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企业必需的,企业对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学生在学校不仅需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只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从业中符合企业的需要,为成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质;树立;培养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其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而如果一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因此,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职业素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包含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多个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质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不论在什么岗位,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实力,尽心尽力做到最好。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企业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奉献的、乐于助人的等等,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人事制度一方面为求职者提供了许多择业机会,另一方面职业的双向选择也加剧了择业者的竞争。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企业必需的,企业对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学生在学校不仅需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只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从业中符合企业的需要,为成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生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学生对职业意识的淡薄和职业素质培养难这一问题十分普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中大多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操作学习任务。少部分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更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来学校“被学习”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课堂纪律差,不服从管理,抽烟喝酒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知道自己来到学校该做什么,对学习的目的、将来人生道路如何走,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些问题造成了中职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的状况,不仅使学校教学及日常管理面临着许多难题,也影响到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
三、职业素质的培养措施
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起点。
(一)从行为规范入手,加强德育教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我校的做法是:
1.首先对每届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学习校规校纪、到部队参加军训以加强学生纪律观念;近两年学校还实行了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借鉴军队的优良的传统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管理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些做法,增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促进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
2.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制知识讲座、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了法制观念。
3.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改革旧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理论知识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好于动脑能力,理论学习与表达、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不喜欢也不善于那种“黑板上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这些差异决定了职校要培养出企业生产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适合学生,适应社会要求。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把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按企业要求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专业课程教学应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坚持按“简洁实用、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原教学内容中难、繁、深、旧的部分少讲和不讲,增加一些新的知识、现实中正在使用的技术等内容, 2.坚持“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的教学要做到“宽基础、活知识、强实践、高素质”的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上课“一言堂”和“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动手操作。少讲多练,边讲边练。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与技能该学,该怎么学,切实达到“能做”、“会做”的能力要求。通过“做中学”来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做中学”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来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进行能力培养时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重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具备优秀职业素质的内在要素,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中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传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里的情况。学生一旦踏入职场,显然会有许多的不适应:难以适应企业的文化,难以适应具体的岗位,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企业刚性的规章制度,加上工作艰苦、工作受挫折、工作单调等原因,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这样给他们从学生到职业人这一角色的转型带来严重障碍。职业学校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习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在校时期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在实习实训中渗透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进取心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又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指导学生构思自己在毕业后的成长设想。学生就业观点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后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学校的发展。从社会调研来看,职校生到企业后存在好高骛远、期望值高、频繁跳槽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通过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1.开设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初步制订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班会开展讨论、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其他同学也参与评价,不断修正职业的方向,从宏观上制定今后各自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
2.分析各类企业的就业特点,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引导学生树立“学技能,谋生路,求发展”的企业实习宗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4.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多层面了解各行业、了解社会,向企业学习,向社会学习,让学生对学校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学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
5.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使他们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来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祖国建设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兵,朱红枫.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当代职业教育.[J].2010,2
[2]杨楠红.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职业.[J].2010,14
[3]闽清,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职教论坛.[J].2011,6
[4]黄正轴.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机械职业教育.[J].2011,8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质;树立;培养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其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而如果一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因此,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职业素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包含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多个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质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不论在什么岗位,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实力,尽心尽力做到最好。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企业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奉献的、乐于助人的等等,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人事制度一方面为求职者提供了许多择业机会,另一方面职业的双向选择也加剧了择业者的竞争。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企业必需的,企业对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学生在学校不仅需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只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从业中符合企业的需要,为成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生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学生对职业意识的淡薄和职业素质培养难这一问题十分普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中大多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操作学习任务。少部分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更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来学校“被学习”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课堂纪律差,不服从管理,抽烟喝酒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知道自己来到学校该做什么,对学习的目的、将来人生道路如何走,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些问题造成了中职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的状况,不仅使学校教学及日常管理面临着许多难题,也影响到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
三、职业素质的培养措施
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起点。
(一)从行为规范入手,加强德育教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我校的做法是:
1.首先对每届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学习校规校纪、到部队参加军训以加强学生纪律观念;近两年学校还实行了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借鉴军队的优良的传统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管理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些做法,增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促进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
2.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制知识讲座、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了法制观念。
3.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改革旧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理论知识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好于动脑能力,理论学习与表达、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不喜欢也不善于那种“黑板上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这些差异决定了职校要培养出企业生产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适合学生,适应社会要求。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把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按企业要求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专业课程教学应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坚持按“简洁实用、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原教学内容中难、繁、深、旧的部分少讲和不讲,增加一些新的知识、现实中正在使用的技术等内容, 2.坚持“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的教学要做到“宽基础、活知识、强实践、高素质”的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上课“一言堂”和“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动手操作。少讲多练,边讲边练。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与技能该学,该怎么学,切实达到“能做”、“会做”的能力要求。通过“做中学”来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做中学”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来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进行能力培养时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重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具备优秀职业素质的内在要素,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中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传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里的情况。学生一旦踏入职场,显然会有许多的不适应:难以适应企业的文化,难以适应具体的岗位,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企业刚性的规章制度,加上工作艰苦、工作受挫折、工作单调等原因,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这样给他们从学生到职业人这一角色的转型带来严重障碍。职业学校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习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在校时期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在实习实训中渗透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进取心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又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指导学生构思自己在毕业后的成长设想。学生就业观点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后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学校的发展。从社会调研来看,职校生到企业后存在好高骛远、期望值高、频繁跳槽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通过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1.开设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初步制订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班会开展讨论、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其他同学也参与评价,不断修正职业的方向,从宏观上制定今后各自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
2.分析各类企业的就业特点,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引导学生树立“学技能,谋生路,求发展”的企业实习宗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4.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多层面了解各行业、了解社会,向企业学习,向社会学习,让学生对学校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学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
5.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使他们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来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祖国建设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兵,朱红枫.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当代职业教育.[J].2010,2
[2]杨楠红.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职业.[J].2010,14
[3]闽清,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职教论坛.[J].2011,6
[4]黄正轴.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机械职业教育.[J].2011,8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