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看《舌尖上的中国》,兴致盎然,蠢蠢欲动,仿制一篇,供大家打个牙祭一笑……
粗衣短打扮,文火煮相思。为君烹佳肴,且待欢情愿。
当老师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可以弥补平时由于工作繁忙而亏欠的家庭守护。利用这个假期,我也算是潜心研究,精心备课,耐心上课,做了几道小菜以侍奉家中的两位女主。
都知道做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佳,而我口味儿清淡,绝无一日不可无肉之福可享,且做炖肉做鱼确需技巧与功夫,不是吾等随意撸袖可为之,小试了几次,均不太成功。虽然家妻频频夸奖,当老师的我焉能不知她的小心眼,不过是上我多干点家务而已,我只是不言明罢了。但做大鱼大肉的活计尽量不勉强为之。做了几次小菜儿,颇有几份儿心得,按奈不住自得之情,与大家共享一下。
山东人基本上都会在做菜中用到酱油,而我却极少用,因为酱油颜色浓郁,富含味儿精成份与盐份,让食材失去其本性,更让人感觉到在吃一种口味的菜,味蕾渐渐麻木,实在愧对这些色泽优美,口味各异的自然馈赠。
前几日,妻说:"冰箱里的黄瓜、苦瓜都放老了也不吃,只知道花钱买菜,要明白这是家里二老亲手种下的,结了没几个,自己不舍得吃,省下来给咱,你却不珍惜……" 絮絮叨叨、叨叨絮絮,我竟无言以对,只得拿出这放了许久的二老心意,做了一道小菜:黄瓜炒鸡蛋。方法很简单,无非就是黄瓜削皮,切片均匀,基本辅料葱、姜、蒜,只是这样苦瓜怎么用呢?我把苦瓜洗净,用削皮器层层削成细皮,再切碎,磕鸡蛋两个与“苦瓜碎”搅拌油煎,煎蛋里黄中带绿,很是美观,且回味香中带苦,又抑制了煎蛋的油腻之气,然后与黄瓜片轻炒几下,盐少许即可出锅。端盘上桌,只见这娘俩吃的是“无声频动飞似雪,放箸才觉全盘空”。
其实做菜之乐,不仅仅在于菜成功时听到别人的啧啧称赞,更在于做饭时那种沉静与淡然的心情。此时的你是大师,刀具即是刻刀,食材即是原料,另有辅料来增添色泽,你的作品如何,那就代表了你的艺术修养如何?每当此时我都播放郦波老师的“千古最美情诗”音频,在郦波老师磁性的声音里,纳兰性德、温庭筠、李商隐、柳永这些大家相遇相识相知,詩词的至情至性,更契合此刻的心境。大火是滚烫的热情,食材在锅中跳跃,唱和着诗词的韵律。盛在盘中轻轻抹去边缘的油渍,把它放在亮光里拍下倩影。这时的自己无俗尘案牍的劳形与烦恼,只有超然于世的清净与洒脱。
民以食为天,人们常用食品表达自已最朴素的敬畏与虔诚,祭祀祖宗用家中各类最好的水果与食品。屈大夫投汨罗江世人用掷棕子来保护其身体不被鱼虾所食,棕子从江南传到北方,决非是《离骚》、《楚辞》之功,一定与吃是人的最根本需求有关,否则不会流传全国,甚至国外。让我们在咀嚼“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自然本质时,更让我们常怀“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之心。
前朝最有名的“吃货”非东坡莫属吧,苏轼流放黄州时,贫困潦倒,如非朋友相助恐成冻死骨了。在获得东坡一荒地后,勤学细耕,以苦为乐。“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贪者不解煮。慢煮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自此“东坡肉”风靡至今,上的了帝王君臣之大席,下可到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当时富人流行吃羊肉,苏东坡吃不起就炖羊骨,烤肉串,成就了现在大街小巷光膀子的撸串一族,似乎比“大江东去”和“明月几时有”更得民心。在此遥谢此君,正是其“上可陪玉皇大地,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无所谓精神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乐观精神,成就了苏轼崇高的文学地位与让人高山仰止的人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世风雨变化,草木生老沧桑,岂不都在这饮食之乐中,放下也许就是收获,“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晴”,一切尽呵呵。
太白居士一生侠肝仪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我辈凡夫俗子,疲惫奔波苟活一生,自愧不如。还是郑板桥说的实在“白莱青盐糙米价,瓦壶天水菊花茶”,更合心意。生命注定各不相同,或波谰壮阔,或平静无纹,或成就帝王伟业,或归属平民碌碌。但生活是相似的,无论是“玉盘珍馐值万钱",还是粗茶淡饭总相宜,总要一日三餐,慢慢品味,人生就如做饭,做出自己的味道,活出自己的颜色,也就足矣!
粗衣短打扮,文火煮相思。为君烹佳肴,且待欢情愿。
当老师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可以弥补平时由于工作繁忙而亏欠的家庭守护。利用这个假期,我也算是潜心研究,精心备课,耐心上课,做了几道小菜以侍奉家中的两位女主。
都知道做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佳,而我口味儿清淡,绝无一日不可无肉之福可享,且做炖肉做鱼确需技巧与功夫,不是吾等随意撸袖可为之,小试了几次,均不太成功。虽然家妻频频夸奖,当老师的我焉能不知她的小心眼,不过是上我多干点家务而已,我只是不言明罢了。但做大鱼大肉的活计尽量不勉强为之。做了几次小菜儿,颇有几份儿心得,按奈不住自得之情,与大家共享一下。
山东人基本上都会在做菜中用到酱油,而我却极少用,因为酱油颜色浓郁,富含味儿精成份与盐份,让食材失去其本性,更让人感觉到在吃一种口味的菜,味蕾渐渐麻木,实在愧对这些色泽优美,口味各异的自然馈赠。
前几日,妻说:"冰箱里的黄瓜、苦瓜都放老了也不吃,只知道花钱买菜,要明白这是家里二老亲手种下的,结了没几个,自己不舍得吃,省下来给咱,你却不珍惜……" 絮絮叨叨、叨叨絮絮,我竟无言以对,只得拿出这放了许久的二老心意,做了一道小菜:黄瓜炒鸡蛋。方法很简单,无非就是黄瓜削皮,切片均匀,基本辅料葱、姜、蒜,只是这样苦瓜怎么用呢?我把苦瓜洗净,用削皮器层层削成细皮,再切碎,磕鸡蛋两个与“苦瓜碎”搅拌油煎,煎蛋里黄中带绿,很是美观,且回味香中带苦,又抑制了煎蛋的油腻之气,然后与黄瓜片轻炒几下,盐少许即可出锅。端盘上桌,只见这娘俩吃的是“无声频动飞似雪,放箸才觉全盘空”。
其实做菜之乐,不仅仅在于菜成功时听到别人的啧啧称赞,更在于做饭时那种沉静与淡然的心情。此时的你是大师,刀具即是刻刀,食材即是原料,另有辅料来增添色泽,你的作品如何,那就代表了你的艺术修养如何?每当此时我都播放郦波老师的“千古最美情诗”音频,在郦波老师磁性的声音里,纳兰性德、温庭筠、李商隐、柳永这些大家相遇相识相知,詩词的至情至性,更契合此刻的心境。大火是滚烫的热情,食材在锅中跳跃,唱和着诗词的韵律。盛在盘中轻轻抹去边缘的油渍,把它放在亮光里拍下倩影。这时的自己无俗尘案牍的劳形与烦恼,只有超然于世的清净与洒脱。
民以食为天,人们常用食品表达自已最朴素的敬畏与虔诚,祭祀祖宗用家中各类最好的水果与食品。屈大夫投汨罗江世人用掷棕子来保护其身体不被鱼虾所食,棕子从江南传到北方,决非是《离骚》、《楚辞》之功,一定与吃是人的最根本需求有关,否则不会流传全国,甚至国外。让我们在咀嚼“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自然本质时,更让我们常怀“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之心。
前朝最有名的“吃货”非东坡莫属吧,苏轼流放黄州时,贫困潦倒,如非朋友相助恐成冻死骨了。在获得东坡一荒地后,勤学细耕,以苦为乐。“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贪者不解煮。慢煮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自此“东坡肉”风靡至今,上的了帝王君臣之大席,下可到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当时富人流行吃羊肉,苏东坡吃不起就炖羊骨,烤肉串,成就了现在大街小巷光膀子的撸串一族,似乎比“大江东去”和“明月几时有”更得民心。在此遥谢此君,正是其“上可陪玉皇大地,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无所谓精神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乐观精神,成就了苏轼崇高的文学地位与让人高山仰止的人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世风雨变化,草木生老沧桑,岂不都在这饮食之乐中,放下也许就是收获,“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晴”,一切尽呵呵。
太白居士一生侠肝仪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我辈凡夫俗子,疲惫奔波苟活一生,自愧不如。还是郑板桥说的实在“白莱青盐糙米价,瓦壶天水菊花茶”,更合心意。生命注定各不相同,或波谰壮阔,或平静无纹,或成就帝王伟业,或归属平民碌碌。但生活是相似的,无论是“玉盘珍馐值万钱",还是粗茶淡饭总相宜,总要一日三餐,慢慢品味,人生就如做饭,做出自己的味道,活出自己的颜色,也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