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状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思想品德现实水平的准确把握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需要。观察法是认识学生思想品德现实状况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观察法的方法论视角
美国社会学家贝利指出:“方法论与方法不同,后者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的技术或收集资料的工具,前者是指研究过程的哲学。它也包括作为研究理论基础的各种假说和价值,以及研究者用以解释资料和得出研究结论的准绳或标准。”所谓观察法的方法论视角,是指教师以何种视角来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的问题。观察法的基本视角有两种:主位与客位。
1.主位
主位视角,也叫自观视角(emic),是指教师将自己当成是一名学生,假想自己要是一名学生处于某种局面和面临某些问题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做;以学生的视角来观察他们的言行,与他们交流思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有利于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主位视角使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客位
客位视角,也叫他观视角(etic),是指教师从自身角度考察学生,这是传统的视角。它要求我们从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学生的言行,从这些言行中判断其思想品德现实水平,发现其与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主位和客位的方法论视角,在具体实践中就是参与观察法和观察法。
二、参与观察——主位的视角
参与观察(Parlicipant observation)是采取主位的视角,教师以学生为主位,即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观察学生的言行。参与观察的优点是能够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真实资料,其难点在于如何获得学生的认同,使其感受到参与者是“自己人”;也正是基于学生对参与者的“自己人”身份的认同,参与者才有可能获得关于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真实材料。如何使教师以学生“自己人”的身份参与到其活动中去,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爱其所爱。参与观察的前提是要参与其中,怎么样才能参与其中呢?那就是与学生要有共同语言,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共同语言的基础是有相同或相似的爱好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圈子”有所了解。每一个不同的群体,都有其特定的氛围,也可以叫群体“亚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爱好、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或内部用语等。这可以通过观察来获得,比如,他们喜欢看哪些书,喜欢哪些名人或明星,喜欢哪些歌曲,喜欢哪类的娱乐活动,喜欢哪种休闲方式和体育活动,等等。教师要想参与学生群体的活动,就要了解其“亚文化”,做到“入乡随俗”,尽量以一个“合格的学生群体的一员”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二是想其所想。参与观察还要做到“想其所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思想上所面临的问题,给予学生最大的理解和宽容。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总是站在自身角度,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也就无法理解学生的所言所行,交流和沟通自然会出现障碍。所以,想学生之所想,是获得学生认同的重要方面。
三是急其所急。要想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让他们觉得教师是“自己人”,还要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急其所急。学生作为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各类问题。教师不能总是满嘴空话套话和大道理,要尽量帮助学生去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学生自然也愿意与老师交心,把他们的心里话告诉老师。
在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与学生无隔阂地交流和沟通思想,观察其遇事与处事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这样,才能保证所观察和了解到的有关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观察——客位的视角
观察就是采取客位方法,以教师(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学生的言行,从教育者的角度考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了解其思想品德的现实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观察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避免“急于表态”。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表明态度呢?主要是为了避免教师上位、学生下位的状况出现,保持一种地位的平等性,给学生创造全面完整展现自己的条件。因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时候,肯定会发现其中许多达不到要求的方面。如果一开始看到学生的某些不足就大加批评,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差异和距离,给进一步的交流造成障碍,学生以后就不敢或者不愿再在老师面前表现真实的自己。那么,教师在以后所观察到的关于学生言行的各种现象可能会是学生故意装出来的假象,要想从中再发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就比较困难了。
二是避免“先入为主”。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通过查阅档案、成长记录等资料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的目的是为其后开展的交流和沟通奠定基础。但是,这也有可能会使教师根据这些资料形成对学生的潜在印象,教师在这种潜在印象的基础上观察学生的言行,就会造成“先入为主”,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因此,在观察的时候要尽量忘记学生的“过去”。
三是避免“刻板印象”。古语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想了解一个人及其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一个人的看法,总是从最初的接触中形成第一印象,再在以后的不断接触中逐渐修正和改变这个印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看到其本身的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一个人,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观察和参与观察是教师获得关于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实际的主要方法,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道听途说的传言终究不如亲眼看到的实际可靠。对观察和参与观察法的科学运用,既可以丰富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实际材料的掌握,同时也可以将其与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关于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材料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从而保证其真实性。对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状况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0YJC71008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袁亚愚,徐晓禾编译.当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
[3]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刘次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观察法的方法论视角
美国社会学家贝利指出:“方法论与方法不同,后者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的技术或收集资料的工具,前者是指研究过程的哲学。它也包括作为研究理论基础的各种假说和价值,以及研究者用以解释资料和得出研究结论的准绳或标准。”所谓观察法的方法论视角,是指教师以何种视角来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的问题。观察法的基本视角有两种:主位与客位。
1.主位
主位视角,也叫自观视角(emic),是指教师将自己当成是一名学生,假想自己要是一名学生处于某种局面和面临某些问题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做;以学生的视角来观察他们的言行,与他们交流思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有利于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主位视角使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客位
客位视角,也叫他观视角(etic),是指教师从自身角度考察学生,这是传统的视角。它要求我们从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学生的言行,从这些言行中判断其思想品德现实水平,发现其与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主位和客位的方法论视角,在具体实践中就是参与观察法和观察法。
二、参与观察——主位的视角
参与观察(Parlicipant observation)是采取主位的视角,教师以学生为主位,即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观察学生的言行。参与观察的优点是能够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真实资料,其难点在于如何获得学生的认同,使其感受到参与者是“自己人”;也正是基于学生对参与者的“自己人”身份的认同,参与者才有可能获得关于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真实材料。如何使教师以学生“自己人”的身份参与到其活动中去,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爱其所爱。参与观察的前提是要参与其中,怎么样才能参与其中呢?那就是与学生要有共同语言,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共同语言的基础是有相同或相似的爱好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圈子”有所了解。每一个不同的群体,都有其特定的氛围,也可以叫群体“亚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爱好、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或内部用语等。这可以通过观察来获得,比如,他们喜欢看哪些书,喜欢哪些名人或明星,喜欢哪些歌曲,喜欢哪类的娱乐活动,喜欢哪种休闲方式和体育活动,等等。教师要想参与学生群体的活动,就要了解其“亚文化”,做到“入乡随俗”,尽量以一个“合格的学生群体的一员”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二是想其所想。参与观察还要做到“想其所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思想上所面临的问题,给予学生最大的理解和宽容。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总是站在自身角度,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也就无法理解学生的所言所行,交流和沟通自然会出现障碍。所以,想学生之所想,是获得学生认同的重要方面。
三是急其所急。要想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让他们觉得教师是“自己人”,还要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急其所急。学生作为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各类问题。教师不能总是满嘴空话套话和大道理,要尽量帮助学生去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学生自然也愿意与老师交心,把他们的心里话告诉老师。
在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与学生无隔阂地交流和沟通思想,观察其遇事与处事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这样,才能保证所观察和了解到的有关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观察——客位的视角
观察就是采取客位方法,以教师(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学生的言行,从教育者的角度考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了解其思想品德的现实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观察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避免“急于表态”。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表明态度呢?主要是为了避免教师上位、学生下位的状况出现,保持一种地位的平等性,给学生创造全面完整展现自己的条件。因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时候,肯定会发现其中许多达不到要求的方面。如果一开始看到学生的某些不足就大加批评,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差异和距离,给进一步的交流造成障碍,学生以后就不敢或者不愿再在老师面前表现真实的自己。那么,教师在以后所观察到的关于学生言行的各种现象可能会是学生故意装出来的假象,要想从中再发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就比较困难了。
二是避免“先入为主”。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通过查阅档案、成长记录等资料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的目的是为其后开展的交流和沟通奠定基础。但是,这也有可能会使教师根据这些资料形成对学生的潜在印象,教师在这种潜在印象的基础上观察学生的言行,就会造成“先入为主”,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因此,在观察的时候要尽量忘记学生的“过去”。
三是避免“刻板印象”。古语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想了解一个人及其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一个人的看法,总是从最初的接触中形成第一印象,再在以后的不断接触中逐渐修正和改变这个印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看到其本身的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一个人,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观察和参与观察是教师获得关于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实际的主要方法,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道听途说的传言终究不如亲眼看到的实际可靠。对观察和参与观察法的科学运用,既可以丰富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实际材料的掌握,同时也可以将其与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关于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材料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从而保证其真实性。对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状况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0YJC71008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袁亚愚,徐晓禾编译.当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
[3]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刘次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