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后现代主义小说《恶棍来访》主题的不确定性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hberthirs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1年,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凭借小说《恶棍来访》一举斩获普利策文学奖,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伊根通过极具实验性的手法呈现了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四十年跨越间,人们在时间流逝中遭遇的青春消逝、梦想幻灭与自我崩溃。本文试在后现代主义小说理论基础之上,再加以借鉴伊哈布·哈桑在不确定性特征的理论贡献,分析《恶棍来访》主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揭示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另一方面也表达作者对科技背景下内心焦虑人们的深刻关怀。
  关键词:珍妮弗·伊根 《恶棍来访》 后现代主义 伊哈布·哈桑 不确定性
  一、引言
  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 ,1962—)的长篇小说《恶棍来访》(A Visit from Goon Squad)一经出版便引起读者和媒体的关注,并斩获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多个重要文学奖项。普利策奖委员会评价该书:“创造性地发掘数字时代下人类的成长、老化,展现出对急速变化的社会文化强烈的好奇。”a小说以美国人狂热追求的摇滚乐兴衰为背景,从十三个不同视角出发,展现了一群热爱朋克乐的音乐人近五十年起伏曲折的故事。伊根不仅关注音乐与文化,还关注社会及身处其中的美国X一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书写他们的迷惘、叛逆、追求自我,给予美国X一代深刻的人文关怀,展望美国当代科技影响下的未来生活。
  目前国外对《恶棍来访》的研究分析还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伊根的访谈及书评、音乐内涵、意象研究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小说的叙事技巧、空间视域、创伤主题、主人公精神焦虑的分析等。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伊根在其中加入了大量极具实验性的元素,如游戏化的语言、电子媒介及超文本的使用、叙事的反情节化等,充斥着不确定性与随意性,故本文试在后现代主义小说理论基础之上,再加以借鉴伊哈布·哈桑不确定性特征的理论贡献,从主题这一大方面来分析《恶棍来访》弥漫的不确定性这一特征,为解读作品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伊哈布·哈桑
  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社会中出现并引领了文化潮流,涉及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他们怀疑任何一种连续性,认为现代主义的那种意义的连贯、人物行动的连贯、情节的连贯是一种‘封闭体’(closed form)写作,必须打破,以形成一种充满错位式的‘开放体’(opened form)写作,即竭力打破它的连续性,使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随意颠倒,使现实空间不断分割切断。”b后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解体”的趋势,充斥着含混、异端、不连续、实验性、随意性的特点。
  在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一领域的探索之中,伊哈布·哈桑是美国最早从事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学者,并且也是颇受争议的多产的评论家之一。 哈桑在文学 “无以言表”和“自我质疑”的特性中找到了所谓的 “不确定性 ”(Indeterminacy) 和“内向性” (Immanence),从而独创了“不确定的内向性”(Indetermanence)一詞,并认为不确定性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具体地说:“‘不确定性’是指模棱两可、无连续性、替代、差异性、多元性、去形式化、去合法性和反叛。这些概念又集中体现为‘破坏’或‘破坏意志’,即要质疑西方的整个话语体系。”c通过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权威的挑战与批评可见一斑。下文将着重讨论分析不确定性在《恶棍来访》主题上的体现。
  三、《恶棍来访》主题的不确定性特征
  传统小说的创作通常揭示了作者确定的目的,想要传达给读者确切的消息,其强调的是通过某种话语或元素起到对世人教诲的作用。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读者通常找不到作品某种确切的意图,从而瓦解了作品主题的“中心化”。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读者不再受作者的控制,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作品产生独特的见解。《恶棍来访》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会产生以下疑问:“小说是想讲述家庭关系的问题吗?”“是在写科技对现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吗?”“还是在说人与人之间交际的现状?”显然答案不止一种,主题不止一个,作者给读者造成了不确定的阅读体验,接下来本文会进一步阐释对主题的两种不确定性分析。
  (一) “时间”角色的不确定性——时间是“恶棍”吗?
  有学者认为这部小说被广泛鉴赏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对时间、科技以及人性的描写和处理,其中,关于“时间”是否就是题目中的“恶棍”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恶棍的时间,既是使人遭遇曲折变故的幕后推手,也是治愈伤痛的良药。
  恶棍,指的是胡作非为、作恶多端的人,这个词语在这部小说中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第17章,过去赫赫有名、如今却身材走形且默默无闻的吉他手博斯科说道:“你再也不是二十年前的那个自己了,时间是个恶棍,不是吗”d,这似乎暗示着时间像个恶棍一样,掠夺了他的青春、梦想、天真与成功,他抱怨道:“我是怎么从一个摇滚巨星变成如今的无人问津的死胖子呢?”e答案毫无疑问是岁月的流逝。“恶棍”一词第二次出现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本尼邀请多年好友也曾是摇滚明星的斯科蒂参加一场音乐演出,可临到演出前,斯科蒂却迟迟不敢上台,本尼问他:“时间是个恶棍,你就这样被它打败吗?”f斯科蒂摇了摇头,说道:“是时间赢了。”这也意味着斯科蒂接受了现实,承认了时间所带给他的创伤,在时间的长河缓缓流去之际,也带走了他的青春年华与梦想。虽然“恶棍”一词只出现在小说中两次,但却贯穿着整部小说。本尼,是著名音乐制作人,在他成功辉煌的光环下却靠着金片来维持自己的性欲望。作为一个正值壮年的男人在异化的社会与时间无情的摧残下,他丧失了性冲动,靠着物品来维持。卢,是小说中早年间摇滚乐领域里一个成功的音乐人,他虽有六个孩子,却与不同女性保持着情人关系,他总是反复强调自己不会变老,可当他再次出现在小说的第五章时,他年事已高,躺在病床上无法自理。小说没有采用顺叙的手法,而是将时间打乱,前一章在某一时间,下一章又来到了几十年后,伊根这样描写仿佛在向读者展示着时间的残酷。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把”字句的习得进行偏误分析。首先,偏误分析是在“BCC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100个句子的基础上,归纳出来五种常见的偏误类型;其次,对偏误进行归因;最后,结合国际中文教学的语法教学原则提出了有关“把”字句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偏误分析 偏误归因 习得顺序 “把”字句  一、“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  (一)遗漏 遗漏指的是在词语或者句子中遗漏了一个或者几个成分而造成的偏误。
摘 要:探讨《莺莺传》中爱情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首先要立足文本本身,辅之以历史背景。这段爱情悲剧形成于多重矛盾冲突的挤压之下,即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冲突,形成双向矛盾冲突的多重性建构。正是在重重矛盾的挤压下,崔张之间的爱情最终以悲剧完结。  关键词:爱情悲剧 主客体 矛盾冲突 双向构建  从《莺莺传》产生开始,人们便对其中所演绎的爱情故事议论不绝,以陈寅恪为代表的学
摘 要:宝庆竹刻源自于湘西南邵阳地区(古称“宝庆”),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宝庆竹刻饱受战争的摧残,虽依旧顽强存活了下来,却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网络信息飞速传播,国内外各种信息参差不齐,让人目不暇接,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无疑会受到严重的挤压与冲击。目前,地方政府正对其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研究挖掘,但这还
摘 要: 本杰明·迪斯雷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一名作家,不仅产量颇丰,而且作品在当时也多为畅销之作,然而后世的文学评论者却对他的作品鲜有问津。近年来这一情况得以改观,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政治小说研究现状作一个简要概述。  关键词:本杰明·迪斯雷利 政治小说 综述  一、作为政治家的小说家  近年来,不止一位政治家进入了文学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摘 要: 人物,作为小说的核心与灵魂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原作人物、原创人物和其他著作中的人物,是同人小说人物衍生的主导类型,这几种衍生人物既体现了创作者的期待视野,又突显了创作者的自由精神,并且折射出网络文学类型化生产的消费特质。  关键词:同人小说 人物类型 《哈利·波特》  不论精英文学抑或是大众文学,人物都是小说的灵魂,是故事的核心。同人小说又称“粉丝小说”,指同人参与者以原作中的人物、情节
摘要:从爱和法律的关系入手,可以对《威尼斯商人》“割肉还债”情节进行政治哲学的解读。这种解读将表明,爱是朋友、情人、家庭、民族、宗教等人际关系的自然原则,但它不应该毫无纪律,爱的最基本的纪律是法律;反之,法律并不仅是冷冰冰的规则,而且是最低限度的爱,没有了仁爱的法律会变成僵化的形式,看似精确的推演也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悖论。爱与法律不仅不相互冲突,而且还相互成全。法律的实质正义和法律的形式正义同为法律
摘 要:结合语用学的知识分析,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下,它以数个偏正意象来营造意境,暗藏文化预设、设置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营造情感起伏,使得整体情感既和谐又有层次,达到类似于语言运用的自然的效果。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用学 自然 语境理论  许多学者认为,《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王国维曾于《宋元戏曲史》提出元曲的佳处在“自然”,又将《天净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甫经问世就获得众多好评。诚然,时至今日,《尘埃落定》之经典价值已无需多言,但就小说中的逻辑硬伤、文化失真、自我重复等现象而言,这篇小说的缺憾依然存在。以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与其说,这是这本小说存在的缺憾,不如说这是当下小说家创作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归根结底,这是“虚构与真实”“创新与继承”这些文学所必将面临的永恒矛盾。  关键词:《尘埃落定》 叙事技巧 文化表达 题材
摘要:《尾随一株白菜出城》出自武汉诗人张执浩诗集《给你看样东西》,于寻常细微中捕捉生命的诗意,简单却又隽永,由一株白菜引发的“突围”(出城),看似随意自然,实则意味无穷。笔者希望用新批评意义上的文本细读法解读这首诗,以探求其源于寻常却不一样的诗意。  关键词:《尾随一株白菜出城》张执浩 文本细读 突围  由一株白菜而引发的诗兴,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在所有的诗歌批评方法中,新批评也
摘 要:“才子佳人”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模式,情节形态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外部因素导致二人分离——克服挫折终得团圆。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常见“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但因时代的变化、文学理念的发展、读者阅读期待的差异,情节呈现出不同形态。文章通过对故事情节、文本的浪漫风格、作品题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中国当代作品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延续、颠覆、回归及创新,从而有助于打破对“才子佳人”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