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易学中的“情志”论

来源 :平顶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汉易重视“天道”“天象”不同,王弼易学的重点在于“人事”.王弼之所以能够对《周易》卦爻辞的“人事”做出新的诠释,得力于其对“情志”概念的灵活运用.根据其“情志”论,卦爻辞中关于人之行为活动的诸项内容被还原到主体情志的层面,获得了内在性的理解.尤其是卦爻辞中所包含的告诫之辞被转化为关于主体如何根据义理来改变自身情志或顺应他者情志的引导,从而具有工夫论意义.在王弼易学中,“情志”论是贯通卦爻系统与卦爻辞的关键环节,为卦爻辞中的“人事”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理论纵深,具有极高的易学史价值.
其他文献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走法治化道路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之需、改革之需和发展之需.目前,高校治理在法治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治理规则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权责界定不清晰、高校独立法人地位未彰显以及治理法治氛围有待形成等问题.高校治理法治化的建设路径主要在于,政府高校等要完善治理制度体系、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尊重治理主体独立法人资格、营造高校治理法治化文化氛围,协调发力、综合施策,共同推进高校治理法治化.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四川省南部县新见两方宋代买地券,与阆中陈安祖买地券行文格式基本一致;词语“了”常见于契约文书,表示完结意;“社稷十二神”指十二生肖;姓氏“毋丘”“母丘”为“毋丘”之讹.两方买地券丰富了四川东北地区出土文献材料,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资料,也佐证了已有的相关结论.
长期以来,理论界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整体理论视角开展对恩格斯幸福观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恩格斯幸福观的思想脉络和价值蕴涵.恩格斯在对国民经济学和宗教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其幸福观的理论铺垫,进而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分别对争取全社会幸福的阶级、实现普遍幸福的道路、现实幸福的本质进行阐发,这是恩格斯幸福观的思想脉络.在价值蕴涵上,恩格斯幸福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典范,也为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然性提供了论证.
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学校的描述.学校在其作品中不是作为一个场景存在,而是一个具体可感、富有表征意义的空间.此外,学校空间也是他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基石.狄更斯在小说中以学校为载体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思和批判.通过学校空间,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为维多利亚盛世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尚存在偏重教师主导、偏重知识灌输、偏重显性教育而忽视学生主体、忽视价值引领、忽视隐性教育等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革命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如革命英雄现场演讲、大学生实地调研、课堂情景剧表演、现代传媒活化革命文化等.
程钜夫是最早进入元朝中枢机构的馆阁文臣之一,然其诗歌研究至今寥寥,较有艺术特色的题画诗更长期为学人所忽略.程钜夫题画诗的情感内涵以钦慕归隐为主体,主要采用复原型、评议型两种创作模式,对画作进行再创造处理.受其品性、诗学及艺术观念影响,其题画诗形成“清俊和融”的风貌.其题画诗承续元初南北诗风融合的硕果,对元中期“雅正”“清和”诗风及后学名家的题画诗创作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陈丹晨的《巴金全传》充分展示了巴金孜孜不倦探求真理的过程,揭示了巴金纯真、执着、正直、善良的品格,是理解和认识一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重要传记著作.陈丹晨在对《巴金全传》的书写中无意识地显示了自己执着、耿直的个性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他走进了巴金的心灵深处,写出了真实的巴金.透过《巴金全传》,可以看到传记作者陈丹晨与传主巴金心灵上的共鸣,他们在精神气质上非常接近,都是执着寻找理想的追“梦”人.
除了《三辅黄图》等,古代关于长安史地的著作还有《汉宫殿疏》类文献,惜学者关注不多.其书名不一,主要称疏、名、簿、记.作为产生于汉魏六朝时期的地理类书籍,此类文献的编纂目的为“尊宸居”,对汉长安城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两《唐志》中始见著录,宋代以后散佚.此类文献为汉魏以后很多书籍所引用,并有部分辑佚,存在进一步辑佚、整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责任乃孙中山近代话语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词,几乎覆盖其活动的所有空间.其诠释责任的话语形式多样,所涉内涵包括责任概念释义、责任类型分类和责任精神分疏等方面.他认为责任乃国民内在道德素养,外现为投身于政治变革与维护共和,促进和平.价值取向、内在责任和外在责任是其责任观的具体构成,而由低而高的义务、责任与天职为三要义.孙中山以实现“三民主义”为核心责任并逐渐析出领域、群体、空域和时域等责任,责任精神则主要涵盖人本、历史、道德、职业与法律等方面.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自觉践行责任.孙中山责任观在形式、方法、内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