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創造潜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本中的插图,展示学习内容,启发学生的想象;依据课文内容,采用对比阅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换位思考、转换角色、融人情境、唤起想象。通过种种途径达到新课程所倡导和要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能力;语文教学;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探讨的却是文章的主题意义、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等等,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扼杀。这种教学行为其实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误导。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让学生掌握“双基”为终极目标,而是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
1、依据课本插图,展示学习内容,启迪学生的思维想象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环境中的影像,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会让学生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学生通过课文插图,可进一步地创设情景或人物,并随课文内容不断地在脑海中生成图像,从而启迪学生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科书上的彩图,当学生看到没有穿衣服的皇帝游行的插图时,联想当时的场面,让学生谈谈自已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总结出课文的主题。
2、依据课文内容,做比较性朗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时,对诗中的“润物细无声”这一句的解释时,有学生可能质疑:作者看到春雨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这时,我们可以让同学们一起背诵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春雨图”,根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和“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又和平的夜”这几句话,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们自己闭上眼睛去想象在初春的小雨中漫步的情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这时再回到这句诗的理解上,学生就会对这种感受有了更深的理解。
3、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想象创新,给学生以想象的发挥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和环境,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问,以引导学生作人情人理的想象。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学生欲言又止、欲写又停的境况下,要从学生能够思考到的深度与广度人手,鼓励他们融入课文环境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如在教学《故乡》一课,分析闰土形象时,我们可以与小学学过的《少年闰土》一课中的少年闰土进行比较,看一看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不同的形象,想象闰土的不同境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将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找到答案。
4、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融入情境。唤起想象
学生想象力的激发需要教者敢于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融入角色中去,从而不断地生成出充满个性创造与智慧思维的想象力。这种想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拓展延伸所不可缺少的。
如课文《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假如你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才能摆脱贫困?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意多多,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创新精神。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倡导和要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能力;语文教学;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探讨的却是文章的主题意义、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等等,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扼杀。这种教学行为其实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误导。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让学生掌握“双基”为终极目标,而是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
1、依据课本插图,展示学习内容,启迪学生的思维想象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环境中的影像,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会让学生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学生通过课文插图,可进一步地创设情景或人物,并随课文内容不断地在脑海中生成图像,从而启迪学生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科书上的彩图,当学生看到没有穿衣服的皇帝游行的插图时,联想当时的场面,让学生谈谈自已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总结出课文的主题。
2、依据课文内容,做比较性朗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时,对诗中的“润物细无声”这一句的解释时,有学生可能质疑:作者看到春雨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这时,我们可以让同学们一起背诵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春雨图”,根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和“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又和平的夜”这几句话,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们自己闭上眼睛去想象在初春的小雨中漫步的情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这时再回到这句诗的理解上,学生就会对这种感受有了更深的理解。
3、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想象创新,给学生以想象的发挥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和环境,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问,以引导学生作人情人理的想象。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学生欲言又止、欲写又停的境况下,要从学生能够思考到的深度与广度人手,鼓励他们融入课文环境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如在教学《故乡》一课,分析闰土形象时,我们可以与小学学过的《少年闰土》一课中的少年闰土进行比较,看一看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不同的形象,想象闰土的不同境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将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找到答案。
4、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融入情境。唤起想象
学生想象力的激发需要教者敢于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融入角色中去,从而不断地生成出充满个性创造与智慧思维的想象力。这种想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拓展延伸所不可缺少的。
如课文《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假如你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才能摆脱贫困?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意多多,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创新精神。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倡导和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