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断升温,有的基本上是节节课都使用,特别是公开课、汇报课的使用更加频繁。但是,无节制、无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最后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历史课堂教学任务重、课时紧,多媒体课件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就像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的灌输,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掌握大量信息。我在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堂的整合实践中体会到:适时适度地使用视频课件,才是能够起到“点睛”作用的神来之笔。
一、优化新课导入,营造历史课堂氛围
学生往往对历史有遥远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很难快速进入历史情境,更谈不上理解历史、分析历史了。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一般利用多媒体解决这一问题时,往往会在课堂导入时插入历史图片。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仅仅有图片,学生依然无动于衷,教师配合图片讲述,不仅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而且效果并不显著。利用视频课件导入能够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国民大革命》课前的两分钟预备时间里,我精心剪切制作了两个视频,分别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出身于黄埔军校的众多代表人物,将两个视频左右放置在同一画面中反复播放,并配以黄埔军校慷慨激昂的校歌,一下子将学生带入激情澎湃的20世纪20年代,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以此为基础,我导入了新课:“这些都是国共两党最优秀的代表人物。国共两党作为性质不同的政党,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却曾同出一校,互为师生、同学,并肩作战,共同领导、推动了国民大革命。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真实的历史再现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行,感受历史的沧桑,其作用优于教师的口述或者图片的展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导入为整节课的教与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課前两分钟预备时有选择性地针对教学内容,精选视频文件播放,一方面不占用课时,有利于提高课堂时效,另一方面学生仍处于课前准备、活动状态,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前的放松状态中感受到视频文件在视觉、听觉的全方位渲染,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并融入特定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氛围。
二、“适时、适当、适度”的视频课件,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图片和模拟动画等,把书本上的历史直观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接受到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图片、文字等内容少了,可能无法说明问题;多了就会是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浏览,非但不能增强反而会降低课堂实效。适当、适时的视频课件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讲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我截取了电影《大浪淘沙》的片段,在《国民革命歌》声中展现出一幅战争场景:隆隆的炮声、弥漫的硝烟、“打倒军阀”的响亮口号、北伐将士的冲锋陷阵、战火中翻飞的旗帜……全面反映北伐军英勇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的视频虽然只有一分半钟,但打破了时空界限,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渲染了课堂气氛,令学生在这一历史情境中精神振奋、思绪激昂,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强烈感染。学生不仅对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成果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加深了记忆,而且引发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国民大革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问题的不断深化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地去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无疑是有益处的。
三、烘托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
《国民大革命》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我节选了历史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片段,分别反映大革命时期工、农、兵各阶层参加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往昔。看完视频后,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总结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大革命之“大”——各阶层空前广泛参与。对学生来说,自己得出的结论更令人信服,记忆也更为深刻。视频文件直观性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恰当地运用确实可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四、视频文件宜精忌滥
除了导入外,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以不超过两段视频为宜。多则滥。视频课件的单调播放和单纯地看录像没什么区别。学生若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视频课件的“狂轰滥炸”,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视频文件要精选有助于教学的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了——不仅要选取相关的视频文件,而且还要精通视频文件的编辑技术以便去掉与教学无关的内容,避免视频文件的冗长,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看视频文件就行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发挥不了使用效果。教师应在播放视频文件前布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学生在观看时有目的、有重点,才能更好地训练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多媒体是现代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传统历史课堂上,学生接受的历史是教师口中的历史,是书本中的历史,是空洞、枯燥、远离学生生活的历史,缺少让学生感动和震憾的氛围。合理地运用视频课件既能避免喧宾夺主,又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点睛”作用,尽可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北京四十三中)
一、优化新课导入,营造历史课堂氛围
学生往往对历史有遥远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很难快速进入历史情境,更谈不上理解历史、分析历史了。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一般利用多媒体解决这一问题时,往往会在课堂导入时插入历史图片。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仅仅有图片,学生依然无动于衷,教师配合图片讲述,不仅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而且效果并不显著。利用视频课件导入能够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国民大革命》课前的两分钟预备时间里,我精心剪切制作了两个视频,分别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出身于黄埔军校的众多代表人物,将两个视频左右放置在同一画面中反复播放,并配以黄埔军校慷慨激昂的校歌,一下子将学生带入激情澎湃的20世纪20年代,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以此为基础,我导入了新课:“这些都是国共两党最优秀的代表人物。国共两党作为性质不同的政党,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却曾同出一校,互为师生、同学,并肩作战,共同领导、推动了国民大革命。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真实的历史再现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行,感受历史的沧桑,其作用优于教师的口述或者图片的展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导入为整节课的教与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課前两分钟预备时有选择性地针对教学内容,精选视频文件播放,一方面不占用课时,有利于提高课堂时效,另一方面学生仍处于课前准备、活动状态,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前的放松状态中感受到视频文件在视觉、听觉的全方位渲染,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并融入特定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氛围。
二、“适时、适当、适度”的视频课件,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图片和模拟动画等,把书本上的历史直观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接受到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图片、文字等内容少了,可能无法说明问题;多了就会是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浏览,非但不能增强反而会降低课堂实效。适当、适时的视频课件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讲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我截取了电影《大浪淘沙》的片段,在《国民革命歌》声中展现出一幅战争场景:隆隆的炮声、弥漫的硝烟、“打倒军阀”的响亮口号、北伐将士的冲锋陷阵、战火中翻飞的旗帜……全面反映北伐军英勇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的视频虽然只有一分半钟,但打破了时空界限,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渲染了课堂气氛,令学生在这一历史情境中精神振奋、思绪激昂,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强烈感染。学生不仅对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成果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加深了记忆,而且引发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国民大革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问题的不断深化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地去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无疑是有益处的。
三、烘托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
《国民大革命》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我节选了历史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片段,分别反映大革命时期工、农、兵各阶层参加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往昔。看完视频后,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总结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大革命之“大”——各阶层空前广泛参与。对学生来说,自己得出的结论更令人信服,记忆也更为深刻。视频文件直观性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恰当地运用确实可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四、视频文件宜精忌滥
除了导入外,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以不超过两段视频为宜。多则滥。视频课件的单调播放和单纯地看录像没什么区别。学生若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视频课件的“狂轰滥炸”,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视频文件要精选有助于教学的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了——不仅要选取相关的视频文件,而且还要精通视频文件的编辑技术以便去掉与教学无关的内容,避免视频文件的冗长,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看视频文件就行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发挥不了使用效果。教师应在播放视频文件前布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学生在观看时有目的、有重点,才能更好地训练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多媒体是现代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传统历史课堂上,学生接受的历史是教师口中的历史,是书本中的历史,是空洞、枯燥、远离学生生活的历史,缺少让学生感动和震憾的氛围。合理地运用视频课件既能避免喧宾夺主,又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点睛”作用,尽可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北京四十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