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与空间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对地铁站点空间设计的塑造及人文内涵的影响。首先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地铁建设与地域文化结合的优秀案例;其次针对上海地铁15号线进行实地调研,选择特色站点深入研究分析。地域文化在上地铁15号线站点空间中应用中展现了“一线一色”的设计理念和“一站一景”的特征: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中有诸多创新之处。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点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展现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增加地铁空间活力,促进文化认同。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铁站点上海地铁15号线空间设计主题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7-009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spatial design, this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on the design of subwaystation space and its humanistic connotation.Firstly,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lSused to analyze the excellent cas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subway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culture. Secondly, Shanghai Metro Line 15 was nvestigated on the spot, and special stations were selected for in-depth study andanalysis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station space Of Shanghai MetroLine 15 shows the design concept of one line with one col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of one station with one scene. There are many innovations in the specific designmethods.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subway stationspace can show the diversity of urban culture. increase the vitality of subway spaceand promote cultural identity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Subway station Shanghai Metro Line 15 Space designThematic feature
引言
地铁是一个反映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窗口。在地铁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可以提高城市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对城市多样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尝试“站景结合”的方式来体现地域文化,但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1]。上海地铁15号线在设计时充分结合了所沿线路的地域文化,做到了“一站一景、首尾呼应”。每一处地铁站点都体现了所在地域之文化,同时地铁站点的设计并非割裂,而是由一条叙事线串联,做到了彼此呼应。本文希望结合此案例进行分析,给如火如荼的地铁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一、地域文化与地铁站点空间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之灵魂。从人类学角度来看,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2]。可见不同地域之间的地域文化是有差异的。而地铁空间中的城市地域文化源自整个城市文化系统,是城市地域文化在这个综合体中的再现与演进[3]。
一个城市不同区域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烙印。整体来看,上海的地域文化可以通称为“海派文化”;局部来看,上海各个区划之间也有自己的文化: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文化、黄浦区的石库门文化、徐汇区的老洋房文化等。同时,地域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的更替增加更多的内容。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所展现出的地域文化也是大相径庭的。比如:改革开放前的浦东和改革开放后的浦东的地域文化一定是有差异的。可以说,地域文化是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及景观、生产方式、人文风貌、历史遗迹、建筑风格等多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互相交织、长期积累、发展和升华所形成的反映地域物質与精神的成果[4]。
(二)地铁站点空间
地铁站点包括地下乘车空间、地上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等构筑物;地下乘车空间包括:站台区、等候区、检票区等公共空间区域。这里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折射出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主要对15号线站点内部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上海是一个轨道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地下四通八达。2020年上海地铁每日平均客运量达774.51万人次,总客运量达到28.34亿人次;截止2021年1月,地铁车站多达459个。在站点空间内融入城市地域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有重要作用。
二、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点空间设计中的现状与案例
(一)现状分析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地铁站点设计较为完善,像巴黎、莫斯科等城市是公认融入地域文化较好的城市。而我国的虽然地铁建设水平位于世界先列,但地域文化在地铁空间建设中普遍缺位,仅有少数站点有意识地进行了设计,较好的有西安地铁。同时设计者在地铁空间内融入地域文化时,把握不到城市地域文化之内核;也缺少社会参与,难以产生大众认同感[5]。 (二)莫斯科地铁站点空间设计案例简析
国外地铁建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进入高峰期,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案例。以莫斯科地铁为例,其号称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每个站点空间都有着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20世纪30-50年代建成的站点空间设计风格有浓郁的斯大林时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每个站点空间的大厅由来自全国不同产区的石材铺就而成,各种精美的公共艺术装置:惟妙惟肖的大理石雕塑,造型华丽而又不失典雅的吊灯,各色玻璃拼花点缀其中。再加上完整的照明、通风系统,使原本阴暗闭塞的地下空间变成了一座座艺术的宫殿,时间的流动在这片空间似乎是静止的。而那些原本用来承重的结构和构件也在精心的营造下变成了装饰站点空间内的元素。莫斯科地铁站点空间除了根据本民族特点建造外,还根据历史、名人事迹、重大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对于地铁站点这种开放空间而言,全面进行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探索,无疑是一种阐释其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法‘”。
莫斯科地铁很好地融入了俄罗斯的地域文化,不仅增强了市民的认同感,也可以让外来游客很直观地感受到俄国浓郁深厚的文化气息。同时提高了其城市竞争力,促进了城市形象宣传。当然这样极具特色的莫斯科地铁耗资也是巨大的,现代地铁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制订合适的计划。
(三)西安地铁2号线站点空间设计案例简析
西安的地铁2号线连接西安南北两端,重合于城市南北中轴线,堪称西安城市布局中的龙脉。站点空间的设计中可以看出:西安地铁2号线不仅承载了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西安如今作为国际性都市的现代感与大气包容[7]。
西安地铁2号线的站点空间色调整体明快。这对于地铁空间设计来说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因为地下空间通常采光不足,透气性也不能如室外一样,运用明快的色调,可以减轻乘客的不适心理。同时,站点空间内的支撑立柱全部采用自然材料一花岗岩,柱身均有不同的装饰纹样。北大街站的天花采用古代传统的九宫格宫灯格局,辅以各式花纹装饰,满足通风、照明等基本需求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到西安璀璨的汉唐文化。同时站点空间还根据车站所处区域特点及站名,设置了不同的主题景观:2号线共计21个站点均设有1-2面与车站所处地区的地域文化相关的文化墙。这些文化墙均由西安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创作。
在地铁视觉导视系统上也结合了西安悠久文化以及每个车站所在区域特点。如:2号线每座车站的标识都是独立的,其中有古代元素,有现代元素。标识的字体样式统一采用颜体为原型进行简化设计,加深了地铁视觉导向系统的内涵,有力地强化了西安这座古城独特地域文化特色。
三、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点空间设计中的价值探寻
(一)演绎独特的地域文化
上海地处中国的华东地区,是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这里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与雅致,又有国际性大都市的潮流与时尚,二者相会交织,形成了上海独有的地域文化一海派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国际化的感觉愈发明显,到处是大型商圈、宽阔马路、耸立高架,而自身的地域文化特性却逐渐消退。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城市规划要趁这股东风,努力实现“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美好蓝图。在发扬“海派文化”宏观基调下,深挖上海不同区域之间的地域文化,并将其元素融入到城市地铁站点空间的设计中,使有形的物质表现形式与无形的文化内涵相结合,让现代都市也看得见“乡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演绎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增加地铁空间活力
地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空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周边环境的构成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是“点、线、面”所形成的网络综合体系。从整个城市地铁架构来说:这些地铁线路组成了一张网,而每条地铁线路是组成网的线,每个地铁站是线上的那颗珍珠。同时这颗珍珠也有着自己显著的空间属性,人们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次的互动。地铁的功能是运输,一般是不希望人们驻足的,但随着地铁线路的增多、地铁空间的增大,许多城市也开始考虑在一些不影响交通的站点设置一些临时的公共艺术装置或者展开一些公益表演让人们稍作停留,或是给黑暗、封闭的地铁空间进行装饰点缀,使其更具生活气息,给匆忙的市民生活中增添一抹亮色。因此在这些公共装置、公益表演、空间装饰中可以结合地域文化来构建更宜人的空间氛围,增强人文气息,这对于增加地铁空间活力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城市的综合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其文化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具有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是一座城市对外进行传播的一张无形的名片[8]。上海要树立自身城市形象,地铁是一个有效宣传途径。其设计应充分结合上海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兼顾所在具体位置的地域文化特征,做到“虽承一脉,各具特色”。向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阶层的人们传播上海地域文化、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综合形象。
四、地域文化在上海地铁15号线站点空间中的应用创新
(一)设计理念创新
1.线路把脉,一线一色:所谓“一线一色”即指线路设计的整体性。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颜色。色彩在设计中的第一层作用即识别符号一可以引导乘客在陌生环境中顺利通过。“一线一色”对于整条线路的连贯性有重要作用。上海每条地铁线路都有自己的标志色,想要做到以“色”区分,就要综合线路站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纳入系统化设计理念,以整个系统的利益为设计出发点,建立对应的色彩体系,做到规范清晰。导视系统、空间规划、公共设施和服务都要形成整体系统的思维[9]。
15号线的主题色是“香槟金”。为了使乘客空间体验与色彩体验对接,从车身配色、列车座椅配色,到站点空间的室内设计,视觉导视系统设計……凡是与传播与识别有关的载体设备都在“香槟金”这一主色调的脉络下。乘客根据地铁线路的色彩就能定位所处站线位置,同时可以感知所沿线路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 2.抽丝剥茧,一站一景:所谓“一站一景”即指站点设计的独特性。地域文化有其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所谓“显性”即外显的,一眼看得见的;所谓“隐性”则是藏于内部,需要设计者挖掘的。设计者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让市民和游客产生认同感。15号线顾村公园站点的设计提取了所在区位顾村公园中“显性”的地域文化元素一樱花。
顾村公园以樱花闻名,每年三月到四月都有樱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了表现其特点,设计者在站点空间植入主题墙景观一《绽放春天》:整个装置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春意盎然,使用当代漫画绘画风格,内容上有15号线的卡通形象,以及樱花、燕子、糜鹿、白鹭、红日、祥云等跟春天有关的元素。画面模拟珐琅金属勾线天色技术,运用彩色琉璃技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造型以工笔画和青绿山水画,呈现出景色叠加、多维透视的空间意境效果。如图l。同时利用现代灯光作为点缀,将点点樱花图案散布于空间中,营造出浪漫、精致的美感。如图2。空间许多承重柱涂成浅粉色,顶部有形似片片樱花的装置,不用出站游客就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樱花盛开的气息。
一站一景的前提是有章可循,15号线地铁站点空间设计又融入了“四季”理念。如表l。地铁每天来回运行,如同四季交替一般,周而复始,四季主题与地域文化的完美契合。设计只有整体性与独特性相结合,才能给乘客带来新鲜体验的同时,又不失去其功能作用。
(一)设计手法创新
1.界面设计:这里的界面是指站点空间内部的各个“面”,包括顶面、地面、立面以及承重柱。界面的分割和设计,是建筑装饰中设计的主体部分,其主要内容包含“面”的造型、材料以及色彩设计等,是体现空间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10]。15号线的长风公园站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界面设计中去,具体采用了两种设计手法。
一是具象造型设计:通过提取当地具有特色的历史文脉实体或自然物的外形轮廓,进行重组、简化,从而形成不同的造型,再应用于造型设计中,体现地域特征[11]。“长风”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公园以水景闻名,园内湖池相连,面积200余亩;又有人工喷泉、海洋世界等景观。根据这些特点,长风公园站的吊顶设计使用墨蓝色的粉刷,辅以白色呈波浪状的金属网柔性挂片排列组合,抬头望去似有蜿蜒曲折的河水在顶部流动,原本静止的空间—下变得活泼起来,同时更有乘风破浪,展现上海城市精神之意,如图3。
二是仿生形态设计:提取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结构、形状和功能等特征,模仿生物的形态和原理,再通过创新的手段进行设计的方法[1]。如:长风公园站四号出站口摆放了一个由多边形块面及双重质感拼接出的多维空间艺术装置一是滴哈猛。“是滴哈猛”是英语“steel arm”的幽默谐音,意为钢铁手臂。这是对长风公园内假山一铁臂山的呼应。为了模拟铁臂山,装置造型由四个造型各异的金属包柱组成,人可以从中穿过,显得极为震撼。为了模拟岩石的光洁和肌理效果,表面运用多层次的漆艺。装置内部内部有彩色灯光。不同视觉角度的欣赏,能让人产生不同的艺术想象,如图4。
2.公共艺术装置设计:地铁站点中的公共艺术装置可以很直观地给乘客传递出站点空间所表达主题信息。将地域特征、历史元素、民俗风俗等文化凝练后融入到公共艺术装置的细节设计,能够很好地与空间主题呼应,使文化渗透在空间的各个方面[13]。
如:桂林公园所在区位的桂林公园取江南园林营造手法,精巧别致具有江南韵味,因此该站点的公共艺术装置设计成了一扇中式屏风。主屏中的图案提取了桂花、旗袍人物、蝴蝶这些和桂林公園有关的文化符号。气韵浑然天成,妙趣匠心独具。如图5。题画书法为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咏桂诗:金谷园林知几家,竞载桃李作春华。“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金属镂雕屏汲取桂林公园小桥流水、叠山立峰、嶙峋怪石的景色,两者结合共营造出一幅生动的人文自然画面。屏风两侧的瓦片、窗格、太湖石都是提取桂林公园的元素,尽显江南园林意境之美,随影随势,不拘一格。如图6。站厅柱子横梁采用中式窗格元素,桂花、蝴蝶点缀其中。让空间摆脱了现代建筑的冰冷和机械。如图7。运用射灯在地面、墙壁、立柱投射朵朵桂花,让人瞬间穿越金桂飘香的秋季。
3.色彩设计:色彩的运用是空间设计表达的重要因素。颜色除了有导视功能外,也是展现和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每个城市拥有自己的“颜色”:比如人们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色彩感受一定是不同的,东南沿海城市和南部沿海城市的感觉又有不同。这就是地域文化中“隐性”部分。设计者需要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有所考察,才能提取出对应的色彩信息。
像15号线在设计时选择“香槟金”作为线路主体色彩。站点空间色彩选用岩石棕、滩涂橙、沙滩金、海水蓝四种颜色作为站点空间的主题色,如图8。这是为了对应与l5号线路走向重合的古海岸线一“冈身”线[14]。如图9。乘客只有仔细体会才能明白设计安排的巧妙之处。这种“隐性”元素的融入,加深了站点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此外,又针对特殊站点空间使用对应颜色处理。如:紫竹高新区站,该站主题为“寒冬常青”。其寓意来源于:紫竹高新园区是一座高新园区,这里有大量的科技人员。紫竹是一种耐寒植物,即使寒冷的冬季依旧可以常青。“寒冬常青”想要表达的高新工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美好寓意。同时这里也是历史上“冈身”沙堤的入海,又有“海纳百川”之意。为了体现“冈身”这一历史文化,在站内空间使用海沙作为墙面艺术装饰的主体,有贝壳、海星点缀,蓝色灯带镶嵌其中,好似优美的海浪波纹,同时也运用了现代灯光投射在墙面上,营造出波光粼粼的镜像。如图10。这一装置呈现的正是由海洋到陆地到城市的演变过程,运用点、线、面的构成,动静结合,抽象地解读了“冈身”。如图II。同时为了营造冬季的感觉,在顶面设计了起伏的白色装置,再用冷色的灯光,十分具有科技感,也让人有那么一丝错觉身处在冰天雪地中,如图12。 结语
地铁站点设计和地域文化结合既可以彰显城市文化脉络、体现文化独特性;也使得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获得了动态延续[15]。文章分析了当前地铁与地域文化结合的现状,并寻找国内外优秀地铁案例;梳理地域文化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价值;调研分析上海地铁15s线,总结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希望可以对我国目前如火如荼的地铁建设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袁丁融入城市色彩的地铁站内导视系统配色研究——以成都地铁站内导视为例[J].设计,2019,32 (09):32-34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 (04):63-66+50+127
[3]陆伟伟,周颖,杨艳红,李小娟,徐泰一城市地域文化在地铁站中的表达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17 (02):22-26+36
[4]李咛,张楚梵.地域文化在地铁视觉导向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 (02):281-286
[5]弓成地铁站域城市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
[6]张淼,谷岩论地铁车站装饰文化主题——以莫斯科地铁车站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 (05):33-35
[7]李路葵,汤雅莉试论两安地铁人文景观公共艺术的创作探索[J].美术观察,2015 (08):96-99
[8]方潔重提“海派文化”:上海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J].南方传媒研究,2020(05):105-111
[9]罗滔,张鹏基于广府文化传承的城市空间公共视觉调查与创新应用研究——以广州地铁为例[J]设计,2017(14):142-143
[10]、[ll]、[12]张盼盼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 (02):54-55
[13]陈玉昊,汪大伟地铁下站空间一体化设计整体感知[J].设计2021,34 (01):50-53
[14]高蒙河,潘碧华上海冈身以两史前遗址分布东缘线的东扩[J]历史地理研究,2 019,39 (02):6-14+159
[15]臧雪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研究路径[J]美术观察,2015 (11):102-103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铁站点上海地铁15号线空间设计主题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7-009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spatial design, this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on the design of subwaystation space and its humanistic connotation.Firstly,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lSused to analyze the excellent cas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subway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culture. Secondly, Shanghai Metro Line 15 was nvestigated on the spot, and special stations were selected for in-depth study andanalysis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station space Of Shanghai MetroLine 15 shows the design concept of one line with one col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of one station with one scene. There are many innovations in the specific designmethods.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subway stationspace can show the diversity of urban culture. increase the vitality of subway spaceand promote cultural identity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Subway station Shanghai Metro Line 15 Space designThematic feature
引言
地铁是一个反映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窗口。在地铁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可以提高城市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对城市多样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尝试“站景结合”的方式来体现地域文化,但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1]。上海地铁15号线在设计时充分结合了所沿线路的地域文化,做到了“一站一景、首尾呼应”。每一处地铁站点都体现了所在地域之文化,同时地铁站点的设计并非割裂,而是由一条叙事线串联,做到了彼此呼应。本文希望结合此案例进行分析,给如火如荼的地铁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一、地域文化与地铁站点空间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之灵魂。从人类学角度来看,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2]。可见不同地域之间的地域文化是有差异的。而地铁空间中的城市地域文化源自整个城市文化系统,是城市地域文化在这个综合体中的再现与演进[3]。
一个城市不同区域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烙印。整体来看,上海的地域文化可以通称为“海派文化”;局部来看,上海各个区划之间也有自己的文化: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文化、黄浦区的石库门文化、徐汇区的老洋房文化等。同时,地域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的更替增加更多的内容。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所展现出的地域文化也是大相径庭的。比如:改革开放前的浦东和改革开放后的浦东的地域文化一定是有差异的。可以说,地域文化是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及景观、生产方式、人文风貌、历史遗迹、建筑风格等多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互相交织、长期积累、发展和升华所形成的反映地域物質与精神的成果[4]。
(二)地铁站点空间
地铁站点包括地下乘车空间、地上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等构筑物;地下乘车空间包括:站台区、等候区、检票区等公共空间区域。这里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折射出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主要对15号线站点内部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上海是一个轨道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地下四通八达。2020年上海地铁每日平均客运量达774.51万人次,总客运量达到28.34亿人次;截止2021年1月,地铁车站多达459个。在站点空间内融入城市地域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有重要作用。
二、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点空间设计中的现状与案例
(一)现状分析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地铁站点设计较为完善,像巴黎、莫斯科等城市是公认融入地域文化较好的城市。而我国的虽然地铁建设水平位于世界先列,但地域文化在地铁空间建设中普遍缺位,仅有少数站点有意识地进行了设计,较好的有西安地铁。同时设计者在地铁空间内融入地域文化时,把握不到城市地域文化之内核;也缺少社会参与,难以产生大众认同感[5]。 (二)莫斯科地铁站点空间设计案例简析
国外地铁建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进入高峰期,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案例。以莫斯科地铁为例,其号称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每个站点空间都有着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20世纪30-50年代建成的站点空间设计风格有浓郁的斯大林时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每个站点空间的大厅由来自全国不同产区的石材铺就而成,各种精美的公共艺术装置:惟妙惟肖的大理石雕塑,造型华丽而又不失典雅的吊灯,各色玻璃拼花点缀其中。再加上完整的照明、通风系统,使原本阴暗闭塞的地下空间变成了一座座艺术的宫殿,时间的流动在这片空间似乎是静止的。而那些原本用来承重的结构和构件也在精心的营造下变成了装饰站点空间内的元素。莫斯科地铁站点空间除了根据本民族特点建造外,还根据历史、名人事迹、重大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对于地铁站点这种开放空间而言,全面进行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探索,无疑是一种阐释其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法‘”。
莫斯科地铁很好地融入了俄罗斯的地域文化,不仅增强了市民的认同感,也可以让外来游客很直观地感受到俄国浓郁深厚的文化气息。同时提高了其城市竞争力,促进了城市形象宣传。当然这样极具特色的莫斯科地铁耗资也是巨大的,现代地铁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制订合适的计划。
(三)西安地铁2号线站点空间设计案例简析
西安的地铁2号线连接西安南北两端,重合于城市南北中轴线,堪称西安城市布局中的龙脉。站点空间的设计中可以看出:西安地铁2号线不仅承载了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西安如今作为国际性都市的现代感与大气包容[7]。
西安地铁2号线的站点空间色调整体明快。这对于地铁空间设计来说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因为地下空间通常采光不足,透气性也不能如室外一样,运用明快的色调,可以减轻乘客的不适心理。同时,站点空间内的支撑立柱全部采用自然材料一花岗岩,柱身均有不同的装饰纹样。北大街站的天花采用古代传统的九宫格宫灯格局,辅以各式花纹装饰,满足通风、照明等基本需求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到西安璀璨的汉唐文化。同时站点空间还根据车站所处区域特点及站名,设置了不同的主题景观:2号线共计21个站点均设有1-2面与车站所处地区的地域文化相关的文化墙。这些文化墙均由西安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创作。
在地铁视觉导视系统上也结合了西安悠久文化以及每个车站所在区域特点。如:2号线每座车站的标识都是独立的,其中有古代元素,有现代元素。标识的字体样式统一采用颜体为原型进行简化设计,加深了地铁视觉导向系统的内涵,有力地强化了西安这座古城独特地域文化特色。
三、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点空间设计中的价值探寻
(一)演绎独特的地域文化
上海地处中国的华东地区,是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这里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与雅致,又有国际性大都市的潮流与时尚,二者相会交织,形成了上海独有的地域文化一海派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国际化的感觉愈发明显,到处是大型商圈、宽阔马路、耸立高架,而自身的地域文化特性却逐渐消退。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城市规划要趁这股东风,努力实现“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美好蓝图。在发扬“海派文化”宏观基调下,深挖上海不同区域之间的地域文化,并将其元素融入到城市地铁站点空间的设计中,使有形的物质表现形式与无形的文化内涵相结合,让现代都市也看得见“乡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演绎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增加地铁空间活力
地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空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周边环境的构成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是“点、线、面”所形成的网络综合体系。从整个城市地铁架构来说:这些地铁线路组成了一张网,而每条地铁线路是组成网的线,每个地铁站是线上的那颗珍珠。同时这颗珍珠也有着自己显著的空间属性,人们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次的互动。地铁的功能是运输,一般是不希望人们驻足的,但随着地铁线路的增多、地铁空间的增大,许多城市也开始考虑在一些不影响交通的站点设置一些临时的公共艺术装置或者展开一些公益表演让人们稍作停留,或是给黑暗、封闭的地铁空间进行装饰点缀,使其更具生活气息,给匆忙的市民生活中增添一抹亮色。因此在这些公共装置、公益表演、空间装饰中可以结合地域文化来构建更宜人的空间氛围,增强人文气息,这对于增加地铁空间活力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城市的综合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其文化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具有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是一座城市对外进行传播的一张无形的名片[8]。上海要树立自身城市形象,地铁是一个有效宣传途径。其设计应充分结合上海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兼顾所在具体位置的地域文化特征,做到“虽承一脉,各具特色”。向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阶层的人们传播上海地域文化、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综合形象。
四、地域文化在上海地铁15号线站点空间中的应用创新
(一)设计理念创新
1.线路把脉,一线一色:所谓“一线一色”即指线路设计的整体性。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颜色。色彩在设计中的第一层作用即识别符号一可以引导乘客在陌生环境中顺利通过。“一线一色”对于整条线路的连贯性有重要作用。上海每条地铁线路都有自己的标志色,想要做到以“色”区分,就要综合线路站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纳入系统化设计理念,以整个系统的利益为设计出发点,建立对应的色彩体系,做到规范清晰。导视系统、空间规划、公共设施和服务都要形成整体系统的思维[9]。
15号线的主题色是“香槟金”。为了使乘客空间体验与色彩体验对接,从车身配色、列车座椅配色,到站点空间的室内设计,视觉导视系统设計……凡是与传播与识别有关的载体设备都在“香槟金”这一主色调的脉络下。乘客根据地铁线路的色彩就能定位所处站线位置,同时可以感知所沿线路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 2.抽丝剥茧,一站一景:所谓“一站一景”即指站点设计的独特性。地域文化有其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所谓“显性”即外显的,一眼看得见的;所谓“隐性”则是藏于内部,需要设计者挖掘的。设计者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让市民和游客产生认同感。15号线顾村公园站点的设计提取了所在区位顾村公园中“显性”的地域文化元素一樱花。
顾村公园以樱花闻名,每年三月到四月都有樱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了表现其特点,设计者在站点空间植入主题墙景观一《绽放春天》:整个装置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春意盎然,使用当代漫画绘画风格,内容上有15号线的卡通形象,以及樱花、燕子、糜鹿、白鹭、红日、祥云等跟春天有关的元素。画面模拟珐琅金属勾线天色技术,运用彩色琉璃技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造型以工笔画和青绿山水画,呈现出景色叠加、多维透视的空间意境效果。如图l。同时利用现代灯光作为点缀,将点点樱花图案散布于空间中,营造出浪漫、精致的美感。如图2。空间许多承重柱涂成浅粉色,顶部有形似片片樱花的装置,不用出站游客就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樱花盛开的气息。
一站一景的前提是有章可循,15号线地铁站点空间设计又融入了“四季”理念。如表l。地铁每天来回运行,如同四季交替一般,周而复始,四季主题与地域文化的完美契合。设计只有整体性与独特性相结合,才能给乘客带来新鲜体验的同时,又不失去其功能作用。
(一)设计手法创新
1.界面设计:这里的界面是指站点空间内部的各个“面”,包括顶面、地面、立面以及承重柱。界面的分割和设计,是建筑装饰中设计的主体部分,其主要内容包含“面”的造型、材料以及色彩设计等,是体现空间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10]。15号线的长风公园站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界面设计中去,具体采用了两种设计手法。
一是具象造型设计:通过提取当地具有特色的历史文脉实体或自然物的外形轮廓,进行重组、简化,从而形成不同的造型,再应用于造型设计中,体现地域特征[11]。“长风”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公园以水景闻名,园内湖池相连,面积200余亩;又有人工喷泉、海洋世界等景观。根据这些特点,长风公园站的吊顶设计使用墨蓝色的粉刷,辅以白色呈波浪状的金属网柔性挂片排列组合,抬头望去似有蜿蜒曲折的河水在顶部流动,原本静止的空间—下变得活泼起来,同时更有乘风破浪,展现上海城市精神之意,如图3。
二是仿生形态设计:提取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结构、形状和功能等特征,模仿生物的形态和原理,再通过创新的手段进行设计的方法[1]。如:长风公园站四号出站口摆放了一个由多边形块面及双重质感拼接出的多维空间艺术装置一是滴哈猛。“是滴哈猛”是英语“steel arm”的幽默谐音,意为钢铁手臂。这是对长风公园内假山一铁臂山的呼应。为了模拟铁臂山,装置造型由四个造型各异的金属包柱组成,人可以从中穿过,显得极为震撼。为了模拟岩石的光洁和肌理效果,表面运用多层次的漆艺。装置内部内部有彩色灯光。不同视觉角度的欣赏,能让人产生不同的艺术想象,如图4。
2.公共艺术装置设计:地铁站点中的公共艺术装置可以很直观地给乘客传递出站点空间所表达主题信息。将地域特征、历史元素、民俗风俗等文化凝练后融入到公共艺术装置的细节设计,能够很好地与空间主题呼应,使文化渗透在空间的各个方面[13]。
如:桂林公园所在区位的桂林公园取江南园林营造手法,精巧别致具有江南韵味,因此该站点的公共艺术装置设计成了一扇中式屏风。主屏中的图案提取了桂花、旗袍人物、蝴蝶这些和桂林公園有关的文化符号。气韵浑然天成,妙趣匠心独具。如图5。题画书法为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咏桂诗:金谷园林知几家,竞载桃李作春华。“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金属镂雕屏汲取桂林公园小桥流水、叠山立峰、嶙峋怪石的景色,两者结合共营造出一幅生动的人文自然画面。屏风两侧的瓦片、窗格、太湖石都是提取桂林公园的元素,尽显江南园林意境之美,随影随势,不拘一格。如图6。站厅柱子横梁采用中式窗格元素,桂花、蝴蝶点缀其中。让空间摆脱了现代建筑的冰冷和机械。如图7。运用射灯在地面、墙壁、立柱投射朵朵桂花,让人瞬间穿越金桂飘香的秋季。
3.色彩设计:色彩的运用是空间设计表达的重要因素。颜色除了有导视功能外,也是展现和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每个城市拥有自己的“颜色”:比如人们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色彩感受一定是不同的,东南沿海城市和南部沿海城市的感觉又有不同。这就是地域文化中“隐性”部分。设计者需要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有所考察,才能提取出对应的色彩信息。
像15号线在设计时选择“香槟金”作为线路主体色彩。站点空间色彩选用岩石棕、滩涂橙、沙滩金、海水蓝四种颜色作为站点空间的主题色,如图8。这是为了对应与l5号线路走向重合的古海岸线一“冈身”线[14]。如图9。乘客只有仔细体会才能明白设计安排的巧妙之处。这种“隐性”元素的融入,加深了站点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此外,又针对特殊站点空间使用对应颜色处理。如:紫竹高新区站,该站主题为“寒冬常青”。其寓意来源于:紫竹高新园区是一座高新园区,这里有大量的科技人员。紫竹是一种耐寒植物,即使寒冷的冬季依旧可以常青。“寒冬常青”想要表达的高新工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美好寓意。同时这里也是历史上“冈身”沙堤的入海,又有“海纳百川”之意。为了体现“冈身”这一历史文化,在站内空间使用海沙作为墙面艺术装饰的主体,有贝壳、海星点缀,蓝色灯带镶嵌其中,好似优美的海浪波纹,同时也运用了现代灯光投射在墙面上,营造出波光粼粼的镜像。如图10。这一装置呈现的正是由海洋到陆地到城市的演变过程,运用点、线、面的构成,动静结合,抽象地解读了“冈身”。如图II。同时为了营造冬季的感觉,在顶面设计了起伏的白色装置,再用冷色的灯光,十分具有科技感,也让人有那么一丝错觉身处在冰天雪地中,如图12。 结语
地铁站点设计和地域文化结合既可以彰显城市文化脉络、体现文化独特性;也使得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获得了动态延续[15]。文章分析了当前地铁与地域文化结合的现状,并寻找国内外优秀地铁案例;梳理地域文化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价值;调研分析上海地铁15s线,总结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希望可以对我国目前如火如荼的地铁建设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袁丁融入城市色彩的地铁站内导视系统配色研究——以成都地铁站内导视为例[J].设计,2019,32 (09):32-34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 (04):63-66+50+127
[3]陆伟伟,周颖,杨艳红,李小娟,徐泰一城市地域文化在地铁站中的表达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17 (02):22-26+36
[4]李咛,张楚梵.地域文化在地铁视觉导向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 (02):281-286
[5]弓成地铁站域城市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
[6]张淼,谷岩论地铁车站装饰文化主题——以莫斯科地铁车站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 (05):33-35
[7]李路葵,汤雅莉试论两安地铁人文景观公共艺术的创作探索[J].美术观察,2015 (08):96-99
[8]方潔重提“海派文化”:上海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J].南方传媒研究,2020(05):105-111
[9]罗滔,张鹏基于广府文化传承的城市空间公共视觉调查与创新应用研究——以广州地铁为例[J]设计,2017(14):142-143
[10]、[ll]、[12]张盼盼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 (02):54-55
[13]陈玉昊,汪大伟地铁下站空间一体化设计整体感知[J].设计2021,34 (01):50-53
[14]高蒙河,潘碧华上海冈身以两史前遗址分布东缘线的东扩[J]历史地理研究,2 019,39 (02):6-14+159
[15]臧雪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研究路径[J]美术观察,2015 (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