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新解】
《安塞腰鼓》的层次美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描绘一群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地方文化风情,赞颂了改革开放近十年后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畅快、思索和追求。
作者分四个层次对腰鼓舞场面进行描绘,有声有形,有详有略。
第一层先写鼓声乍起,着重写声音,突出鼓声的激越豪迈,写得详细。一捶起来,鼓手们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是腰鼓舞吗?这分明是改革开放后中华大地热火朝天情景的诗化 。同时,作者还展开联想,想到古代将士出征时“马鸣风萧萧”的悲壮,想到毛主席领导的改天换地的革命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豪迈,想到新中国建设道路上人们苦苦求索的热情和困惑。这是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的延续!作者将眼前的腰鼓舞与历史紧密联系起来,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厚重感。他通过鼓声指出,要改革开放就“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注解。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挣脱了”束缚,“冲破了”樊篱,“撞开了”坚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这隆隆的鼓声啊,是改革开放中“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索”和辛勤耕耘翻起的“土浪”,是“阵痛的发生和排解”。这样的哲思,是何等的深刻!
第二层,写腰鼓舞正酣,着重写舞姿,突出舞姿的遒劲,写得较详细。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使你“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令你不由得感叹农民们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都是光和影的变幻,都让你沉醉在强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必将书写出明天的辉煌。
第三层,写腰鼓舞达到高潮,写得简略。作者没有像前两层那样从正面去描绘鼓声和舞姿,而是从侧面写由腰鼓舞引发的联想。作者用了一个排比段,充分展示出人、声、舞融为一体时“茫茫一片”的壮观景象。这景象是“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是“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的交织、旋转、凝聚和升华。
第四层,写腰鼓舞戛然而止。作者极力突出一个“静”字,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作者对腰鼓舞场面的描绘形神毕肖、详略得当,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耳畔时时回响着那雄浑、激越的鼓声,心中永远珍藏那“一声渺远的鸡啼”,从而对明天产生必胜的信念!
【延伸阅读】
鼓的随想
谷鑫鑫
节日,鼓总给人带来欢乐。其实古往今来,鼓又演绎了多少爱恨情仇,铸就了几多风情绝唱,发人慨叹,启人遐想……
鼓与鼓手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耕者歌者。从茹毛饮血的亘古洪荒,到飞天揽月的现代文明,鼓与鼓手们踩着激越或沉重的鼓点,迈着快乐或忧伤的步履亦步亦趋,穿越厚重的历史风尘,迤逶而来。鼓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记载的乐器礼器之一,在考古活动中,发现了祖先们创造的大量石鼓、铜鼓等实物。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鼓”字,也是从古老的象形文字沿袭演变而来的:右边一个快乐而卖力的鼓手,叉开双腿,高扬起鼓槌,倾身投入地敲打着支在鼓架上的鼓——“口”,这便是鼓的最古老而真实的见证。我们睿智的先人们,不光以这种极富想像力又极富形象感的方式告诉他们的后人鼓的存在,同时,还告诉他们的后人使用鼓这种东西需要鼓槌鼓架,鼓手需要特别投入和卖力,才能进入高境界,也才能奏出鼓之最强音。现在,非洲大洋洲某些仍生活在混沌蒙昧中的原始部落里的生灵,远遁现代文明,除了自己,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却知道制作各种各样的鼓。他们用鼓声和亲人村邻们互通信息,倾诉心中的快乐、痛苦和惆怅。
从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到我国黄土高坡的威风锣鼓;从马德里圣诞夜狂欢的皇家乐队到非洲土著的叮咚手鼓……我们说鼓已成为全人类最能熔大雅与大俗于一炉,最富有人民性、世界性的乐器一点也不为过。
古今中外,鼓与鼓手们往往又与壮怀激烈、英勇无畏息息相关。两阵对垒、“擂鼓进兵”时,鼓是战斗的号角,鼓手则是豪气盈天的战士。“击瞽鼓兮被犀甲”,“五更鼓角声悲壮”,“渔阳颦鼓动地来”,隆隆的鼓声,相伴多少英雄志士金戈铁马,取义成仁。隆隆的鼓声,惊天地,慑鬼神,成就了多少英雄儿女精忠报国、血染沙场的丰功伟绩。
一代代英雄的壮歌,也正是通过这延续传承的鼓声薪火相传。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涌现了无数“王芳”式的英雄儿女,他们手拿竹板,腰挎小鼓,活跃在烽火连天的战场,小小的战鼓给战友送去慰藉和力量,使敌人闻风丧胆。小小的战鼓连同我军几代文艺战士的功绩,一起书写在共和国高高飘扬的旗帜上……
我国人民对鼓情有独钟,还缘于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沿革中,鼓是法律、公平、公正的化身。曾几何时,我国的县、府(郡、道)、省等衙门直至皇城的刑部大堂,都设有大鼓,就连高居九五之尊的金銮殿前,也设有“催朝鼓”,警醒和敦促皇帝老子清心正欲,临朝理事。“堂前置法鼓,堂上悬明镜”,这是历朝历代官吏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快事。此时的大小衙门堂前的法鼓,究其本旨来说是上合“天心”——正大光明,政通人和;下顺民意——除暴安良、护国佑民。
由此,在我们民族的文明传承中,鼓是快乐的象征,鼓是英雄的化身,鼓是道义的知音,鼓是权力和公正的图腾……
[赏析]
这是一篇颇具文化底蕴的大气之作。作者由“鼓”展开联想,在审视古今中外文明的传承中,热情地赞扬了鼓:“鼓是快乐的象征,鼓是英雄的化身,鼓是道义的知音,鼓是权力和公正的图腾……”
文章开篇点题,联想古今,作者的爱鼓之情喷涌而出。一句“发人慨叹,启人遐想”,巧妙过渡,总启下文。作者先从鼓与鼓手促进和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方面高度赞美鼓。然后,以满腔的热情,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透过历史的风尘,从我们祖先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记载、考古活动以及非洲、大洋洲某些仍生活在混沌蒙昧中的原始部落里生灵的生活的角度去追述鼓之历史,审视鼓之含义,诠释鼓之作用。鼓见证历史,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抒发情感,是何等的重要啊!
紧接着,作者又用了三个自然段,紧承上文,鸟瞰世界,联想古今,再一次盛赞鼓是“能熔大雅与大俗于一炉,最富有人民性、世界性的乐器”。接着,作者深入历史,聚焦战场,透过硝烟,让我们瞻仰古今中外“鼓与鼓手们壮怀激烈、英勇无畏”“ 金戈铁马,取义成仁”“惊天地,慑鬼神”的身影,缅怀鼓与鼓手们“精忠报国、血染沙场的丰功伟绩”。然后,作者又将思绪拉回现实,让我们在一代代英雄的壮歌中去领略鼓的风采,体味鼓之神韵。你看,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涌现了无数‘王芳’式的英雄儿女,他们手拿竹板,腰挎小鼓,活跃在烽火连天的战场”。“小小的战鼓给战友送去慰藉和力量,使敌人闻风丧胆。小小的战鼓连同我军几代文艺战士的功绩,一起书写在共和国高高飘扬的旗帜上……”。鼓啊,你功勋卓著,你声名显赫!行文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将镜头再次摇向旷远的年代,谈及鼓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沿革中的特殊作用,表现我国人民对鼓的情有独钟,展示鼓深厚的底蕴。原来,“鼓是法律、公平、公正的化身”,它“上合‘天心’”,“下顺民意”。
结尾画龙点睛,有力收束。
综观全文,作者不但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文采,而且还在多处巧妙地运用了省略号,使文章意蕴悠长,引人遐想,启人深思。
《安塞腰鼓》的层次美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描绘一群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地方文化风情,赞颂了改革开放近十年后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畅快、思索和追求。
作者分四个层次对腰鼓舞场面进行描绘,有声有形,有详有略。
第一层先写鼓声乍起,着重写声音,突出鼓声的激越豪迈,写得详细。一捶起来,鼓手们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是腰鼓舞吗?这分明是改革开放后中华大地热火朝天情景的诗化 。同时,作者还展开联想,想到古代将士出征时“马鸣风萧萧”的悲壮,想到毛主席领导的改天换地的革命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豪迈,想到新中国建设道路上人们苦苦求索的热情和困惑。这是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的延续!作者将眼前的腰鼓舞与历史紧密联系起来,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厚重感。他通过鼓声指出,要改革开放就“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注解。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挣脱了”束缚,“冲破了”樊篱,“撞开了”坚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这隆隆的鼓声啊,是改革开放中“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索”和辛勤耕耘翻起的“土浪”,是“阵痛的发生和排解”。这样的哲思,是何等的深刻!
第二层,写腰鼓舞正酣,着重写舞姿,突出舞姿的遒劲,写得较详细。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使你“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令你不由得感叹农民们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都是光和影的变幻,都让你沉醉在强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必将书写出明天的辉煌。
第三层,写腰鼓舞达到高潮,写得简略。作者没有像前两层那样从正面去描绘鼓声和舞姿,而是从侧面写由腰鼓舞引发的联想。作者用了一个排比段,充分展示出人、声、舞融为一体时“茫茫一片”的壮观景象。这景象是“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是“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的交织、旋转、凝聚和升华。
第四层,写腰鼓舞戛然而止。作者极力突出一个“静”字,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作者对腰鼓舞场面的描绘形神毕肖、详略得当,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耳畔时时回响着那雄浑、激越的鼓声,心中永远珍藏那“一声渺远的鸡啼”,从而对明天产生必胜的信念!
【延伸阅读】
鼓的随想
谷鑫鑫
节日,鼓总给人带来欢乐。其实古往今来,鼓又演绎了多少爱恨情仇,铸就了几多风情绝唱,发人慨叹,启人遐想……
鼓与鼓手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耕者歌者。从茹毛饮血的亘古洪荒,到飞天揽月的现代文明,鼓与鼓手们踩着激越或沉重的鼓点,迈着快乐或忧伤的步履亦步亦趋,穿越厚重的历史风尘,迤逶而来。鼓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记载的乐器礼器之一,在考古活动中,发现了祖先们创造的大量石鼓、铜鼓等实物。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鼓”字,也是从古老的象形文字沿袭演变而来的:右边一个快乐而卖力的鼓手,叉开双腿,高扬起鼓槌,倾身投入地敲打着支在鼓架上的鼓——“口”,这便是鼓的最古老而真实的见证。我们睿智的先人们,不光以这种极富想像力又极富形象感的方式告诉他们的后人鼓的存在,同时,还告诉他们的后人使用鼓这种东西需要鼓槌鼓架,鼓手需要特别投入和卖力,才能进入高境界,也才能奏出鼓之最强音。现在,非洲大洋洲某些仍生活在混沌蒙昧中的原始部落里的生灵,远遁现代文明,除了自己,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却知道制作各种各样的鼓。他们用鼓声和亲人村邻们互通信息,倾诉心中的快乐、痛苦和惆怅。
从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到我国黄土高坡的威风锣鼓;从马德里圣诞夜狂欢的皇家乐队到非洲土著的叮咚手鼓……我们说鼓已成为全人类最能熔大雅与大俗于一炉,最富有人民性、世界性的乐器一点也不为过。
古今中外,鼓与鼓手们往往又与壮怀激烈、英勇无畏息息相关。两阵对垒、“擂鼓进兵”时,鼓是战斗的号角,鼓手则是豪气盈天的战士。“击瞽鼓兮被犀甲”,“五更鼓角声悲壮”,“渔阳颦鼓动地来”,隆隆的鼓声,相伴多少英雄志士金戈铁马,取义成仁。隆隆的鼓声,惊天地,慑鬼神,成就了多少英雄儿女精忠报国、血染沙场的丰功伟绩。
一代代英雄的壮歌,也正是通过这延续传承的鼓声薪火相传。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涌现了无数“王芳”式的英雄儿女,他们手拿竹板,腰挎小鼓,活跃在烽火连天的战场,小小的战鼓给战友送去慰藉和力量,使敌人闻风丧胆。小小的战鼓连同我军几代文艺战士的功绩,一起书写在共和国高高飘扬的旗帜上……
我国人民对鼓情有独钟,还缘于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沿革中,鼓是法律、公平、公正的化身。曾几何时,我国的县、府(郡、道)、省等衙门直至皇城的刑部大堂,都设有大鼓,就连高居九五之尊的金銮殿前,也设有“催朝鼓”,警醒和敦促皇帝老子清心正欲,临朝理事。“堂前置法鼓,堂上悬明镜”,这是历朝历代官吏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快事。此时的大小衙门堂前的法鼓,究其本旨来说是上合“天心”——正大光明,政通人和;下顺民意——除暴安良、护国佑民。
由此,在我们民族的文明传承中,鼓是快乐的象征,鼓是英雄的化身,鼓是道义的知音,鼓是权力和公正的图腾……
[赏析]
这是一篇颇具文化底蕴的大气之作。作者由“鼓”展开联想,在审视古今中外文明的传承中,热情地赞扬了鼓:“鼓是快乐的象征,鼓是英雄的化身,鼓是道义的知音,鼓是权力和公正的图腾……”
文章开篇点题,联想古今,作者的爱鼓之情喷涌而出。一句“发人慨叹,启人遐想”,巧妙过渡,总启下文。作者先从鼓与鼓手促进和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方面高度赞美鼓。然后,以满腔的热情,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透过历史的风尘,从我们祖先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记载、考古活动以及非洲、大洋洲某些仍生活在混沌蒙昧中的原始部落里生灵的生活的角度去追述鼓之历史,审视鼓之含义,诠释鼓之作用。鼓见证历史,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抒发情感,是何等的重要啊!
紧接着,作者又用了三个自然段,紧承上文,鸟瞰世界,联想古今,再一次盛赞鼓是“能熔大雅与大俗于一炉,最富有人民性、世界性的乐器”。接着,作者深入历史,聚焦战场,透过硝烟,让我们瞻仰古今中外“鼓与鼓手们壮怀激烈、英勇无畏”“ 金戈铁马,取义成仁”“惊天地,慑鬼神”的身影,缅怀鼓与鼓手们“精忠报国、血染沙场的丰功伟绩”。然后,作者又将思绪拉回现实,让我们在一代代英雄的壮歌中去领略鼓的风采,体味鼓之神韵。你看,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涌现了无数‘王芳’式的英雄儿女,他们手拿竹板,腰挎小鼓,活跃在烽火连天的战场”。“小小的战鼓给战友送去慰藉和力量,使敌人闻风丧胆。小小的战鼓连同我军几代文艺战士的功绩,一起书写在共和国高高飘扬的旗帜上……”。鼓啊,你功勋卓著,你声名显赫!行文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将镜头再次摇向旷远的年代,谈及鼓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沿革中的特殊作用,表现我国人民对鼓的情有独钟,展示鼓深厚的底蕴。原来,“鼓是法律、公平、公正的化身”,它“上合‘天心’”,“下顺民意”。
结尾画龙点睛,有力收束。
综观全文,作者不但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文采,而且还在多处巧妙地运用了省略号,使文章意蕴悠长,引人遐想,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