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的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在各个领域都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但是,由于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各方面还不健全,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本文归纳并总结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方向。
一、前言
志愿服务是指行为者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技能、财物或者其他任何可以自主支配的资源,在不图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以增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状况、促进社会财富更公正地分配所开展的社会活动。对大学生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活动作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既是助人,亦是助己,既是乐人,亦是乐己,在传播爱心和人类文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能够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广阔舞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此外,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积极性。但是,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何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研究的课题,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法律保障。志愿者服务在很多情况下是存在风险的。最大的风险是志愿者的伤亡事件,从高校的情况看,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管理者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管理、培训和项目评估不足,缺乏预防处理风险和事故的能力,学校很少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医疗保险。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缺乏法律保护,一旦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出现意外伤亡,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以提供有效保护,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双方都无法可依一是因为志愿者参加行动是自愿的,二是法律没有要求进行赔偿。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首先,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社会的充分认可。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活动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很高的社会评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都热心志愿服务。而在我国,由于志愿者行动开展较晚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全民性活动的不理解,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行动难以深入人心,难以激发起全民的互助意识。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社会资金支持。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资金短缺。只有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形成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才能真正的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志愿者组织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完善的活动机制。在各项志愿者活动中,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常被忽视,不少志愿活动都是由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安排落实,多为院系或班级活动,其中缺少协调与沟通,缺乏宣传与动员,这种近似摊派任务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志愿服务“自愿”的基本原则,难以满足大学生需要,易引发大学生叛逆和抵触的情绪,使得志愿服务自身的吸引力和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目前一些高校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仅仅将高校志愿者工作视作共青团组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忽视了它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健全的组织。我国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逐层领导。高校的志愿者活动由上级团组织领导,校园内的志愿者组织通常由三级构成校级志愿者活动指导中心,各院系的志愿者组织以及基层志愿者小组。这种组织体系可以克服由于人员的流动、成员与组织间的松散性带来的不便,更加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不少志愿者活动为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落实,缺少相互协调与沟通的环节,这种类似于硬性摊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了志愿者活动“自愿”的基本理念,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失去活动的吸引力,对活动效果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问题
(一)缺乏对志愿者活动内涵的正确理解。有一项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志愿活动内涵的认知存有一定的偏差,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走在志愿者队伍的前头,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而“对志愿活动不了解”则是被调查对象没有参见志愿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另外,部分同学将志愿活动等同于“学雷锋”,还有极少部分同学认为这是一项形式主义的活动,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志愿者活动本身的宣传,活动组织者往往把活动内容、如何开展等问题视为工作重点,而忽视了对志愿活动本身所倡导的“人类高尚的志愿精神”、“志愿活动的意义”等一些理念的宣传,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理解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庸俗化的倾向,在参加志愿服务时往往只考虑个人的需要,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这种误解会削弱人们对志愿者活动积极、准确的评价。
(二)在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性。目前,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的认知和实际行为之间存在许多矛盾之处。在思想观念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愿意尽其所能,为社会有所奉献。有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只是一两次的临时性活动,不具有长期性,同学们对于学校活动的安排、活动的数量、活动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满意。而在高校开展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学校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无特殊情况,志愿者活动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对学生的学业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这说明参加志愿活动和学习之间并非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缺乏热情,才是其不参加的真正原因。
五、小结
我国的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还面临很多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走出困境,我们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发展环境,社会应给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力关注及帮助,高校应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机制,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应重视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努力把青年志愿者事业做大做好,中国青年报2002
[2]志愿者问题初显,中国报道6,2007.4
[3]北京志愿者协会主编5走进志愿服务6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阳,女,1978年生,江苏高邮人,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残疾人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一、前言
志愿服务是指行为者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技能、财物或者其他任何可以自主支配的资源,在不图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以增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状况、促进社会财富更公正地分配所开展的社会活动。对大学生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活动作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既是助人,亦是助己,既是乐人,亦是乐己,在传播爱心和人类文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能够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广阔舞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此外,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积极性。但是,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何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研究的课题,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法律保障。志愿者服务在很多情况下是存在风险的。最大的风险是志愿者的伤亡事件,从高校的情况看,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管理者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管理、培训和项目评估不足,缺乏预防处理风险和事故的能力,学校很少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医疗保险。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缺乏法律保护,一旦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出现意外伤亡,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以提供有效保护,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双方都无法可依一是因为志愿者参加行动是自愿的,二是法律没有要求进行赔偿。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首先,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社会的充分认可。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活动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很高的社会评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都热心志愿服务。而在我国,由于志愿者行动开展较晚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全民性活动的不理解,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行动难以深入人心,难以激发起全民的互助意识。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社会资金支持。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资金短缺。只有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形成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才能真正的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志愿者组织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完善的活动机制。在各项志愿者活动中,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常被忽视,不少志愿活动都是由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安排落实,多为院系或班级活动,其中缺少协调与沟通,缺乏宣传与动员,这种近似摊派任务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志愿服务“自愿”的基本原则,难以满足大学生需要,易引发大学生叛逆和抵触的情绪,使得志愿服务自身的吸引力和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目前一些高校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仅仅将高校志愿者工作视作共青团组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忽视了它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健全的组织。我国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逐层领导。高校的志愿者活动由上级团组织领导,校园内的志愿者组织通常由三级构成校级志愿者活动指导中心,各院系的志愿者组织以及基层志愿者小组。这种组织体系可以克服由于人员的流动、成员与组织间的松散性带来的不便,更加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不少志愿者活动为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落实,缺少相互协调与沟通的环节,这种类似于硬性摊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了志愿者活动“自愿”的基本理念,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失去活动的吸引力,对活动效果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问题
(一)缺乏对志愿者活动内涵的正确理解。有一项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志愿活动内涵的认知存有一定的偏差,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走在志愿者队伍的前头,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而“对志愿活动不了解”则是被调查对象没有参见志愿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另外,部分同学将志愿活动等同于“学雷锋”,还有极少部分同学认为这是一项形式主义的活动,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志愿者活动本身的宣传,活动组织者往往把活动内容、如何开展等问题视为工作重点,而忽视了对志愿活动本身所倡导的“人类高尚的志愿精神”、“志愿活动的意义”等一些理念的宣传,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理解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庸俗化的倾向,在参加志愿服务时往往只考虑个人的需要,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这种误解会削弱人们对志愿者活动积极、准确的评价。
(二)在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性。目前,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的认知和实际行为之间存在许多矛盾之处。在思想观念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愿意尽其所能,为社会有所奉献。有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只是一两次的临时性活动,不具有长期性,同学们对于学校活动的安排、活动的数量、活动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满意。而在高校开展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学校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无特殊情况,志愿者活动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对学生的学业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这说明参加志愿活动和学习之间并非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缺乏热情,才是其不参加的真正原因。
五、小结
我国的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还面临很多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走出困境,我们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发展环境,社会应给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力关注及帮助,高校应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机制,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应重视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努力把青年志愿者事业做大做好,中国青年报2002
[2]志愿者问题初显,中国报道6,2007.4
[3]北京志愿者协会主编5走进志愿服务6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阳,女,1978年生,江苏高邮人,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残疾人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