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在教学中形成“双主体”,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引导转化;问题情境;类比迁移
新课程标准的主旋律和精髓为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的培养。这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的师生关系方面,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目的是在教学中形成“双主体”,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启发式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使他们运用思想去分析、批评、推理、判断、归纳解答,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学生的经验得以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
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笔者综合启发式教学现有的特点和针对性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以下尝试。
一、问题情境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在引出前提问,即创设“揭露式”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自力更生”得出新知的情境下更容易对新内容产生兴趣,进一步引发学习热情。第二,在关键点处提问,即创设“悬念式”问题。此处问题设置非常关键,是学生跨越“新知”的转折点,从接收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至关重要。第三,从对立面提问,即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它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之间显现矛盾。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收获学习自信心。第四,做到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或是反应继续追问,以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第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或解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推导总结
数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灵活性,且知识结构也是环环相扣的。从基础知识过渡到综合运用结构,其中具有一定的联系。由此,推导的启发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对数学公式的讲解都是“注入式”讲解,即推导过程无足轻重,只要求记住并能够应用。而多数学生可能对公式的产生来源更感兴趣。如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推导产生公式,他们能够掌握公式,更清楚来龙去脉,能够总结出公式的应用环境。比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直线、圆、圆锥曲线等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学生更易发现相关参数间的关系以及图像性质,在此基础之上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做到融会贯通。除此之外,推导知识点来源在过程中更强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积极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不服输精神,在学习数学的主观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
三、类比迁移
类比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将两个或以上属性相近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知,学生更容易掌握两者的相似性与区别所在。比如,等差与等比数列、圆与椭圆、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等。类比思想对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类比可以实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使之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从而优化已有知识体系。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生活中一些具有特性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触类旁通。这样,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既能激发他们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活化教材,又把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巩固已知,期待新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最终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徐大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3(6).
[2]刘长福.谈中职数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科学咨询,2012(9).
[3]徐贞姣.新课程下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2014(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引导转化;问题情境;类比迁移
新课程标准的主旋律和精髓为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的培养。这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的师生关系方面,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目的是在教学中形成“双主体”,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启发式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使他们运用思想去分析、批评、推理、判断、归纳解答,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学生的经验得以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
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笔者综合启发式教学现有的特点和针对性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以下尝试。
一、问题情境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在引出前提问,即创设“揭露式”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自力更生”得出新知的情境下更容易对新内容产生兴趣,进一步引发学习热情。第二,在关键点处提问,即创设“悬念式”问题。此处问题设置非常关键,是学生跨越“新知”的转折点,从接收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至关重要。第三,从对立面提问,即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它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之间显现矛盾。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收获学习自信心。第四,做到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或是反应继续追问,以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第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或解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推导总结
数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灵活性,且知识结构也是环环相扣的。从基础知识过渡到综合运用结构,其中具有一定的联系。由此,推导的启发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对数学公式的讲解都是“注入式”讲解,即推导过程无足轻重,只要求记住并能够应用。而多数学生可能对公式的产生来源更感兴趣。如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推导产生公式,他们能够掌握公式,更清楚来龙去脉,能够总结出公式的应用环境。比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直线、圆、圆锥曲线等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学生更易发现相关参数间的关系以及图像性质,在此基础之上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做到融会贯通。除此之外,推导知识点来源在过程中更强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积极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不服输精神,在学习数学的主观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
三、类比迁移
类比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将两个或以上属性相近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知,学生更容易掌握两者的相似性与区别所在。比如,等差与等比数列、圆与椭圆、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等。类比思想对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类比可以实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使之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从而优化已有知识体系。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生活中一些具有特性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触类旁通。这样,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既能激发他们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活化教材,又把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巩固已知,期待新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最终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徐大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3(6).
[2]刘长福.谈中职数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科学咨询,2012(9).
[3]徐贞姣.新课程下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