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并日益成为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达到激情励志的功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情趣,使之学会读史、学会做人,已成为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通常,历史教师对历史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为此,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要把讲历史课当成是一种享受。倘若如此,你的学生也会很自然地去热爱历史,把听你的历史课当成是一种享受。为此,我把自己对历史的热爱渗透到历史教学当中,自己讲得有劲,学生听得认真、专注,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逐步地被调动起来。每次考试,我们班的历史平均成绩都比别的班级高出许多,有很多同行问我是怎么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对历史的热爱传递给了每一位学生。我想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说明情感和爱在教育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形成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并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从而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地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绝不迁就和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实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与学的“双赢”。
三、贴近现实,贴近学生
情感教育切忌空泛、不切实际,否则,就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印记。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如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当讲解帝国主义抢劫、火烧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时,我先展示“圆明园遗址”挂图;接着出示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的一段材料;最后介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则新闻:当年被英国、法国掠去的原圆明园十二生肖文物中的虎首、牛首已被中国通过竞拍的方式收回国内。这样,古今相连,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出那段历史,增强了真实感和现实感。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加工材料,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新潮的事物,如网络游戏、流行歌曲等,对革命歌曲、历史题材的电影等不感兴趣。但是,这些历史材料在情感教育中又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就必须对这些历史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包装,使其符合学生“口味”,符合他们的认知实际和心理,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以此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探究未知领域。如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频前我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观看,播放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抢答。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投入地观看,真正体验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认识到国耻难忘。
五、创设情境,重现历史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他们相距太远,他们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观史如身在其中”。在讲到抗日时期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战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插入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民的顽强。在讲故事时可用第一人称,并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进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东北的寒冷及当时中国军队缺枪短粮的作战环境。最后可转换为第三人称,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虽然他不幸壮烈牺牲,但激励鼓舞了中国人民,甚至还被日本人视为英雄。
六、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
采用多媒体拓宽信息传输的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效提高其基本技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课中,“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一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展示,定能事半功倍。当学生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看到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看到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这一组组活生生的镜头,一定会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无论是巧妙的比喻,还是有趣的故事,或者是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历史教学的感染力。正如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所说:“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
(责 编 木 子)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通常,历史教师对历史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为此,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要把讲历史课当成是一种享受。倘若如此,你的学生也会很自然地去热爱历史,把听你的历史课当成是一种享受。为此,我把自己对历史的热爱渗透到历史教学当中,自己讲得有劲,学生听得认真、专注,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逐步地被调动起来。每次考试,我们班的历史平均成绩都比别的班级高出许多,有很多同行问我是怎么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对历史的热爱传递给了每一位学生。我想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说明情感和爱在教育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形成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并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从而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地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绝不迁就和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实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与学的“双赢”。
三、贴近现实,贴近学生
情感教育切忌空泛、不切实际,否则,就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印记。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如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当讲解帝国主义抢劫、火烧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时,我先展示“圆明园遗址”挂图;接着出示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的一段材料;最后介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则新闻:当年被英国、法国掠去的原圆明园十二生肖文物中的虎首、牛首已被中国通过竞拍的方式收回国内。这样,古今相连,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出那段历史,增强了真实感和现实感。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加工材料,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新潮的事物,如网络游戏、流行歌曲等,对革命歌曲、历史题材的电影等不感兴趣。但是,这些历史材料在情感教育中又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就必须对这些历史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包装,使其符合学生“口味”,符合他们的认知实际和心理,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以此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探究未知领域。如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频前我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观看,播放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抢答。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投入地观看,真正体验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认识到国耻难忘。
五、创设情境,重现历史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他们相距太远,他们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观史如身在其中”。在讲到抗日时期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战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插入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民的顽强。在讲故事时可用第一人称,并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进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东北的寒冷及当时中国军队缺枪短粮的作战环境。最后可转换为第三人称,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虽然他不幸壮烈牺牲,但激励鼓舞了中国人民,甚至还被日本人视为英雄。
六、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
采用多媒体拓宽信息传输的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效提高其基本技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课中,“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一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展示,定能事半功倍。当学生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看到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看到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这一组组活生生的镜头,一定会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无论是巧妙的比喻,还是有趣的故事,或者是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历史教学的感染力。正如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所说:“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