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讨论是高中英语课堂上一项常见的活动,是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尤其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常常能突出教学重点,活跃课堂气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讨论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为讨论而讨论。那么,究竟如何使课堂讨论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出现无效讨论呢?
一、设计讨论话题要艺术
首先,话题必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要有信息差(informationgap)。切忌设计那些明知故问的无聊话题,诸如“Yes orno?”,或者课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些话题严格地讲都属于无效话题。一般课堂讨论的话题应是两难问题(dilemma)、尝试性问题,或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这些话题应源自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拓展,是课堂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升华。例如:当学生学习了“Music”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What kind ofmusic do you like?Chinese orWestem?Classical or modem?Why?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辩证对待外来文化的意识。
其次,话题也不能设计得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范围或背景知识范围,否则,学生难以顺利地展开讨论,只能用母语讨论,或者保持沉默,达不到训练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对“parachuter”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让学生讨论“If youare a parachuter and land on thedesert,how call you survive?”这样的话题是难以进行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就课堂上随机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迅速地做出反应,让学生讨论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衍生出来的话题,以便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划分讨论小组要合理
根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和课堂讨论议题的性质来合理组成讨论小组,这是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前提。
首先,在讨论前教师要根据需要来决定讨论小组的人数,课堂讨论可以是两人小组或多人小组,甚至是全班集体讨论。诸如“Which do you prefer,Chi-nese food or Westem food?”等,这样的话题适合两人小组讨论。“What are the differencesbetween British Engish andAmerican English?Please givesome more examples”等,这样的话题适合多人小组讨论。
其次,教师要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讨论小组成员的构成。可以按照学生现成的座位来组成,如同桌两人小组,前后两排的四人小组;也可以临时组成讨论小组,如让学生4~6人围坐;或按话题的支持方和反对方来分组。但各种形式的分组又各有利弊,如按固定座位分组容易操作,节约时间,但对成员的构成不好控制;临时组成讨论小组虽然耽误时间,但教师可以控制小组成员的构成。如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搭配,性格内向与外向的学生搭配,男女生搭配,不同背景学生的搭配等。因此,在具体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任务性质的侧重来选择最优的分组,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三、机智控制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讨论时机的把握。一般课堂讨论应选择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认知冲突时,或见解产生分歧时。不债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课堂讨论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Book 1,“Unit 1 Friendship"时,作为新课的导人,她让学生讨论:Whatelse can we make friends withbesides humans?学生通过讨论列举了许多可以成为人类朋友的东西。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被调动,使后面的课文学习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
课堂讨论也可以出现在一节课的末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了人教版Book 1,“Unit 4Earthquakes”之后,结合汶川地震中的少年英雄事迹,让同学们讨论:Have you got anv commelltson the child to rescHe others indisasters?通过激烈的辩论和理性的思考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的技巧,而且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升华。
四、有效监控讨论过程
当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能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满堂巡视,或袖手旁观,信马由缰,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讨论开始前,教师要给出明确的指令,交代讨论的内容和方式,并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不少教师平时没有养成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形式讨论的习惯,只是到了上公开课的时候才安排学生进行讨论,临时抱佛脚,其结果是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指令,如坠五里云雾,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情形可想而知,教师必然是手足无措,盲目进行无效讨论,草草了事。冷了场,丢了人,尴尬之至。
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特别要鼓励那些内向型学生大胆地发言,示意外向型学生多倾听同伴的发言,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都拥有话语权。当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遇到语言障碍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当观点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不要敷衍搪塞,草率了结。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一个进行咀嚼和心理加工,从而内化知识的时间。
在学生讨论中,当观点偏离主题太远时,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安慰和鼓励学生说,“Maybe youare right!”或“Please think it over”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及时肯定学生新奇的想法和别出心裁的想象力,不盲目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终结性的评判,更不打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归纳和小结,阐释讨论结果,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同时要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加以借鉴和改进。
五、对讨论进行客观评价
教师每次上课都应该设计量化评价表格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三维目标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进行评价。例如,你(你的同伴)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同伴不同意你的意见,你怎么办?通过讨论你明白了什么?此外,每次讨论后,教师要对整个讨论的设计和过程进行反思,明确哪些方面是值得发扬或应该避免的,以便优化以后的讨论设计。
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理论功底作支撑,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教学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教学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必须带着研究的目的走进课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使之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常规之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
(实习编辑 李华凯)
一、设计讨论话题要艺术
首先,话题必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要有信息差(informationgap)。切忌设计那些明知故问的无聊话题,诸如“Yes orno?”,或者课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些话题严格地讲都属于无效话题。一般课堂讨论的话题应是两难问题(dilemma)、尝试性问题,或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这些话题应源自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拓展,是课堂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升华。例如:当学生学习了“Music”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What kind ofmusic do you like?Chinese orWestem?Classical or modem?Why?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辩证对待外来文化的意识。
其次,话题也不能设计得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范围或背景知识范围,否则,学生难以顺利地展开讨论,只能用母语讨论,或者保持沉默,达不到训练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对“parachuter”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让学生讨论“If youare a parachuter and land on thedesert,how call you survive?”这样的话题是难以进行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就课堂上随机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迅速地做出反应,让学生讨论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衍生出来的话题,以便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划分讨论小组要合理
根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和课堂讨论议题的性质来合理组成讨论小组,这是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前提。
首先,在讨论前教师要根据需要来决定讨论小组的人数,课堂讨论可以是两人小组或多人小组,甚至是全班集体讨论。诸如“Which do you prefer,Chi-nese food or Westem food?”等,这样的话题适合两人小组讨论。“What are the differencesbetween British Engish andAmerican English?Please givesome more examples”等,这样的话题适合多人小组讨论。
其次,教师要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讨论小组成员的构成。可以按照学生现成的座位来组成,如同桌两人小组,前后两排的四人小组;也可以临时组成讨论小组,如让学生4~6人围坐;或按话题的支持方和反对方来分组。但各种形式的分组又各有利弊,如按固定座位分组容易操作,节约时间,但对成员的构成不好控制;临时组成讨论小组虽然耽误时间,但教师可以控制小组成员的构成。如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搭配,性格内向与外向的学生搭配,男女生搭配,不同背景学生的搭配等。因此,在具体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任务性质的侧重来选择最优的分组,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三、机智控制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讨论时机的把握。一般课堂讨论应选择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认知冲突时,或见解产生分歧时。不债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课堂讨论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Book 1,“Unit 1 Friendship"时,作为新课的导人,她让学生讨论:Whatelse can we make friends withbesides humans?学生通过讨论列举了许多可以成为人类朋友的东西。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被调动,使后面的课文学习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
课堂讨论也可以出现在一节课的末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了人教版Book 1,“Unit 4Earthquakes”之后,结合汶川地震中的少年英雄事迹,让同学们讨论:Have you got anv commelltson the child to rescHe others indisasters?通过激烈的辩论和理性的思考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的技巧,而且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升华。
四、有效监控讨论过程
当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能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满堂巡视,或袖手旁观,信马由缰,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讨论开始前,教师要给出明确的指令,交代讨论的内容和方式,并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不少教师平时没有养成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形式讨论的习惯,只是到了上公开课的时候才安排学生进行讨论,临时抱佛脚,其结果是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指令,如坠五里云雾,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情形可想而知,教师必然是手足无措,盲目进行无效讨论,草草了事。冷了场,丢了人,尴尬之至。
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特别要鼓励那些内向型学生大胆地发言,示意外向型学生多倾听同伴的发言,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都拥有话语权。当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遇到语言障碍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当观点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不要敷衍搪塞,草率了结。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一个进行咀嚼和心理加工,从而内化知识的时间。
在学生讨论中,当观点偏离主题太远时,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安慰和鼓励学生说,“Maybe youare right!”或“Please think it over”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及时肯定学生新奇的想法和别出心裁的想象力,不盲目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终结性的评判,更不打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归纳和小结,阐释讨论结果,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同时要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加以借鉴和改进。
五、对讨论进行客观评价
教师每次上课都应该设计量化评价表格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三维目标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进行评价。例如,你(你的同伴)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同伴不同意你的意见,你怎么办?通过讨论你明白了什么?此外,每次讨论后,教师要对整个讨论的设计和过程进行反思,明确哪些方面是值得发扬或应该避免的,以便优化以后的讨论设计。
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理论功底作支撑,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教学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教学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必须带着研究的目的走进课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使之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常规之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
(实习编辑 李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