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微博的思考:最近在网上看到新浪微博网友发出的一组图片,题为《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内容是:有位教师到日本学校访问,并与孩子们共进午餐,真实体验了一番日本学生的校园生活,他由衷发出感慨:“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从组照上可看出:中日两国的孩子一起用餐,他们的行为举止却有极明显的差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用餐的细节看,日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文明礼貌、垃圾分类、爱惜粮食、互助友爱、自己动手等道理,并落实在行动中。这是老师日常谆谆善诱、精心调教的结果。反观中国的小孩,在诸多细节上的表现令人失望,:挑食、剩饭菜现象比较普遍……这一连串的现象反映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诸如空洞说教、未能结合日常实际、不注重生活习惯的培养等。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习惯的培养的阵地。之所以出现上面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课堂归课堂,实际归实际,道理没有化成孩子的行动,教育的脱节比较明显。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很有必要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结合日常实际,对学生注重一些生活习惯的培养。
一、“今天掌勺”到 “掌勺感言”
以往的午餐管理,都是由我打三菜和一汤,副班主任打饭,我俩常常是忙得焦头烂额。而班里个别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我们埋头苦干之时趁机要吵闹一下,而个别打饭早的同学看没有喜欢吃的菜就索性没让我们注意将大堆的饭菜倒了。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我给班里44名学生分组分配任务。我按照学号分为4人一小组。一位打菜;一位打饭;一位打汤,而另一位则是监督员。(四人分配任务也会随着四位分工明确。打菜的同学要有量的概念:三盆菜,44位同学平均分,要掂量,心中要有数,每位同学都能分到差不多的一份。打饭的同学分饭适量,同时要求不允许把饭粒掉在地上。打汤的同学则尽可能的在每位同学的碗里有汤有骨头。而监督员则是在这个过程中督促“掌勺者”是否能公平的分饭菜及解决同学的“投诉”。我则在一旁做相应的指导。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都尝试了“掌勺”的各个角色,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情的责任感。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每次打饭菜时,同学们会发自内心的向“掌勺”的同学说声:“谢谢”。反思一下,“将心比心”是因为自己劳动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当别人为你付出时,你会设身处地的想到别人,自然的就有一种感激之情。
每回“掌勺”之后,孩子们对劳动都有了深切的体会,我就会让这四位同学分别写写今天“掌勺”的感受。以下是孩子们的感言。
感言一: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轮到我盛菜了。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欢乐和紧张。“叮叮叮”中饭时间到了,我带着紧张与激动的心情,从饭盒里拿出菜勺,打起菜来。方老师一直在一旁做指导:“分菜要均匀 ,丝瓜半勺中的半勺,土豆每人七、八块;鸡翅每人四只……”就这样,我按照方老师的“口诀”给同学们分了起来。终于,我把菜打完了,手也累得发酸。同时我也感到其他同学在为我打菜时的辛苦。真要对他们说声谢谢!通过感言环节,有些孩子总结了“掌勺”时的一些好经验,有些孩子则诉说了自己“掌勺”时的辛苦与感恩。
二、“有序打饭” 到“光盘行动”
午餐吃饭时大致会出现以下两个场景。第一是学生排队的纪律问题。当老师把饭菜领到班里后,同学们挤着排队拿饭菜。常常因为推搡,盘子里的汤汁溅出,造成孩子间的矛盾。第二是加饭加菜的问题。分好饭菜后,总有个别孩子眼瞅着自己盘里还有不少饭菜,仍旧自私地把自己的盘子装的满满的,不顾及其他同学。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班就以小组方式的顺序轮流打饭菜。没有轮到打饭菜的孩子则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几页课外书。而加饭夹菜的问题,则由当天的监督员帮忙加量。这样,班上的午餐纪律再也不因为“人多嘴杂”而闹哄哄了。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我们头等大事,以感恩之心去吃饭。饭吃好了人就会健康有力;吃饭吃坏了、吃撑了,人也就没精神。学会吃饭,真的很重要。现在的孩子比较挑食,以前每回吃完饭总发现一些孩子有倒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首先要解决孩子思想上的问题。切合实际的上一堂有关身高、挑食主题的班队课。我不从粮食来之不易,也先不让他们背诵耳熟能详的《锄禾》。身高与挑食的关系,只告诉他们吃饭是为自己长身高。为自己好的事大家都愿意去做。更何况现在的孩子是猛窜个子的黄金时期。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能做到不挑食了。同时,我也以前后四人一小组中的“桌长”检查同学是否“光盘”了。
三、“光盘行动”到“静音净桌”
“ 光盘行动”结束,要求每人把碗筷分类叠装,監督员一直在旁管理监督。同时要求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小抹布把桌子抹干净。这一小小的举动虽微不足道,但真的素质教育要从小处入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抓细,落实到细微处,从生活的细节开始培养和落实。因平时养成了讲究卫生的习惯,自然对自己的书包、抽屉、位置、教室里的一切都是摆放得井井有条。好的生活细节可以触类旁通。我们的教室时时刻刻都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经得起随时随地地检查。
四、“学校掌勺”到“餐桌礼仪”
每天我都会布置一项“餐桌礼仪”作业。吃晚饭的时候,大人没有上桌,小孩子绝对不可以先坐在饭桌前自顾自地吃。开始吃饭了,得先叫“爸爸妈妈,吃饭”才动筷子。不管这道菜有多好吃,都不可以自己吃完。更不可以端到自己面前来吃。得看菜吃饭,一桌上有几人,不能光顾者自己吃,把自己喜欢吃的都吃光,得自己学会在心里分割每道菜。比如有五个人吃饭,再好吃的菜自己最多吃五分之一就必须停筷。当然,大人么怜爱你把自己的这一份匀给你那是另外一回事。夹菜的时候要靠近自己这一边,不可以在别人夹菜时也在别人的手臂上或手臂下夹。要夹什么菜,得看好下箸。不可以在菜盘里翻翻捡捡。如果是先吃完饭,要离开餐桌,得说:“我吃完了,您们慢吃。”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不可以吃得太快,得陪大人慢慢吃。一学期下来,家长纷纷感言,自己的孩子懂事了,有吃相。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抓细,落实到细微处,从生活的细节开始培养和落实。“我的午餐我做主”从每个孩子都必需做的事情教起——从最平常的午餐细节开始,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品格。国内的许多老师、家长也喜欢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他们指的起跑线往往只是学习成绩,而非独立生活能力和品格教育。其实,孩子的健康成长,德智体三方面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教育,贵在结合孩子的实际,从生活细节上落实。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习惯的培养的阵地。之所以出现上面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课堂归课堂,实际归实际,道理没有化成孩子的行动,教育的脱节比较明显。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很有必要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结合日常实际,对学生注重一些生活习惯的培养。
一、“今天掌勺”到 “掌勺感言”
以往的午餐管理,都是由我打三菜和一汤,副班主任打饭,我俩常常是忙得焦头烂额。而班里个别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我们埋头苦干之时趁机要吵闹一下,而个别打饭早的同学看没有喜欢吃的菜就索性没让我们注意将大堆的饭菜倒了。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我给班里44名学生分组分配任务。我按照学号分为4人一小组。一位打菜;一位打饭;一位打汤,而另一位则是监督员。(四人分配任务也会随着四位分工明确。打菜的同学要有量的概念:三盆菜,44位同学平均分,要掂量,心中要有数,每位同学都能分到差不多的一份。打饭的同学分饭适量,同时要求不允许把饭粒掉在地上。打汤的同学则尽可能的在每位同学的碗里有汤有骨头。而监督员则是在这个过程中督促“掌勺者”是否能公平的分饭菜及解决同学的“投诉”。我则在一旁做相应的指导。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都尝试了“掌勺”的各个角色,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情的责任感。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每次打饭菜时,同学们会发自内心的向“掌勺”的同学说声:“谢谢”。反思一下,“将心比心”是因为自己劳动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当别人为你付出时,你会设身处地的想到别人,自然的就有一种感激之情。
每回“掌勺”之后,孩子们对劳动都有了深切的体会,我就会让这四位同学分别写写今天“掌勺”的感受。以下是孩子们的感言。
感言一: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轮到我盛菜了。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欢乐和紧张。“叮叮叮”中饭时间到了,我带着紧张与激动的心情,从饭盒里拿出菜勺,打起菜来。方老师一直在一旁做指导:“分菜要均匀 ,丝瓜半勺中的半勺,土豆每人七、八块;鸡翅每人四只……”就这样,我按照方老师的“口诀”给同学们分了起来。终于,我把菜打完了,手也累得发酸。同时我也感到其他同学在为我打菜时的辛苦。真要对他们说声谢谢!通过感言环节,有些孩子总结了“掌勺”时的一些好经验,有些孩子则诉说了自己“掌勺”时的辛苦与感恩。
二、“有序打饭” 到“光盘行动”
午餐吃饭时大致会出现以下两个场景。第一是学生排队的纪律问题。当老师把饭菜领到班里后,同学们挤着排队拿饭菜。常常因为推搡,盘子里的汤汁溅出,造成孩子间的矛盾。第二是加饭加菜的问题。分好饭菜后,总有个别孩子眼瞅着自己盘里还有不少饭菜,仍旧自私地把自己的盘子装的满满的,不顾及其他同学。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班就以小组方式的顺序轮流打饭菜。没有轮到打饭菜的孩子则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几页课外书。而加饭夹菜的问题,则由当天的监督员帮忙加量。这样,班上的午餐纪律再也不因为“人多嘴杂”而闹哄哄了。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我们头等大事,以感恩之心去吃饭。饭吃好了人就会健康有力;吃饭吃坏了、吃撑了,人也就没精神。学会吃饭,真的很重要。现在的孩子比较挑食,以前每回吃完饭总发现一些孩子有倒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首先要解决孩子思想上的问题。切合实际的上一堂有关身高、挑食主题的班队课。我不从粮食来之不易,也先不让他们背诵耳熟能详的《锄禾》。身高与挑食的关系,只告诉他们吃饭是为自己长身高。为自己好的事大家都愿意去做。更何况现在的孩子是猛窜个子的黄金时期。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能做到不挑食了。同时,我也以前后四人一小组中的“桌长”检查同学是否“光盘”了。
三、“光盘行动”到“静音净桌”
“ 光盘行动”结束,要求每人把碗筷分类叠装,監督员一直在旁管理监督。同时要求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小抹布把桌子抹干净。这一小小的举动虽微不足道,但真的素质教育要从小处入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抓细,落实到细微处,从生活的细节开始培养和落实。因平时养成了讲究卫生的习惯,自然对自己的书包、抽屉、位置、教室里的一切都是摆放得井井有条。好的生活细节可以触类旁通。我们的教室时时刻刻都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经得起随时随地地检查。
四、“学校掌勺”到“餐桌礼仪”
每天我都会布置一项“餐桌礼仪”作业。吃晚饭的时候,大人没有上桌,小孩子绝对不可以先坐在饭桌前自顾自地吃。开始吃饭了,得先叫“爸爸妈妈,吃饭”才动筷子。不管这道菜有多好吃,都不可以自己吃完。更不可以端到自己面前来吃。得看菜吃饭,一桌上有几人,不能光顾者自己吃,把自己喜欢吃的都吃光,得自己学会在心里分割每道菜。比如有五个人吃饭,再好吃的菜自己最多吃五分之一就必须停筷。当然,大人么怜爱你把自己的这一份匀给你那是另外一回事。夹菜的时候要靠近自己这一边,不可以在别人夹菜时也在别人的手臂上或手臂下夹。要夹什么菜,得看好下箸。不可以在菜盘里翻翻捡捡。如果是先吃完饭,要离开餐桌,得说:“我吃完了,您们慢吃。”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不可以吃得太快,得陪大人慢慢吃。一学期下来,家长纷纷感言,自己的孩子懂事了,有吃相。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抓细,落实到细微处,从生活的细节开始培养和落实。“我的午餐我做主”从每个孩子都必需做的事情教起——从最平常的午餐细节开始,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品格。国内的许多老师、家长也喜欢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他们指的起跑线往往只是学习成绩,而非独立生活能力和品格教育。其实,孩子的健康成长,德智体三方面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教育,贵在结合孩子的实际,从生活细节上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