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生字词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高效的学习。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在各科教学中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并逐渐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习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叫心智图或脑图,是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采用图式的方法利用关键词、图像、符 号、线条和各种颜色将各级主题的关系表现出来,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结合,帮助人们改善记忆、语言、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国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已被广泛有效应用。在英国,思维导图已经被纳入“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新加坡,每个学校都被提供了思维导图软件“Inspira-tion”;关于思维导图应用的课题研究,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在思维导图的研究上起步较晚,在小学当中的应用也较少。但是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学前预习、知识梳理、知识拓展、单元组合及其他活动安排中的好处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注意。
一、思维导图的样式
思维导图的样式繁多,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文章结构,选择与文本想匹配的思维导图样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表现总分、点面的关系时,可以采用气泡图、括号图、树形图样式;在表现内容的递进关系时,可以采用阶梯图样式;在表现因果关系时,可以采用鱼骨图样式;在表现并列的关系时,可以采用气泡图、树形图样式。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识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尤其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传统的语文识字教学往往通过口述和重点字词的列举进行教学,效率低下,形式单一,讲解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通过抄写、听写等方式强化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低下,而且并不利于同音字、形近字的辨别和区分。
2.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核心,阅读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学习,又可以积累优美词句、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为习作的学习做好铺垫,由此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小学中段已经开始要求学生能够对篇章结构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能理清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以及句与句。但是此阶段的学生由于抽象思维发展水平较低,课文的提取和概括水平有限,尤其在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很多学生往往存在语言繁琐化、课文结构划分混乱、知识点概括提取不全面现象。这时教师常常需要手把手引导学生分析概括。
思维导图将繁杂的知识以简单明了、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穿插到课文讲解中,为学生提供支架,由学生进行补充填写,降低了学生对课文分析和概括的难度,可以高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课文脉络,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自主完成课文知识思维导图的搭建,课上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讲解进行补充修正。学生在自己绘制的过程中,调动了视觉、动觉、思维等多方面机能,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加深,预习更加有效,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图画、文字的形式出现,下分内容需要配合不同颜色的线条和边框。思维导图的创建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发散。
3.习作教学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是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检测的有效手段。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到25%-30%的分值,在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要会列提纲,能做到分段叙述。但是对很多学生来说,习作都比较头疼,学生在习作中往往无话可写、流水账、甚至跑题现象。
习作过程包括审题、选材、构思等环节。思维导图的第一步也需要围绕审题展开,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中心主题词的过程,命题类作文的题目即中心主题词,话题类作文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提取、删减、辨别,最终概括出主题词。如下边这段材料:在生活中,有很多事会触动我们,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激动、失望、难过......是什么事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呢?请你通过一件具体的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阅读勾画,我们可以找到主题词为“某一件描述心情的事”。围绕主题词可以继续向下扩展,确定第二步选材,选材要确定写的是哪件事,这时候作者可以将多件事罗列出来,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最终选择的那件事。第三步构思,这一环节首先要确定写作的顺序,然后围绕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展開,在开头部分利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向下扩展为开门见山式、巧设问题式或排比式等,中间可围绕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展开,在这一部分可以继续向下扩展到各类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散到各类描写手法当中用到的关键词或修辞手法,结尾部分呼应开头或抒发感情等。通过拆分、构建,学生的思绪逐渐清晰,逻辑明了,习作的难度降低,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思维导图利用图文并茂、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情况,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思维导图形式,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蒋海晨,谈如何巧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才智,2020:219.
杨婕,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j].才智,2019:8.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习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叫心智图或脑图,是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采用图式的方法利用关键词、图像、符 号、线条和各种颜色将各级主题的关系表现出来,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结合,帮助人们改善记忆、语言、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国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已被广泛有效应用。在英国,思维导图已经被纳入“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新加坡,每个学校都被提供了思维导图软件“Inspira-tion”;关于思维导图应用的课题研究,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在思维导图的研究上起步较晚,在小学当中的应用也较少。但是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学前预习、知识梳理、知识拓展、单元组合及其他活动安排中的好处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注意。
一、思维导图的样式
思维导图的样式繁多,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文章结构,选择与文本想匹配的思维导图样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表现总分、点面的关系时,可以采用气泡图、括号图、树形图样式;在表现内容的递进关系时,可以采用阶梯图样式;在表现因果关系时,可以采用鱼骨图样式;在表现并列的关系时,可以采用气泡图、树形图样式。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识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尤其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传统的语文识字教学往往通过口述和重点字词的列举进行教学,效率低下,形式单一,讲解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通过抄写、听写等方式强化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低下,而且并不利于同音字、形近字的辨别和区分。
2.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核心,阅读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学习,又可以积累优美词句、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为习作的学习做好铺垫,由此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小学中段已经开始要求学生能够对篇章结构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能理清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以及句与句。但是此阶段的学生由于抽象思维发展水平较低,课文的提取和概括水平有限,尤其在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很多学生往往存在语言繁琐化、课文结构划分混乱、知识点概括提取不全面现象。这时教师常常需要手把手引导学生分析概括。
思维导图将繁杂的知识以简单明了、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穿插到课文讲解中,为学生提供支架,由学生进行补充填写,降低了学生对课文分析和概括的难度,可以高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课文脉络,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自主完成课文知识思维导图的搭建,课上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讲解进行补充修正。学生在自己绘制的过程中,调动了视觉、动觉、思维等多方面机能,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加深,预习更加有效,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图画、文字的形式出现,下分内容需要配合不同颜色的线条和边框。思维导图的创建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发散。
3.习作教学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是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检测的有效手段。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到25%-30%的分值,在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要会列提纲,能做到分段叙述。但是对很多学生来说,习作都比较头疼,学生在习作中往往无话可写、流水账、甚至跑题现象。
习作过程包括审题、选材、构思等环节。思维导图的第一步也需要围绕审题展开,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中心主题词的过程,命题类作文的题目即中心主题词,话题类作文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提取、删减、辨别,最终概括出主题词。如下边这段材料:在生活中,有很多事会触动我们,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激动、失望、难过......是什么事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呢?请你通过一件具体的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阅读勾画,我们可以找到主题词为“某一件描述心情的事”。围绕主题词可以继续向下扩展,确定第二步选材,选材要确定写的是哪件事,这时候作者可以将多件事罗列出来,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最终选择的那件事。第三步构思,这一环节首先要确定写作的顺序,然后围绕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展開,在开头部分利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向下扩展为开门见山式、巧设问题式或排比式等,中间可围绕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展开,在这一部分可以继续向下扩展到各类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散到各类描写手法当中用到的关键词或修辞手法,结尾部分呼应开头或抒发感情等。通过拆分、构建,学生的思绪逐渐清晰,逻辑明了,习作的难度降低,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思维导图利用图文并茂、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情况,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思维导图形式,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蒋海晨,谈如何巧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才智,2020:219.
杨婕,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j].才智,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