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这是现代教学的产物。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是在合作学习中运用相对较多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在以探究为中心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其更是经常采用的、较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之一。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标志了。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新课程理念,培养小学生的团体合作以及竞争意识,发展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一、分工不明细,职责不明确
因为对小组成员所担任的角色没有明确定位,缺乏细致的任务分配。很多时候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讨论,错误的认为讨论就是言语交流,这样一来,表面看课堂氛围很好,但实际学生往往不知所云。这样的讨论,难得深入,效果极差。然而由于上课时间上的限制,教师授课指向性明确、教学任务清晰。因此教师注重的重点总在学生的总结陈述,讨论的过程则通常会被忽略。
如此一来,每个小组组员是不是都思考过了,每个小组组员是不是都参与讨论了?在讨论中有没有参与其中,有没有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最后有没有得到统一的想法或看法。这些细节教师若是没有关注到,那么讨论就成了科学课堂中的摆设与点缀。
二、过于注重合作,忽视学生思考
很多的教师觉得只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就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但却忽略了给学生留独立的思考时间。记得在我某次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授课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在整节课的安排上,我忽略了让学生在讨论之前充分的思考准备。尤其是没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出问题后,立马让学生开始讨论。学生表面看似讨论的很热烈,实际上很多学生方向都错了。紊乱的课堂秩序让我急的满头大汗。讨论中虽然我不断的给学生暗示、引导,可是他们仍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课后我不断反思,这样的现象应是与讨论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三、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计不合理
这一块具体表现在教师设计探究、讨论问题时过于容易,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很低,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容易出现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浅层次、表面化。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毫无头绪,找不到问题的线头。所以,问题设计太难或太易对学生来说都没有探究价值。
新课程改革:即以改变过去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学习为目标,倡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为宗旨,以求综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并结合这几年我在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我想简单的谈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较为有用的策略,主要归结如下:
一、坚持轮换制度,明确个人职责
科学课堂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但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总有个别学生懒散而又缺乏主动性。这种现象一方面与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小组分组不合理,以及没有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因而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要遵守“组内轮换,组间竞争”的原则。
当我们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之后,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灵活度,又能提升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又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都不相同,如此明确规划之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已长,补其短,让小组整体素质更上一层楼。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必须第一时间明确每个小组中成员的责任分配,每個学生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由于我们上课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因此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就能较为随意的进行分组了,这样对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责任也较为有力。
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既不是天生就会的,也不是说一融入团体就能自动学会的,而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小组组员的配合、探索、摩擦、整合才能慢慢学会的。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的鼓励学生合作,是难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在完整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注重对学生小组合作方法的教授。我们既要做到要正面的指导,又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及时明确相关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一方面我们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在科学课堂中是没有“旁观者”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优良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会和他人合作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加上定期调换小组内成员的职责,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技能。
三、争取把握教师定位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教师的客体地位也不容小视。有效到位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合理进行引导,积极调控,做好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走进学生中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全面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体而言,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一旦离开了独立思考的前提,就如同空手打拳,落不到实处,这样也就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了。长此以往,不但无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还是会学生失去独自思考和动手的习惯。
【作者单位: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
一、分工不明细,职责不明确
因为对小组成员所担任的角色没有明确定位,缺乏细致的任务分配。很多时候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讨论,错误的认为讨论就是言语交流,这样一来,表面看课堂氛围很好,但实际学生往往不知所云。这样的讨论,难得深入,效果极差。然而由于上课时间上的限制,教师授课指向性明确、教学任务清晰。因此教师注重的重点总在学生的总结陈述,讨论的过程则通常会被忽略。
如此一来,每个小组组员是不是都思考过了,每个小组组员是不是都参与讨论了?在讨论中有没有参与其中,有没有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最后有没有得到统一的想法或看法。这些细节教师若是没有关注到,那么讨论就成了科学课堂中的摆设与点缀。
二、过于注重合作,忽视学生思考
很多的教师觉得只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就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但却忽略了给学生留独立的思考时间。记得在我某次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授课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在整节课的安排上,我忽略了让学生在讨论之前充分的思考准备。尤其是没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出问题后,立马让学生开始讨论。学生表面看似讨论的很热烈,实际上很多学生方向都错了。紊乱的课堂秩序让我急的满头大汗。讨论中虽然我不断的给学生暗示、引导,可是他们仍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课后我不断反思,这样的现象应是与讨论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三、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计不合理
这一块具体表现在教师设计探究、讨论问题时过于容易,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很低,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容易出现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浅层次、表面化。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毫无头绪,找不到问题的线头。所以,问题设计太难或太易对学生来说都没有探究价值。
新课程改革:即以改变过去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学习为目标,倡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为宗旨,以求综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并结合这几年我在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我想简单的谈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较为有用的策略,主要归结如下:
一、坚持轮换制度,明确个人职责
科学课堂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但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总有个别学生懒散而又缺乏主动性。这种现象一方面与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小组分组不合理,以及没有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因而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要遵守“组内轮换,组间竞争”的原则。
当我们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之后,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灵活度,又能提升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又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都不相同,如此明确规划之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已长,补其短,让小组整体素质更上一层楼。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必须第一时间明确每个小组中成员的责任分配,每個学生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由于我们上课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因此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就能较为随意的进行分组了,这样对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责任也较为有力。
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既不是天生就会的,也不是说一融入团体就能自动学会的,而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小组组员的配合、探索、摩擦、整合才能慢慢学会的。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的鼓励学生合作,是难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在完整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注重对学生小组合作方法的教授。我们既要做到要正面的指导,又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及时明确相关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一方面我们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在科学课堂中是没有“旁观者”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优良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会和他人合作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加上定期调换小组内成员的职责,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技能。
三、争取把握教师定位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教师的客体地位也不容小视。有效到位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合理进行引导,积极调控,做好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走进学生中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全面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体而言,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一旦离开了独立思考的前提,就如同空手打拳,落不到实处,这样也就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了。长此以往,不但无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还是会学生失去独自思考和动手的习惯。
【作者单位: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