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提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科学课 引导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2-01
“学贵有疑”,疑问的产生是大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科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对物体、生物体和科学现象进行参与性的研究,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建构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科学探究实践的有效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精心设计,每个问题都预设好,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沿着老师设计的路线走,课堂缺乏真实性和激情,而且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笔者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眼见为实,观察到的事物以及亲身经历的感受是儿童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而他们永远也问不完的问题就是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的。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中去,问题自然而生。例如在讲《草丛里有什么》一课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尝试:一个班的学生在教室,通过观看事先拍摄好的视频,再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小组交流草丛里住着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怎样生活?另一个班的学生讲好观察要求,带好记录本后,到操场边的草丛中进行实地观察。结果显而易见,在教室的学生多数是在说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播放视频对教学辅助作用很小,几乎没有人提问题,学习热情不高;而实地观察的班级,学生兴趣盎然,一边兴奋于自己的发现,一边认真地记录,有的同学还尝试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小动物的样子,讨论交流在这种环境里变得迫切与自然,问题层出不穷。不难看出,快乐的观察,自由的观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的源泉。《卡尔维特的教育》中,老卡尔维特不就是这样,带领小卡尔维特在大自然中一边观察一边提问来进行学习的吗?大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课堂,作为科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花鸟虫鱼,留心大自然的季节交替、黑夜白昼……,观察的多了,自然就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在实践操作中提出问题
科学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做中学”应是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就是有价值的问题生成点。例如在讲三年级《有趣的磁铁》时,老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学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作,很快就又同学举起小手,“老师,为什么有的磁铁能吸在一起,有的放在一起又分开?”、“小铁钉从磁铁上拿下来,为什么就能吸住其它的小铁针?”、“小铁钉一个连一个的被吸起来,磁力会传递?”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带着疑问,带着思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这些问题不仅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方向和动力。
三、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只依靠教材和学校有限的几节科学课是远远不够的。而弥补这一不足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一闪而过,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忘记,所以在课外阅读时应指导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能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问,我每个月月初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兴趣划分阅读范围、推荐阅读书目,内容选取贴近儿童生活,每个月末利用1-2课时,让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类整理,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是请教他人,把阅读与自主研究结合起来,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知识面变宽了,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四、在交流中提出问题
同伴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老师都感觉不好讲的内容,如果让理解的孩子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其他学生反而更容易明白,所以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合作交流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思维碰撞的火花往往是精彩问题的展现,不同的看法,对别人观点的质疑,使学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讲《电灯亮了》一课时,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如何连接小灯泡能够亮起来?有的同学认为必须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而其他意见不一致的同学就会反问,“为什么这样做?”你来我往,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思考回答,不仅理越辩越明,提问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科学永远是探寻真相,在学生的观察、操作、阅读、交流中很多有趣的问题等待他们去发现。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需要老师细心引导,需要创设良好的情境,需要长期坚持,而教育中的“速成”心态,毁掉了提问的快乐,忽略了提问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能自己去思考,去提问,去找寻答案,而不是老师布置好一切等学生来参与,这样的探究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看起来学得热热闹闹,结果却收获很少。有价值的问题是思考的结果,是思维方法和深度的展示,作为科学教师只有多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科学的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科学课 引导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2-01
“学贵有疑”,疑问的产生是大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科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对物体、生物体和科学现象进行参与性的研究,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建构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科学探究实践的有效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精心设计,每个问题都预设好,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沿着老师设计的路线走,课堂缺乏真实性和激情,而且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笔者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眼见为实,观察到的事物以及亲身经历的感受是儿童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而他们永远也问不完的问题就是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的。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中去,问题自然而生。例如在讲《草丛里有什么》一课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尝试:一个班的学生在教室,通过观看事先拍摄好的视频,再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小组交流草丛里住着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怎样生活?另一个班的学生讲好观察要求,带好记录本后,到操场边的草丛中进行实地观察。结果显而易见,在教室的学生多数是在说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播放视频对教学辅助作用很小,几乎没有人提问题,学习热情不高;而实地观察的班级,学生兴趣盎然,一边兴奋于自己的发现,一边认真地记录,有的同学还尝试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小动物的样子,讨论交流在这种环境里变得迫切与自然,问题层出不穷。不难看出,快乐的观察,自由的观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的源泉。《卡尔维特的教育》中,老卡尔维特不就是这样,带领小卡尔维特在大自然中一边观察一边提问来进行学习的吗?大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课堂,作为科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花鸟虫鱼,留心大自然的季节交替、黑夜白昼……,观察的多了,自然就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在实践操作中提出问题
科学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做中学”应是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就是有价值的问题生成点。例如在讲三年级《有趣的磁铁》时,老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学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作,很快就又同学举起小手,“老师,为什么有的磁铁能吸在一起,有的放在一起又分开?”、“小铁钉从磁铁上拿下来,为什么就能吸住其它的小铁针?”、“小铁钉一个连一个的被吸起来,磁力会传递?”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带着疑问,带着思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这些问题不仅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方向和动力。
三、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只依靠教材和学校有限的几节科学课是远远不够的。而弥补这一不足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一闪而过,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忘记,所以在课外阅读时应指导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能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问,我每个月月初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兴趣划分阅读范围、推荐阅读书目,内容选取贴近儿童生活,每个月末利用1-2课时,让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类整理,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是请教他人,把阅读与自主研究结合起来,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知识面变宽了,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四、在交流中提出问题
同伴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老师都感觉不好讲的内容,如果让理解的孩子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其他学生反而更容易明白,所以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合作交流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思维碰撞的火花往往是精彩问题的展现,不同的看法,对别人观点的质疑,使学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讲《电灯亮了》一课时,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如何连接小灯泡能够亮起来?有的同学认为必须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而其他意见不一致的同学就会反问,“为什么这样做?”你来我往,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思考回答,不仅理越辩越明,提问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科学永远是探寻真相,在学生的观察、操作、阅读、交流中很多有趣的问题等待他们去发现。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需要老师细心引导,需要创设良好的情境,需要长期坚持,而教育中的“速成”心态,毁掉了提问的快乐,忽略了提问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能自己去思考,去提问,去找寻答案,而不是老师布置好一切等学生来参与,这样的探究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看起来学得热热闹闹,结果却收获很少。有价值的问题是思考的结果,是思维方法和深度的展示,作为科学教师只有多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科学的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