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和毛泽东分别属于不同的时代,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前者终生起伏跌宕,仕途坎坷;后者经历了一番曲折后终成一代领袖,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局面。但是两人的作品都以豪放见长,而且他们拥有者共同的情怀。笔者从其诗词作品的角度出发,对两者兼济天下的胸襟、激荡豪迈的气概和超然洒脱的情怀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苏轼 毛泽东 情怀
生活时间相隔八百多年的苏轼和毛泽东,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卓越的贡献。苏轼在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他摒弃了词为“艳科”的旧例,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从根源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我国词史上的豪放派。毛泽东则在旧体词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内容,旧体新曲,从而延伸了词的内涵。但是纵观两位文学巨擘的人生,他们的政治生涯却迥然不同。
苏轼的一生都被卷在党争的漩涡之中。他22岁进士及第,26岁时中制科。入仕以后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因而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的时候,苏轼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震动朝野的文字狱案——“乌台诗案”。“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①。一百三十天后,苏轼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轮贬谪生涯。“黜置方州,以励风俗,往服宽典,勿忘自新”②。1084年,49岁的苏轼离开黄州,次年被召为右司谏,五年之后又出京外任,先后在杭州、颍州、扬州、定州任知县。但是好景不长,贬谪的命运在他58岁的时候又一次降临在他的头上,“三改谪命”后贬至惠州,在他63岁时又被贬至海南。正当他准备临老海南之际,1100年徽宗即位,诏苏轼廉州安置。此后一年苏轼奔波道途,最终于1101年7月在常州溘然长逝,享年66岁。
相较于苏轼的大起大落,毛泽东的政治生涯走得相对平稳一些。作为特殊时代的历史人物,毛泽东从小就树立了独立的意识,虽然出身富农家庭,却同情饱经风霜的底层百姓。从学生时代,毛泽东就开始关注新的思想,从康有为、梁启超到陈独秀,再到马克思主义,他关心并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经历了从湖南到中央,从平民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历经低潮,过程艰险,但最起码结果是振奋人心的。
時至今日,当苏轼与毛泽东,一个仕途不畅的封建士大夫和一个成功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以文学的姿态走到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他们竟然有如此多的相通之处。吟诵他们的诗词,我们能看到这位封建文学家和这位领袖诗人有着共同的人生态度和情怀。
一、兼济天下的胸襟
把人格和文格视为一体,是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孟子《公孙丑·上》提出的“浩然之气”。叶燮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③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④苏轼和毛泽东的诗歌之所以取得高超的成就,被广为传唱,与他们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是分不开的。
同样是仕途不畅,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弃职而去,归隐田园。苏轼却始终坚持战斗在政治的舞台上。正如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⑤苏轼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生活在被贬谪所到的偏远荒凉之地,但无论在哪里,他都很关注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荔支叹》是1096年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诗:“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首诗痛斥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奢侈逸乐的生活,苏轼由此联想到现实中“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毫不留情地揭示批判了当朝权贵鱼肉百姓、趋炎附势的丑恶行为。
1927年正值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毛泽东创作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者自注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低落,一时不知如何不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而找到出路。”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作者没有消沉,在登上为历代文人不尽吟咏的黄鹤楼,看到“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景色,也难挡作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信心。他的忧是对革命前途的焦虑,他的信心是源于对革命终将胜利信念的坚定,这才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二、激荡豪迈的气概
苏轼的诗词作品大部分还是婉约的,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一首很典型的婉约词,全词情意缠绵,思致委婉,但是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对豪放词的首创。苏轼的豪放词的代表作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年近半百的苏轼来到赤壁矶头,望着滚滚而去的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如同这江水一样一去不返,不禁感慨万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高唱入云,气势雄宏,意境广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雄伟壮观的景象正是词人英雄形象的写照,那江水的激荡节拍也正是词人豪迈节奏。“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胸有成竹和胜券稳操正是词人内心英雄本色的体现,谈笑之间胜利唾手而来,这是何等的气势!“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当从“神游”回到现实,周郎的意气风发和所向披靡,以及自身的“早生华发”和“人生如梦”形成鲜明的对比,只剩下失落和无奈,只能嘲笑自己多情善感,心事茫茫,只能付诸樽酒明月。结尾之处的消极现实,也正映衬了词中的英雄之气。
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经历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磨砺了他钢铁的意志,也铸就了他激荡豪迈的英雄气概。他的《西江月·井冈山》中有诗云:“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表现出一个革命家的沉着冷静和对艰难险阻等闲视之的骨气。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七律·长征》则更是将毛泽东的豪情万丈表达得淋漓尽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个“万水千山”包含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险山恶水的困顿,大雪纷飞,暴雨倾盆,饥寒交迫等这所有长征路上所有的艰难险阻,这是怎样的一种气概才能将这些都视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这豪迈激荡的气概伴随毛泽东走过艰难的长征岁月,而艰难的岁月也磨砺了他这种气概,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也正是这样奔放的思想、宏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代伟人。 三、超然灑脱的情怀
作家三盅说:“凡书大悲悯写大情怀者,无不于唱尽沧桑声嘶处,摘一朵野花自珍。”苏轼和毛泽东都有着兼济天下的胸怀与抱负,同样也都有着超然洒脱、登高望眺的情怀。
苏轼年少时就喜欢庄子的文章,后又常与僧侣来往,所以道家的超然物外和佛家的沉静自然都对苏轼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性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得以体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首词的题记中苏轼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面对一场突如其来、倾盆而下的大雨,在没有雨具的情况下,词人不仅没有感觉到狼狈,反而吟咏着诗歌信步前行,在他看来手持竹杖,脚穿草鞋甚至比骑马还要轻便利落,生活也好,人生也罢,自己的都是披着蓑衣任由烟雨吹拂。
虽然经历着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但是毛泽东还是保留着一分文人的情致。他在1929年创作的《采桑子·重阳》就体现出这一点;“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当时作者正在闽西征途中,恰逢重阳佳节,诗情画意,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胜利的战场上开出的黄花香气浓郁,强劲的秋风里江天寥廓。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涯并没有磨灭他超然洒脱的士子情怀。这俨然让我们看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洒脱的毛泽东。
总而言之,苏轼和毛泽东,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中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人格魅力:心怀天下,奔放豪迈,超然洒脱。
①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② (宋)吕陶:《净德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4页。
③ (清)叶燮、薛雪、沈德潜:《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语》,霍松林、杜维沫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④ (清)刘熙载:《艺概笺注》,王气中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4页。
⑤ (宋)苏轼:《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41页。
参考文献:
[1] 张志烈、张晓蕾选注,苏轼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刘石评注,苏轼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毛泽东,毛泽东诗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东坡研究论丛[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5] 臧克家、周振甫,毛泽东诗词讲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6]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
作 者:边裕媛,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关键词:苏轼 毛泽东 情怀
生活时间相隔八百多年的苏轼和毛泽东,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卓越的贡献。苏轼在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他摒弃了词为“艳科”的旧例,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从根源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我国词史上的豪放派。毛泽东则在旧体词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内容,旧体新曲,从而延伸了词的内涵。但是纵观两位文学巨擘的人生,他们的政治生涯却迥然不同。
苏轼的一生都被卷在党争的漩涡之中。他22岁进士及第,26岁时中制科。入仕以后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因而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的时候,苏轼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震动朝野的文字狱案——“乌台诗案”。“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①。一百三十天后,苏轼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轮贬谪生涯。“黜置方州,以励风俗,往服宽典,勿忘自新”②。1084年,49岁的苏轼离开黄州,次年被召为右司谏,五年之后又出京外任,先后在杭州、颍州、扬州、定州任知县。但是好景不长,贬谪的命运在他58岁的时候又一次降临在他的头上,“三改谪命”后贬至惠州,在他63岁时又被贬至海南。正当他准备临老海南之际,1100年徽宗即位,诏苏轼廉州安置。此后一年苏轼奔波道途,最终于1101年7月在常州溘然长逝,享年66岁。
相较于苏轼的大起大落,毛泽东的政治生涯走得相对平稳一些。作为特殊时代的历史人物,毛泽东从小就树立了独立的意识,虽然出身富农家庭,却同情饱经风霜的底层百姓。从学生时代,毛泽东就开始关注新的思想,从康有为、梁启超到陈独秀,再到马克思主义,他关心并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经历了从湖南到中央,从平民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历经低潮,过程艰险,但最起码结果是振奋人心的。
時至今日,当苏轼与毛泽东,一个仕途不畅的封建士大夫和一个成功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以文学的姿态走到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他们竟然有如此多的相通之处。吟诵他们的诗词,我们能看到这位封建文学家和这位领袖诗人有着共同的人生态度和情怀。
一、兼济天下的胸襟
把人格和文格视为一体,是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孟子《公孙丑·上》提出的“浩然之气”。叶燮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③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④苏轼和毛泽东的诗歌之所以取得高超的成就,被广为传唱,与他们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是分不开的。
同样是仕途不畅,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弃职而去,归隐田园。苏轼却始终坚持战斗在政治的舞台上。正如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⑤苏轼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生活在被贬谪所到的偏远荒凉之地,但无论在哪里,他都很关注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荔支叹》是1096年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诗:“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首诗痛斥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奢侈逸乐的生活,苏轼由此联想到现实中“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毫不留情地揭示批判了当朝权贵鱼肉百姓、趋炎附势的丑恶行为。
1927年正值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毛泽东创作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者自注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低落,一时不知如何不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而找到出路。”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作者没有消沉,在登上为历代文人不尽吟咏的黄鹤楼,看到“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景色,也难挡作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信心。他的忧是对革命前途的焦虑,他的信心是源于对革命终将胜利信念的坚定,这才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二、激荡豪迈的气概
苏轼的诗词作品大部分还是婉约的,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一首很典型的婉约词,全词情意缠绵,思致委婉,但是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对豪放词的首创。苏轼的豪放词的代表作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年近半百的苏轼来到赤壁矶头,望着滚滚而去的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如同这江水一样一去不返,不禁感慨万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高唱入云,气势雄宏,意境广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雄伟壮观的景象正是词人英雄形象的写照,那江水的激荡节拍也正是词人豪迈节奏。“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胸有成竹和胜券稳操正是词人内心英雄本色的体现,谈笑之间胜利唾手而来,这是何等的气势!“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当从“神游”回到现实,周郎的意气风发和所向披靡,以及自身的“早生华发”和“人生如梦”形成鲜明的对比,只剩下失落和无奈,只能嘲笑自己多情善感,心事茫茫,只能付诸樽酒明月。结尾之处的消极现实,也正映衬了词中的英雄之气。
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经历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磨砺了他钢铁的意志,也铸就了他激荡豪迈的英雄气概。他的《西江月·井冈山》中有诗云:“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表现出一个革命家的沉着冷静和对艰难险阻等闲视之的骨气。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七律·长征》则更是将毛泽东的豪情万丈表达得淋漓尽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个“万水千山”包含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险山恶水的困顿,大雪纷飞,暴雨倾盆,饥寒交迫等这所有长征路上所有的艰难险阻,这是怎样的一种气概才能将这些都视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这豪迈激荡的气概伴随毛泽东走过艰难的长征岁月,而艰难的岁月也磨砺了他这种气概,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也正是这样奔放的思想、宏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代伟人。 三、超然灑脱的情怀
作家三盅说:“凡书大悲悯写大情怀者,无不于唱尽沧桑声嘶处,摘一朵野花自珍。”苏轼和毛泽东都有着兼济天下的胸怀与抱负,同样也都有着超然洒脱、登高望眺的情怀。
苏轼年少时就喜欢庄子的文章,后又常与僧侣来往,所以道家的超然物外和佛家的沉静自然都对苏轼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性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得以体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首词的题记中苏轼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面对一场突如其来、倾盆而下的大雨,在没有雨具的情况下,词人不仅没有感觉到狼狈,反而吟咏着诗歌信步前行,在他看来手持竹杖,脚穿草鞋甚至比骑马还要轻便利落,生活也好,人生也罢,自己的都是披着蓑衣任由烟雨吹拂。
虽然经历着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但是毛泽东还是保留着一分文人的情致。他在1929年创作的《采桑子·重阳》就体现出这一点;“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当时作者正在闽西征途中,恰逢重阳佳节,诗情画意,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胜利的战场上开出的黄花香气浓郁,强劲的秋风里江天寥廓。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涯并没有磨灭他超然洒脱的士子情怀。这俨然让我们看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洒脱的毛泽东。
总而言之,苏轼和毛泽东,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中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人格魅力:心怀天下,奔放豪迈,超然洒脱。
①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② (宋)吕陶:《净德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4页。
③ (清)叶燮、薛雪、沈德潜:《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语》,霍松林、杜维沫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④ (清)刘熙载:《艺概笺注》,王气中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4页。
⑤ (宋)苏轼:《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41页。
参考文献:
[1] 张志烈、张晓蕾选注,苏轼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刘石评注,苏轼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毛泽东,毛泽东诗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东坡研究论丛[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5] 臧克家、周振甫,毛泽东诗词讲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6]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
作 者:边裕媛,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