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沙拣金 细心比对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gom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下面通过归纳一下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陷阱,归结应对策略,来帮助考生从容应对这一题型。
  一、时间错误。
  1.(2007·江苏)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第10题选项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时间错误。高进之之父为救友妻杀人,亡命江湖是在高进之十三岁前。
  二、无中生有。
  2.(2011·广东)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第8题选项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没有依据。
  三、细节错误。
  3.(2011·四川)(吕徽之)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第10题选项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关键细节表述失实。原文中“辄侮之”中的“侮”并非“嘲笑侮辱”的意思,而是“轻视、小看”的意思。
  四、强加因果。
  4.(2010·湖北)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第12题选项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选项对应的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由于老兵已亡,新兵生长于太平年代,养成了骄傲和懒惰的习性,连背粮食都雇别人而不愿亲自劳作。选项中的“因此”表明的因果关系不当。
  5.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故高安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家本代州,名吉。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第7题选项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因果关系不当。赵生被毒伤了眼睛是因蒋君恶之,并非选项所述。该题的命题陷阱是强加因果。考生应注意选项中表因果的词语,如“因此”、“以致”等,看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五、张冠李戴。
  6.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王存,传主)曰:“此吾职也。”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
  第7题选项C: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址,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王存,而是“中人”(朝中之人),原文是王存为民请命,解除了百姓的差役。
  考生只要把握命题规律,掌握应对命题陷阱的办法,结合文意进行比对,相信面对此种题目,一定能从容应对。
其他文献
设计《猫》的教学之初,我就为导入犯难。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简介作者,能不能打破常规,在一上课时就打破平时作者简介时的老面孔,从更人性的角度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即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呢?  我设计了自己的第一稿:  一、导入:  作者简介:  1.郑振铎,铎(duó):大铃。论语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著名现代作家
期刊
语文教学怎样去启悟呢?  1.领悟。这是学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通常的“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听讲、观察、赏析语言等学习活动中,领受到某种启发进而领会出其中的含义、意蕴和旨趣。  2.感悟。这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生命、感悟社会,即在深刻的感受理解和感动慨叹中,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和道理。感悟人生的最高旨趣在于获得人生的智慧。语文教学要从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
期刊
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很多学生举了事例之后,忘了分析,或者根本就不会分析,造成事例和论点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桥梁。如果说写一篇议论文就像盖一座大楼的话,那么,事例和论点就像盖楼时必需的基本原料——钢筋和砖头。要想把一座大楼盖好,光有钢筋和砖头是不行的,我们知道还需要混凝土。混凝土能使钢筋和砖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使大楼更结实、牢固。同样的道理,写议论文时,光有论点和事例也是不行的,二者中间必须要有分析,
期刊
一、如何准确理解文言实词。  1.教材探源法。  试卷上有些文言实词,我们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2012新课标卷)4.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
期刊
供材料议论文是常见但又并非容易掌握的一种文体。故平时的习作训练及高考中,这种文体屡见不鲜。它不同于一般的命题作文,很多同学有时感到无所适从。这除了近几年来这种文体对写作者的阅历、知识提高了要求外,归根究底就是没有掌握写好此文体的要领。假如我们拥有了金钥匙,就能顺利开启供材料议论文文库的大门。这里我主要根据平时的操作实践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目中有材料,准确把握要旨,始终围绕这个基本点进行思索。
期刊
“合叙”,也叫“并提”,即合起来叙,并起来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述。这是一个“古即有之”、“古即盛之”的语言现象,根据前后词语的承接关系,可分为“对应合叙”和“错位合叙”。  “对应合叙”指第一个词语与第三个词语相承,第二个词语与第四个词语相承。如:  ①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五蠹》)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期刊
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统一,人格的稳定和心理环境的协调。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秉着这个新课标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抓住教学契机,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  一、在语文
期刊
《包身工》中对“包身工”的不同称呼近30个,在这么短的篇幅里竟有这么多称呼,罕有其匹。这也是作者的匠心之所在。  对包身工不同称呼的解读,几乎完成了对《包身工》内容的解读。  1.包身工原本是什么人。  包身工原本是“小姑娘”,是“乡下小姑娘”,是那些“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赤脚的乡下姑娘”。  2.这些“乡下小姑娘”为什么成了包身工。  第一,这些“乡下小姑娘”,是“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
期刊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多媒体课件多了,老师讲的多了,学生听的多了,读书声越来越少了。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可以看出古人对朗读的重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对学习语文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朗读可以培养语感。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
期刊
我作为一名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告诉自己,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爱的倾注,一种青春和热血的奉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里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感受最深的两点:“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沟通,还有“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让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