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解释了非正式群体的含义与特点,结合学校学生心理对他们的非正式群体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何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处理好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价值观念比较接近,社会角色、兴趣、爱好类似,在情感上相互吸引、相互依赖并能产生共鸣的学生自发组成的集合体。如果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不当,就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学校及班主任要认真研究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特征和作用,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措施,使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成为正式组织群体的重要补充。
一、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和特点
非正式群体是为满足心理需要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成员之间或是有共同的观点,或是受过类似的挫折,或是兴趣爱好相投,或是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或是由于性格互补。因此,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情投意合,交往频繁,传递信息迅速,对其同伴的行为相互认可并支持。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着排他性。各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相互之间都以情感为重,对自然产生的领导者言听计从,每个成员对非正式群体都有一定程度的归属感,但有的小群体或其某些成员对其他小群体有排斥的倾向与行为。非正式群体具有共同行为规范,行为上具有一致性。非正式群体间成员角色并不固定,成员的流动性也很大,自由参加,自由退出。
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问题分析
1.有强烈的成材愿望,但对自己无信心,对前途不确定
本人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他们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可同时他们又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前途不确定。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认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正确把握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再在此基础上拟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日积月累、踏踏实实,切忌好高鹜远,同时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2.平时学习较努力,但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很多学生平时很努力学习,可学习效果总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改正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从而使他们更有效率地学习。
3.善于社会实践,但对理论学习满不在乎,蔓延读书无用论
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他们却不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把学习定位在找一份高工资的工作,而诸多方面的原因又影响了将来的工作,从而间接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本人认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习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做人的学习、工作的学习。要教育学生广泛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4.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但自身容易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
学校非正式群体学生比较随和,与老师都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一般也非常良好。但他们往往在认识上走极端,一些人在与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妄自尊大,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而另一些人又认为自己的学习基础差就各方面都不如人,不肯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勉强表达,容易妄自菲薄。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认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做到不偏不倚、合理表达自己看法的态度。
三、如何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处理好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1.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有利于班级正式群体发展的因素
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为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而要关怀它、尊重它,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是非常重要的。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中的一些职位。这样,就能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2.化非正式群体中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班级正式群体的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以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毫无认识,把它视为小圈子、小集团,横加打击,那将人为地迫使它与班集体的正式群体对立起来,进而严重影响班级活动的开展和班集体的发展。
总之,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不去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甚至于压制它的发生和发展,就会导致班级中人际关系紧张,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引起群体冲突。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2l—522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价值观念比较接近,社会角色、兴趣、爱好类似,在情感上相互吸引、相互依赖并能产生共鸣的学生自发组成的集合体。如果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不当,就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学校及班主任要认真研究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特征和作用,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措施,使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成为正式组织群体的重要补充。
一、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和特点
非正式群体是为满足心理需要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成员之间或是有共同的观点,或是受过类似的挫折,或是兴趣爱好相投,或是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或是由于性格互补。因此,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情投意合,交往频繁,传递信息迅速,对其同伴的行为相互认可并支持。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着排他性。各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相互之间都以情感为重,对自然产生的领导者言听计从,每个成员对非正式群体都有一定程度的归属感,但有的小群体或其某些成员对其他小群体有排斥的倾向与行为。非正式群体具有共同行为规范,行为上具有一致性。非正式群体间成员角色并不固定,成员的流动性也很大,自由参加,自由退出。
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问题分析
1.有强烈的成材愿望,但对自己无信心,对前途不确定
本人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他们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可同时他们又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前途不确定。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认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正确把握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再在此基础上拟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日积月累、踏踏实实,切忌好高鹜远,同时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2.平时学习较努力,但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很多学生平时很努力学习,可学习效果总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改正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从而使他们更有效率地学习。
3.善于社会实践,但对理论学习满不在乎,蔓延读书无用论
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他们却不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把学习定位在找一份高工资的工作,而诸多方面的原因又影响了将来的工作,从而间接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本人认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习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做人的学习、工作的学习。要教育学生广泛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4.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但自身容易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
学校非正式群体学生比较随和,与老师都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一般也非常良好。但他们往往在认识上走极端,一些人在与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妄自尊大,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而另一些人又认为自己的学习基础差就各方面都不如人,不肯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勉强表达,容易妄自菲薄。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认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做到不偏不倚、合理表达自己看法的态度。
三、如何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处理好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1.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有利于班级正式群体发展的因素
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为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而要关怀它、尊重它,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是非常重要的。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中的一些职位。这样,就能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2.化非正式群体中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班级正式群体的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以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毫无认识,把它视为小圈子、小集团,横加打击,那将人为地迫使它与班集体的正式群体对立起来,进而严重影响班级活动的开展和班集体的发展。
总之,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不去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甚至于压制它的发生和发展,就会导致班级中人际关系紧张,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引起群体冲突。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2l—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