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提出了我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采取“分流教学”,从规范的统一教学向个性化教学发展。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 统一教学 个性化教学发展
一、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暴露的问题
由于近年国家教育处于大规模发展过程中,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相关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现行的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界限模糊
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不难发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前者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高中毕业生英语词汇量达到3300—4500。后者也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大学生达到的“一般要求”,其词汇量也只是4500。我校连续几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名列全省专科前茅,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水平和一般本科院校入学新生不相上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使我校大学英语正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要么原地踏步,重复高中内容;要么提高英语教学内容的层次,开拓出以学习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变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
2.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脱离《基本要求》的规定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更接近于本科《大纲》要求,未能凸现出专科人才培养特色。如本科《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一至两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基础阶段的教学时应不少于280学时,安排在第一至第四个学期。每学期为一级,每级约70学时,每周应不低于4学时。”大纲还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为必修课”。只有完成这四个学期的必修课,才能进入应用提高阶段。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包括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而许多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除了课程进度适当放慢以外,其余全部按照本科规定执行。但是本科教学第五至第七学期可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专科学生却只有第五学期可以利用,甚至有部分学生第五学期已经忙于找工作,只有寥寥几周的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对于这些学生,专业英语即便有,也几乎是形同虚设。
在专科大学英语基础课“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建议第一学年以后在有条件的系和班级尽可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达到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的。
3.学生的语言实用交际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
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包括专科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颇有微词。其中原因之一,不能不说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包括专科英语课程设置有关。本科“大纲设计者的本意也不是要把学生应用交际技能的培养放在基础阶段进行。大纲把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本身就说明:基础阶段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应用提高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既要在4个周学时里完成精读、泛读和听的内容,又要腾出时间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很难做到”(蔡基刚,2002)。本科是这样,专科仿照本科的课程设置,就更难达到同样的要求。而专科相对的“提高阶段”又为时过短,《基本要求》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建议在我校专科学生达到A级要求之后,开设高级英语(如“高级听说、高级写作、高级阅读、报刊选读、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选修课。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框架
基于上述情况,对我校专科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建议在条件成熟的系(如一系)或班级(PET-A一次性通过率在90%以上)压缩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基本框架如下:
1.设立以PET-A级,外加口语考试为目标的英语教学课程体制。两个学期后,所有专科学生只要PET-A级考试达到某一分值,并且口语考试过关,就可以免修大学英语基础课程。
2.第三学期开设高级英语课程,供分流出来免修基础英语课程的学生选修。未获免修的学生,第三学期继续学习基础英语。
3.从第四学期开始,有条件的专业开设专业英语,没有条件的专业开设高级英语。
4.加强双语课程建设。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每学期为学生开设一门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在条件不成熟的系,也可由英语教师开设英美社会文化、英美概况、国际关系等公共文化课。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可行性
1.学生方面,近几年中小学的外语教学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大学新生的总体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包括专科新生的词汇水平已远远超过1600。就算是专科学生达不到这个标准,但跟以前的新生相比,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在这种情况下,再硬性规定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完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就欠妥了。
2.教师与教材方面都不存在太大的障碍。最近几年我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外语系引进副教授、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大多都是硕士研究生。有英语专业生,也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高级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本身就是他们的专长。当然,课程全面改革后需要更多的专业英语教师。但只要给年轻教师以适当的培养(送出去进修,或者也可以在自己学校某专业学习一段时间),他们会很快成为专业英语甚至该专业双语授课的先锋。教材也不是问题,现在有很多原版引进的、优秀的教材可以选择。当然,需要的话,也可以教研室自己改写或编写。
3.双语教学的普及会弥补基础英语的缩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一定只有等到基础打好了,才能开始专业英语的学习”(蔡基刚,2002),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本来就是一种工具,就像人类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工具一样,要在学专业的过程中学会英语”(《光明日报》,2001:12/7)。只有通过英语这个工具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达到专科育人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如广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也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如由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内容上。在教学内容方面,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根据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学习目的的大学生采用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这就是说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个性化、行业化和多元化特点。
参考文献:
[1]章振帮.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2):83-91.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 统一教学 个性化教学发展
一、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暴露的问题
由于近年国家教育处于大规模发展过程中,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相关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现行的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界限模糊
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不难发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前者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高中毕业生英语词汇量达到3300—4500。后者也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大学生达到的“一般要求”,其词汇量也只是4500。我校连续几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名列全省专科前茅,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水平和一般本科院校入学新生不相上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使我校大学英语正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要么原地踏步,重复高中内容;要么提高英语教学内容的层次,开拓出以学习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变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
2.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脱离《基本要求》的规定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更接近于本科《大纲》要求,未能凸现出专科人才培养特色。如本科《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一至两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基础阶段的教学时应不少于280学时,安排在第一至第四个学期。每学期为一级,每级约70学时,每周应不低于4学时。”大纲还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为必修课”。只有完成这四个学期的必修课,才能进入应用提高阶段。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包括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而许多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除了课程进度适当放慢以外,其余全部按照本科规定执行。但是本科教学第五至第七学期可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专科学生却只有第五学期可以利用,甚至有部分学生第五学期已经忙于找工作,只有寥寥几周的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对于这些学生,专业英语即便有,也几乎是形同虚设。
在专科大学英语基础课“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建议第一学年以后在有条件的系和班级尽可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达到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的。
3.学生的语言实用交际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
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包括专科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颇有微词。其中原因之一,不能不说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包括专科英语课程设置有关。本科“大纲设计者的本意也不是要把学生应用交际技能的培养放在基础阶段进行。大纲把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本身就说明:基础阶段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应用提高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既要在4个周学时里完成精读、泛读和听的内容,又要腾出时间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很难做到”(蔡基刚,2002)。本科是这样,专科仿照本科的课程设置,就更难达到同样的要求。而专科相对的“提高阶段”又为时过短,《基本要求》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建议在我校专科学生达到A级要求之后,开设高级英语(如“高级听说、高级写作、高级阅读、报刊选读、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选修课。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框架
基于上述情况,对我校专科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建议在条件成熟的系(如一系)或班级(PET-A一次性通过率在90%以上)压缩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基本框架如下:
1.设立以PET-A级,外加口语考试为目标的英语教学课程体制。两个学期后,所有专科学生只要PET-A级考试达到某一分值,并且口语考试过关,就可以免修大学英语基础课程。
2.第三学期开设高级英语课程,供分流出来免修基础英语课程的学生选修。未获免修的学生,第三学期继续学习基础英语。
3.从第四学期开始,有条件的专业开设专业英语,没有条件的专业开设高级英语。
4.加强双语课程建设。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每学期为学生开设一门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在条件不成熟的系,也可由英语教师开设英美社会文化、英美概况、国际关系等公共文化课。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可行性
1.学生方面,近几年中小学的外语教学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大学新生的总体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包括专科新生的词汇水平已远远超过1600。就算是专科学生达不到这个标准,但跟以前的新生相比,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在这种情况下,再硬性规定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完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就欠妥了。
2.教师与教材方面都不存在太大的障碍。最近几年我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外语系引进副教授、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大多都是硕士研究生。有英语专业生,也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高级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本身就是他们的专长。当然,课程全面改革后需要更多的专业英语教师。但只要给年轻教师以适当的培养(送出去进修,或者也可以在自己学校某专业学习一段时间),他们会很快成为专业英语甚至该专业双语授课的先锋。教材也不是问题,现在有很多原版引进的、优秀的教材可以选择。当然,需要的话,也可以教研室自己改写或编写。
3.双语教学的普及会弥补基础英语的缩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一定只有等到基础打好了,才能开始专业英语的学习”(蔡基刚,2002),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本来就是一种工具,就像人类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工具一样,要在学专业的过程中学会英语”(《光明日报》,2001:12/7)。只有通过英语这个工具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达到专科育人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如广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也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如由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内容上。在教学内容方面,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根据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学习目的的大学生采用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这就是说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个性化、行业化和多元化特点。
参考文献:
[1]章振帮.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2):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