步、“十二五”开局之际,何平在短短一个月里连续推出“九论”,如此大手笔、高“产能”,激起了众多读者的好奇心,何平是谁?“他”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其实,何平是“河南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何平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  打硬仗,破难题,是何平团队的光荣传统。“九论”
期刊
摘要: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在坚守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进行了合理的虚构,颇具时代性地肯定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其创作理念完全符合用影视传达历史的影视史学的理论要求。但由于电视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艺术规律,也由于电视剧被赋予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致使剧中的张居正成为一个高大全的清官,而这恰恰是制约我国大陆影视史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清官 张居正 影视史学 瓶颈    “影视史学”一词最
期刊
“责任”这个话題老生常谈,越是这样的文章就越难写,2005年,《人民日报》曾刊发署名“任仲平”的大型评论《论责任》,为第六论写作提供了一个思路。如何结合河南实际特别是领导方式转变谈责任,而不是泛泛而谈就责任说责任,成为第六论的重点和难点。  轮流修改集体讨论  经过讨论,小组决定先由评论工作室夏远望拿初稿,然后依次由陈学桦、张华君、高李丽修改,这样经历四稿打磨,最后集体完成第五稿。  分析消化各類
期刊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受制于它……它,就是规律。”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一稿到第五稿的开头。  “历史总是以其固有的律动,激荡着未来。2011年新年的中原大地,新潮涌动,号角声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顺时而动,乘势而上,一切按客观规律办,才能无往而不胜。”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六稿到第十二稿的开头。  这种变化,绝非简单地在行文造句上的推翻重来,其
期刊
典型宣传难,是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新闻“四难”之一,也是党报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典型宣传难在何处?简言之,就是报道的典型人物信不过、学不来、立不久。结果是,典型人物如同流星,倏忽而过,没有真正起到动员群众、引导群众、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作用。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06年4月开始,《平顶山日报》开始了“好人报道”,通过报道“好人”这一典型人物群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