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自学”是自我教育的简称,自学是成才的普遍规律。“自学能力”则是指一个人从社会与生活中的各方各面自我获取知识并自行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方面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创能力。自学能力并非天生的、与生俱来就有的,它需要一个人有要受教育的坚强意愿并经历一个持续的漫长的培养过程才能形成。自学能力的有无和强弱同样决定了成才的程度。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从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初中物理教科书从整体上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内容包括声、光、力、热、电磁学、能量,编写时从生活中容易觉察到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展开物理知识,这样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了学生物理学习的认知过程,又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另外,在课本的每一节中都穿插着一些“活动”以及“生活·物理·社会”栏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从实践出真知,又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从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入手。
在最初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活动的细节,如器材的选择、探究的过程和注意点、结论的表述等进行仔细的琢磨、思考,对教材中应用的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等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例如在阅读“声音的产生原因”时,教科书上利用“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以及“使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两个活动来让学生体会“振动产生了声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这两个活动可以将人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发声体的振动转化为人能感受到的振动,这种研究的方法在物理上叫“转换法”。之后教师还可以顺势利导地激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措施可以将发声体的这种振动转换为能直接看得见或感觉到的振动呢?学生可能就会想到“将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将发声的音叉接近悬挂着的音叉”、“将发声的音叉的一股同时接近一个断开的电路的两接线柱”、“将发声的音叉接近一细束激光”等等。学生将会在这样的阅读环节中既牢牢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又深刻地认识和及时地运用了“转换法”。另外,如果教师能在此前活动的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一下以上各种转化措施哪一个更简单、可行、有效则指导将更为完美。
如果说精读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准备,那么略读才是应用。因此,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精读能力之后,教师应更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略读。当然,由精读到略读不是指由精细的读、认真的读改为大致的读、忽略的读,而是指学生的能力从精读时对知识的掌握由困勉达到解悟,转为略读时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在学生略读前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声音是什么”这一节时,笔者先提供学生以下一些问题:(1)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声音的传播条件是什么?(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4)如何探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情况?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使学生有目的去接触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略读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貌似极为浪费教学时间,根本没有必要,但笔者在教学中深刻感受到,接受过阅读教[HJ1。45mm]科书指导的学生不但在阅读的速度上大大加快了,而且,在提取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之形成了。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非常重要,但教科书只不过是一个比较详尽的纲要。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深、更广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教师还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世界经典科普名著、上网查阅一些资料等等。记得学习“蒸发”时,学生从课本上了解到“坎儿井”的作用是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但至于“坎儿井”为什么能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却没有说明。于是,笔者就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坎儿井”资料,了解“坎儿井”是如何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的。有的学生翻阅了地理课本,有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学生阅读了一些课外的书,最后都明白了: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又因为它的流动主要是在地下,水的表面的空气流动很小,减少了蒸发;地下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限,且大部分时间,地下温度都低于地面,更减少了水的蒸发。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还进一步巩固了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物理的兴趣也更加的浓厚了。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加强阅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到精细地、有目的地、有组织地安排好学生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地去迎接知识、应用知识。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设法将“要求”学生阅读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阅读行为,即教师应更注重学生自我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虽然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教学捷径。
2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自我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对教科书上的概念、规律、定律等等都记得清清楚楚,甚至可以一字不落的默写出来,但在实践时却出现遇到稍微复杂点的或从没见过的新颖的问题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出现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够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地应用到其它类似的问题上去,即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呢? 首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好情境,再现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定律的形成过程,拒绝“授予式”、“瓶子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能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一定要演示,能让学生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做,而对于在教室中或实验室中无法做的实验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在网上找一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或找一些资料图片投影给学生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或亲眼目睹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其次,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不但要注意知识点间连贯性和递进性,而且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又该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实际的问题。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科技、生活实际中去,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物理实用性、趣味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教师在例题的选取和讲解上要肯下功夫。
例题的选取不是指简单地从网上下载一些题目或从某本参考书上抄几个题目,而是要教师通过精心思考和设计后编写出来的。例题要有代表性,过程要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少到多,情景由熟悉到陌生。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本领有多高,学识多么渊博,在一讲完知识点后就给学生出一些非常综合的题目来讲,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学生不但一点解题的思路没有,而且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将会随之消失。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心态,改变教学思路,想必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久而久之非但没有提高物理水平,反而会对物理产生畏惧和排斥的心理,逐渐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例题讲解的方法和透彻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解例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读题、审题和解题的全过程中,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达尔文有一句这样的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在自学中更灵活、快速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3重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自我创造能力
“学贵质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激发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的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使烧杯中水沸腾所需的加热时间比在生活中加热一壶水的时间还长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学生可能会没有任何反应,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但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一结果提出质疑,并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案。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只要能发现问题,就会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如在该活动中学生提出“选取热水来加热”、“适当地减少烧杯中的水”、“采用煤炉加热”、“选小点的烧杯”、“用锥形瓶或圆底烧瓶代替烧杯”等方案来缩短加热的时间。另外,在活动中学生还对“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的答案产生了质疑:“移开酒精灯时观察到水能继续沸腾一段时间的,为什么却要说停止加热水沸腾停止呢?”面对学生的种种质疑,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释疑。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创立了《天体运行论》。可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空间,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讲过:“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就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创新、独辟蹊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成为终身学习者、时代的弄潮儿。
1从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初中物理教科书从整体上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内容包括声、光、力、热、电磁学、能量,编写时从生活中容易觉察到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展开物理知识,这样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了学生物理学习的认知过程,又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另外,在课本的每一节中都穿插着一些“活动”以及“生活·物理·社会”栏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从实践出真知,又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从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入手。
在最初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活动的细节,如器材的选择、探究的过程和注意点、结论的表述等进行仔细的琢磨、思考,对教材中应用的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等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例如在阅读“声音的产生原因”时,教科书上利用“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以及“使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两个活动来让学生体会“振动产生了声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这两个活动可以将人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发声体的振动转化为人能感受到的振动,这种研究的方法在物理上叫“转换法”。之后教师还可以顺势利导地激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措施可以将发声体的这种振动转换为能直接看得见或感觉到的振动呢?学生可能就会想到“将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将发声的音叉接近悬挂着的音叉”、“将发声的音叉的一股同时接近一个断开的电路的两接线柱”、“将发声的音叉接近一细束激光”等等。学生将会在这样的阅读环节中既牢牢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又深刻地认识和及时地运用了“转换法”。另外,如果教师能在此前活动的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一下以上各种转化措施哪一个更简单、可行、有效则指导将更为完美。
如果说精读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准备,那么略读才是应用。因此,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精读能力之后,教师应更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略读。当然,由精读到略读不是指由精细的读、认真的读改为大致的读、忽略的读,而是指学生的能力从精读时对知识的掌握由困勉达到解悟,转为略读时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在学生略读前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声音是什么”这一节时,笔者先提供学生以下一些问题:(1)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声音的传播条件是什么?(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4)如何探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情况?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使学生有目的去接触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略读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貌似极为浪费教学时间,根本没有必要,但笔者在教学中深刻感受到,接受过阅读教[HJ1。45mm]科书指导的学生不但在阅读的速度上大大加快了,而且,在提取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之形成了。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非常重要,但教科书只不过是一个比较详尽的纲要。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深、更广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教师还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世界经典科普名著、上网查阅一些资料等等。记得学习“蒸发”时,学生从课本上了解到“坎儿井”的作用是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但至于“坎儿井”为什么能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却没有说明。于是,笔者就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坎儿井”资料,了解“坎儿井”是如何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的。有的学生翻阅了地理课本,有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学生阅读了一些课外的书,最后都明白了: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又因为它的流动主要是在地下,水的表面的空气流动很小,减少了蒸发;地下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限,且大部分时间,地下温度都低于地面,更减少了水的蒸发。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还进一步巩固了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物理的兴趣也更加的浓厚了。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加强阅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到精细地、有目的地、有组织地安排好学生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地去迎接知识、应用知识。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设法将“要求”学生阅读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阅读行为,即教师应更注重学生自我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虽然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教学捷径。
2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自我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对教科书上的概念、规律、定律等等都记得清清楚楚,甚至可以一字不落的默写出来,但在实践时却出现遇到稍微复杂点的或从没见过的新颖的问题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出现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够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地应用到其它类似的问题上去,即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呢? 首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好情境,再现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定律的形成过程,拒绝“授予式”、“瓶子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能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一定要演示,能让学生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做,而对于在教室中或实验室中无法做的实验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在网上找一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或找一些资料图片投影给学生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或亲眼目睹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其次,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不但要注意知识点间连贯性和递进性,而且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又该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实际的问题。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科技、生活实际中去,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物理实用性、趣味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教师在例题的选取和讲解上要肯下功夫。
例题的选取不是指简单地从网上下载一些题目或从某本参考书上抄几个题目,而是要教师通过精心思考和设计后编写出来的。例题要有代表性,过程要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少到多,情景由熟悉到陌生。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本领有多高,学识多么渊博,在一讲完知识点后就给学生出一些非常综合的题目来讲,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学生不但一点解题的思路没有,而且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将会随之消失。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心态,改变教学思路,想必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久而久之非但没有提高物理水平,反而会对物理产生畏惧和排斥的心理,逐渐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例题讲解的方法和透彻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解例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读题、审题和解题的全过程中,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达尔文有一句这样的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在自学中更灵活、快速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3重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自我创造能力
“学贵质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激发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的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使烧杯中水沸腾所需的加热时间比在生活中加热一壶水的时间还长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学生可能会没有任何反应,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但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一结果提出质疑,并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案。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只要能发现问题,就会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如在该活动中学生提出“选取热水来加热”、“适当地减少烧杯中的水”、“采用煤炉加热”、“选小点的烧杯”、“用锥形瓶或圆底烧瓶代替烧杯”等方案来缩短加热的时间。另外,在活动中学生还对“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的答案产生了质疑:“移开酒精灯时观察到水能继续沸腾一段时间的,为什么却要说停止加热水沸腾停止呢?”面对学生的种种质疑,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释疑。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创立了《天体运行论》。可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空间,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讲过:“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就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创新、独辟蹊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成为终身学习者、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