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根在人性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从何处来?教育之根在何处?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这是本源性的问题。
  对“教育”,《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教育的字源看,教育一是把人类已有的共同创造的文化、经验、智慧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智慧与能力,即“上所施下所效也”,这涉及教育维系社会延续发展和个体延续发展的工具性功能;二是通过上述这种转化激发出个体潜在的能力与创造力,彰显其自身价值,使其将来有可能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去,这也是“养子使作善”中蕴含的意义。
  正因为教育使人区别于动物,人才获得了源远流长的尊崇地位。帮助并促使人从兽性走向人性,就成为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也因此走上了人性修炼之路。教育之根在人性。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看法有四种:①性善论,以孟子为代表——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②性恶论,以荀子为代表——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③性无善恶论,以告子为代表——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④性善恶相混论,以扬雄为代表——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決定着教育的路向:认为性善,则教育发展人性,认为性恶,则教育改造人性;认为性无善恶,则教育塑造人性;认为性是善恶相混,则教育扬其性善去其性恶。
  教育就是这样深深植根于人性而又深刻影响着人性。
  认识并把握教育之根在人性,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这不但解决了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问题,而且明确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把培养人放在教育的首要的、核心的位置,教育就不会仅仅盯着诸如学生的考试分数之类(尽管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不是人的全部、人性的全部。既然教育是修炼人性,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修炼的问题。教育者只有从自身之人性出发,才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教育扎根在人性的土壤上,是教育本源的要求、内在的规定,我们应为此努力。
  (选自《做温暖的教育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改动)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有助于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性格和心理。而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握住教材内容的重点,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道德教育渗透学生的生活,并被应用于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学会尊重 为人处世  DOI:10.12241/j.iss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当下,亟需教师的专业发展,2011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应“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
摘 要:高中语文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极大地影响着教育工作整体的发展,同时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需要顺应新课程改革及时代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针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思维 培养策略  一、语文思维的概念  语文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由
笔者从教近30年,《核舟记》教了6遍,不敢说烂熟于心,自觉在字、词、篇章、内容、结构等方面心中有数,指导学生绰绰有余,但前不久在教学《核舟记》时,没有深究学生提出的问题,错失利用课堂教育学生的良机,倍感遗憾。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核舟记》文意时,读到文末“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一句,有同学说:“‘简’,书中注释为‘挑选’,是不是就相当于‘捡’?”我并未细想,便当堂表扬了那位同学,说他肯动脑筋。 
摘 要:学生的习作写成后,合格不合格,是优是劣,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新《课标》指出:“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查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虽然新《课标》已经对写作的评价有了大方向的指引,但当下许多教师对此依然十分困惑,表现就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初中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运用情景创设、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表达自己。新《课标》已经明确将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并且提出了口语教学的目标。因此,提高语文口语教学水平不仅是新课改理念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十分符合语文课程的特征。  一、当前语文课堂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伴随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46  2020年的春节,一场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极大挑战,从线下转为线上,课堂也“搬”到了网络上。网络课堂在多媒体课堂的基础上,融入了线上播放的特点,让学生既能够在家里跟随老师学习,又能方便通过回放来查缺补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那么,是否仅仅通过网络教学就能在疫情期间达到语文教学所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写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拥有了更加自由的成长环境。本文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分析以往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问题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基础教育改革至今已实施好几年了,其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我认为,培养这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参与语文探究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素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呢?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简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可以为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工作提供助力与思路。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下 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培养 有效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53  在我国新课改政策全面贯彻的现状下,相关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一直以来,历史作为我国综合性教育科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