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运用到了各行各业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也逐渐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效率。本文针对互联网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高中物理应用策略
互联网技术是辅助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工具,能够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推动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与物理知识融合,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互联网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由于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知识比较复杂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导致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出现了恐惧、厌学的心理,很难主动投入到物理教学中。互联网技术能利用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出学生对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师应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增强物理课堂的开放性,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源,了解到先进的知识理论,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最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许多教师会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物理考试能力,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互联网技术能为学生营造互动式的教学氛围,在交流沟通中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互联网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解释复杂的物理知识,还会使学生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将课本中静态、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公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利用生活化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物理教学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兴趣。例如在《认识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视频,在为学生展示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使学生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气势磅礴的瀑布,从而引出教学知识,提问学生我们要怎么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接着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坐火车旅行的图片、跳伞时的图片、坐船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坐在火车上,车外的人看火车上的乘客是怎样运动的,地上的人观察跳伞运动员是怎样下落的,飞机上的人看跳伞运动员是怎样下落的,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后,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参考系的概念。这种方式能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解释抽象的物理概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2.开展远程教育,运用教学APP
互联网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高中物理远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和相关的资源,在互联网上与学生实时沟通,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教学知识,掌握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而且互联网技术能为学生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视频上传上平台上,同时用相关APP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思路制作成教学视频,展示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信息,引发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形式的猜想,思考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在视频中展示验证猜想的过程,解释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線运动公式,让学生自主验证猜想,传授学生EXCEL表格处理数据的方法,利用EXCEL自带的图像处理功能画出运动图像,根据图像得出的信息总结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之后利用科大讯飞APP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统计学生的出错率,认识到学生在知识上的漏洞。这样学生就能利用课下时间复习自己课上不理解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演示物理实验,提升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详细、具体的了解物理现象,增强学生对物理的探究兴趣。但有许实验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的开展,模拟物理实验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量子化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模拟“光电效应”实验,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和氢原子光谱,从微观世界理解能量量子化的特征,更加直接的接触物理现象,调动起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热情,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能促进物理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利弊,综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辅助物理教学的开展,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展远程教学,为学生演示物理实验,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桂珍.高中物理教学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99-100.
[2]唐秋梅.“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高中物理应用策略
互联网技术是辅助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工具,能够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推动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与物理知识融合,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互联网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由于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知识比较复杂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导致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出现了恐惧、厌学的心理,很难主动投入到物理教学中。互联网技术能利用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出学生对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师应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增强物理课堂的开放性,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源,了解到先进的知识理论,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最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许多教师会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物理考试能力,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互联网技术能为学生营造互动式的教学氛围,在交流沟通中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互联网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解释复杂的物理知识,还会使学生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将课本中静态、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公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利用生活化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物理教学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兴趣。例如在《认识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视频,在为学生展示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使学生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气势磅礴的瀑布,从而引出教学知识,提问学生我们要怎么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接着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坐火车旅行的图片、跳伞时的图片、坐船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坐在火车上,车外的人看火车上的乘客是怎样运动的,地上的人观察跳伞运动员是怎样下落的,飞机上的人看跳伞运动员是怎样下落的,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后,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参考系的概念。这种方式能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解释抽象的物理概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2.开展远程教育,运用教学APP
互联网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高中物理远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和相关的资源,在互联网上与学生实时沟通,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教学知识,掌握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而且互联网技术能为学生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视频上传上平台上,同时用相关APP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思路制作成教学视频,展示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信息,引发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形式的猜想,思考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在视频中展示验证猜想的过程,解释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線运动公式,让学生自主验证猜想,传授学生EXCEL表格处理数据的方法,利用EXCEL自带的图像处理功能画出运动图像,根据图像得出的信息总结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之后利用科大讯飞APP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统计学生的出错率,认识到学生在知识上的漏洞。这样学生就能利用课下时间复习自己课上不理解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演示物理实验,提升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详细、具体的了解物理现象,增强学生对物理的探究兴趣。但有许实验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的开展,模拟物理实验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量子化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模拟“光电效应”实验,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和氢原子光谱,从微观世界理解能量量子化的特征,更加直接的接触物理现象,调动起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热情,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能促进物理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利弊,综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辅助物理教学的开展,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展远程教学,为学生演示物理实验,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桂珍.高中物理教学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99-100.
[2]唐秋梅.“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