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在加强课内教学改革的同时,努力开拓“第二课堂”,加强课堂讨论环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 兴趣实践 创新精神 科技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社会对低年级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光荣的使命。其实,在教育中,各个领域的知识是相通的,相互联系的,在语文的课文或者阅读篇章的字里行间往往还含有物理、生物、地理、天文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讲解对篇章的要求,只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文章,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科技信息,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兴趣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
课堂讨论环节可以增强学生上课的主体性、主动性以及兴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语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发挥自己的见解,必然会涉及各方面的知识。讨论环节同时也是交流环节,每位同学在交流的内容中,不仅有自己对课文学科基础知识的了解及看法,也涉及关联到课文的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等知识,以及大到天宇苍穹,小到微土尘埃等等现象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和知识又各不相同,因而在讨论中可以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尤其是对语文课堂中所包含的如物理、生物、天文等各种科技知识的自由讨论,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为科学知识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科技知识在众多知识中来说是比较深奥、复杂、难于理解的,但是讨论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语文课堂的兴趣,激发他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精神,从而可以学得更好,理解也会更充分,更深刻。如果缺少了课堂讨论的环节,任由老师在讲台上机械地表演,即使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头头是道,也不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听得晕晕平平,甚至打起瞌睡来,提不起半点兴趣。
二、深入挖掘材料,并作适当的引申,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科学教育的感染和影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含有科技知识因素的文章要深入挖掘,细心研究,最大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材料,找出其中的科技因素,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动手等科学实践能力。科技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变动,而课本的内容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科技的日新月异,因此课本的知识,课堂的讲解对于一个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学技术读物或者电视节目,这些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
三、寓教育于实践,把课堂科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任何真理都来源于实践,同时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把科技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加强知识的真理性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另外,语文的实践和合理的模拟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科技知识来源。学校组织的班级活动、科技兴趣小组以及各种科技节科技活动等等对于小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语文学科为小学生的科技实践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整个科技教育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语文学科中科技教育的渗透,因此加强语文科技教育渗透和整个科技教育计划的联系、配合、协调,能够很好地为整个科技教育计划服务。语文学科的主要精力是在科学精神的培养上,增强学生学科学的自觉性,建立学科学的自信心。寓教育于实践,能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程,更生动地理解科技知识,并且通过自主地参与讨论而增强对课程的深入了解,明白这些问题是怎样一步一步解答出来的,明白科技原理,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懂得怎样学习,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去学习,去深造,去扩展,去探究,这是创新性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四、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科技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语文课学习中就要求老师打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来进行教学。而增加语文课堂的讨论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课堂方法。首先从学校管理和教师的角度来讲,讨论性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讨论能改变我们目前语文课存在的死板、沉闷、被动的局面,可以把语文课上活,上得有灵性,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较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学生在认识和发展两方面都能高效率地达到预期效果。从学生学习角度而言,增强讨论环节也是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需要。讨论环节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地向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方式随着互联网等传媒方式的多样化而变得多元和快捷,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带来了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那就是可以担当“授业解惑”这一职能的“师”并非只有教师。因此,国家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终身的学习模式,实际上是及时对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角色转换指明了方向。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必须在加强课内教学改革的同时,努力开拓“第二课堂”,加强课堂讨论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精神更要从小学生抓起。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科技教育不是直接地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理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兴趣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深入挖掘材料,并作适当的引申,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寓教育于实践,把课堂的科技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变化,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科技教育理念的课题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兴趣实践 创新精神 科技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社会对低年级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光荣的使命。其实,在教育中,各个领域的知识是相通的,相互联系的,在语文的课文或者阅读篇章的字里行间往往还含有物理、生物、地理、天文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讲解对篇章的要求,只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文章,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科技信息,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兴趣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
课堂讨论环节可以增强学生上课的主体性、主动性以及兴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语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发挥自己的见解,必然会涉及各方面的知识。讨论环节同时也是交流环节,每位同学在交流的内容中,不仅有自己对课文学科基础知识的了解及看法,也涉及关联到课文的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等知识,以及大到天宇苍穹,小到微土尘埃等等现象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和知识又各不相同,因而在讨论中可以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尤其是对语文课堂中所包含的如物理、生物、天文等各种科技知识的自由讨论,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为科学知识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科技知识在众多知识中来说是比较深奥、复杂、难于理解的,但是讨论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语文课堂的兴趣,激发他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精神,从而可以学得更好,理解也会更充分,更深刻。如果缺少了课堂讨论的环节,任由老师在讲台上机械地表演,即使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头头是道,也不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听得晕晕平平,甚至打起瞌睡来,提不起半点兴趣。
二、深入挖掘材料,并作适当的引申,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科学教育的感染和影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含有科技知识因素的文章要深入挖掘,细心研究,最大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材料,找出其中的科技因素,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动手等科学实践能力。科技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变动,而课本的内容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科技的日新月异,因此课本的知识,课堂的讲解对于一个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学技术读物或者电视节目,这些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
三、寓教育于实践,把课堂科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任何真理都来源于实践,同时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把科技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加强知识的真理性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另外,语文的实践和合理的模拟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科技知识来源。学校组织的班级活动、科技兴趣小组以及各种科技节科技活动等等对于小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语文学科为小学生的科技实践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整个科技教育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语文学科中科技教育的渗透,因此加强语文科技教育渗透和整个科技教育计划的联系、配合、协调,能够很好地为整个科技教育计划服务。语文学科的主要精力是在科学精神的培养上,增强学生学科学的自觉性,建立学科学的自信心。寓教育于实践,能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程,更生动地理解科技知识,并且通过自主地参与讨论而增强对课程的深入了解,明白这些问题是怎样一步一步解答出来的,明白科技原理,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懂得怎样学习,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去学习,去深造,去扩展,去探究,这是创新性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四、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科技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语文课学习中就要求老师打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来进行教学。而增加语文课堂的讨论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课堂方法。首先从学校管理和教师的角度来讲,讨论性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讨论能改变我们目前语文课存在的死板、沉闷、被动的局面,可以把语文课上活,上得有灵性,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较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学生在认识和发展两方面都能高效率地达到预期效果。从学生学习角度而言,增强讨论环节也是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需要。讨论环节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地向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方式随着互联网等传媒方式的多样化而变得多元和快捷,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带来了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那就是可以担当“授业解惑”这一职能的“师”并非只有教师。因此,国家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终身的学习模式,实际上是及时对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角色转换指明了方向。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必须在加强课内教学改革的同时,努力开拓“第二课堂”,加强课堂讨论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精神更要从小学生抓起。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科技教育不是直接地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理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兴趣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深入挖掘材料,并作适当的引申,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寓教育于实践,把课堂的科技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变化,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科技教育理念的课题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