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章对目前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现状作了简要分析,从利用乡土资源,有效提高农村初中生写作水平方面,详细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一些有效做法。
【关键词】乡土资源 作文素材 兴趣 品位
作为长期扎根在边远地区的乡村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为农村初中生作文水平在较低水平徘徊的状态焦虑担忧。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现状表现为:写作内容的虚假、鄙俗与苍白。诸如“假”:塑假人,编假事,说假话;“俗”:千人一面,千事一人,没有个性和特质;“空”:内容空洞,泛泛而谈,不具体形象……面对这样的学生写作现状,许多农村教师束手无策!出路在哪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是解决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出现问题的良策。
一、利用乡土资源,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学科的新课改呼唤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呼唤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就我们溧水乡土素材而言,有利于初中生写作的内容极其丰富,碧波荡漾的东屏湖,四季常青的东庐山,神秘的龙潭烟雨;小三峡之美称的天生桥,传奇色彩的蒲塘桥,激励莘莘学子的插竹亭;明觉的香菜,白马的蓝莓,洪蓝的玉带糕;流行于溧水白马、东屏等地划旱船,农历冬至吃宗酒,让袁枚赞不绝口的乌饭酒;江南倦客周邦彦,三进士的吴家父子……只要努力去开发,就可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了写作源源不绝的素材,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乡土资源是丰厚的,我们不可能像专业乡土科研工作者那样面面俱到的研究。要依托文本,结合学校、初中学生写作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乡土素材有效内容具有统一性,大体包括自然景物、名胜古迹、特色特产、民风民俗、逸闻轶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词歌谣、土话俚语、书画佳作等方面。将这些乡土素材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能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
文学本质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围绕这一理论,杜威、陶行知、叶圣陶等均做过经典论述。叶圣陶老先生语文教育思想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理论博大精深,其中他对作文的“源头”就有颇多论述,他指出:“‘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个“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乡土资源正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重要“源头”之一。
二、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要以文本为指导,依托于教材,避免过于突兀形式引进乡土素材,甚至为了用乡土素材而用乡土素材,那可能让学生冷淡、甚至反感。只有我们依托于教材,恰当的在作文课堂教学上涉及、引用、讲解乡土素材,那一定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家乡自豪感。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认真学习文本,而且有兴趣运用乡土素材自觉写作(在文本的二次解读、二次思维创作中形成的阅读兴趣、能力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正是写作的动力),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自觉的写作中不断得到了提升。如此一来,学生接触乡土素材的兴趣提高了,相应也会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
在教完《端午的鸭蛋》《春酒》这个单元后,我让学生说说家乡民风、民俗,学生先是一脸迷惘、甚至不屑,当我用生动语言向大家讲解溧水客民人习俗(主要生活在溧水东屏、白马、永阳、洪蓝)和本地人风俗后,他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声,看着他们兴奋而神往之的神态,我知道他们一定会在课后去探究,探寻他们原本所“熟视”却一直“无睹”的故乡风情。几天后,大家上交了自己的周记,我批阅到了无数佳作,如《芮家宗酒》《蒲塘桥的三月二十六》……
乡土素材积累渠道不可单一,许多教师喜欢在网络上下载本地乡土资料,然后“填鸭式”发给学生。这样的科研,缺少学生参与体验,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不利于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水平。针对素材取得单一依靠网络这一情况,除了用好学校安排的春游、秋游、参观访问的社会实践活动、专场报告会收集素材外,还可利用我校特创“家教服务站”(为了架起家、校教育桥梁,弥补农村家庭教育不足,依托各行政村教育资源,创建的新型教育形式)这一平台,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积累素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对乡土素材进行有效性选择,而后运用作文教学中。
总之,作文教学要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相信学生,立足于提高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水平将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三、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品位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伴随着在写作课堂上加强对乡土素材的关注,我们深深感受到积累乡土素材需要形成系统化,方有更大成效。于是,将乡土素材搜集任务分门别类分解到各小组准备,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引发他们聆听身边事、观身边景、悟身边情,调动他们关注、积累乡土素材,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学习乡土素材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进而提高他们写作品位。
在这方面,笔者做了许多尝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课前三分钟,笔者搞了“说说我的故乡”演讲,不仅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每个月,举办以“溧水风情”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也是在潜移默化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每学期,都邀请部分师生开展以“溧水,我可爱的家”为主题的沙龙活动。这些活动,带给了学生们许多的快乐,提高了他们写作水平,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八年级上“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时,学生无数次回眸《中国石拱桥》《桥之美》后,有一些同学对修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天生桥(位于溧水洪蓝境内)、明正德年间的蒲塘桥(位于溧水渔歌境内)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就利用周末带他们到现场研究,鼓励他们收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做了桥专题探究,而后学生写出了《蒲塘桥》《身在溧水话“天生桥”》等文章。虽然最后研究的结果处于较浅的层次,但是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说明文写作能力和品位提高了,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的研究,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养成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乐于写作、勤于写作的良好作文习惯;提升其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分析、收集整理、处理运用写作素材的能力;进一步训练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方法等的良策。为提高包括作文教学质量在内的语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中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国才.《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技出版社.
[2]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3] 周德藩.《素质教育论教程》,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学)
【关键词】乡土资源 作文素材 兴趣 品位
作为长期扎根在边远地区的乡村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为农村初中生作文水平在较低水平徘徊的状态焦虑担忧。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现状表现为:写作内容的虚假、鄙俗与苍白。诸如“假”:塑假人,编假事,说假话;“俗”:千人一面,千事一人,没有个性和特质;“空”:内容空洞,泛泛而谈,不具体形象……面对这样的学生写作现状,许多农村教师束手无策!出路在哪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是解决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出现问题的良策。
一、利用乡土资源,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学科的新课改呼唤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呼唤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就我们溧水乡土素材而言,有利于初中生写作的内容极其丰富,碧波荡漾的东屏湖,四季常青的东庐山,神秘的龙潭烟雨;小三峡之美称的天生桥,传奇色彩的蒲塘桥,激励莘莘学子的插竹亭;明觉的香菜,白马的蓝莓,洪蓝的玉带糕;流行于溧水白马、东屏等地划旱船,农历冬至吃宗酒,让袁枚赞不绝口的乌饭酒;江南倦客周邦彦,三进士的吴家父子……只要努力去开发,就可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了写作源源不绝的素材,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乡土资源是丰厚的,我们不可能像专业乡土科研工作者那样面面俱到的研究。要依托文本,结合学校、初中学生写作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乡土素材有效内容具有统一性,大体包括自然景物、名胜古迹、特色特产、民风民俗、逸闻轶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词歌谣、土话俚语、书画佳作等方面。将这些乡土素材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能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
文学本质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围绕这一理论,杜威、陶行知、叶圣陶等均做过经典论述。叶圣陶老先生语文教育思想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理论博大精深,其中他对作文的“源头”就有颇多论述,他指出:“‘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个“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乡土资源正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重要“源头”之一。
二、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要以文本为指导,依托于教材,避免过于突兀形式引进乡土素材,甚至为了用乡土素材而用乡土素材,那可能让学生冷淡、甚至反感。只有我们依托于教材,恰当的在作文课堂教学上涉及、引用、讲解乡土素材,那一定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家乡自豪感。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认真学习文本,而且有兴趣运用乡土素材自觉写作(在文本的二次解读、二次思维创作中形成的阅读兴趣、能力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正是写作的动力),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自觉的写作中不断得到了提升。如此一来,学生接触乡土素材的兴趣提高了,相应也会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
在教完《端午的鸭蛋》《春酒》这个单元后,我让学生说说家乡民风、民俗,学生先是一脸迷惘、甚至不屑,当我用生动语言向大家讲解溧水客民人习俗(主要生活在溧水东屏、白马、永阳、洪蓝)和本地人风俗后,他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声,看着他们兴奋而神往之的神态,我知道他们一定会在课后去探究,探寻他们原本所“熟视”却一直“无睹”的故乡风情。几天后,大家上交了自己的周记,我批阅到了无数佳作,如《芮家宗酒》《蒲塘桥的三月二十六》……
乡土素材积累渠道不可单一,许多教师喜欢在网络上下载本地乡土资料,然后“填鸭式”发给学生。这样的科研,缺少学生参与体验,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不利于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水平。针对素材取得单一依靠网络这一情况,除了用好学校安排的春游、秋游、参观访问的社会实践活动、专场报告会收集素材外,还可利用我校特创“家教服务站”(为了架起家、校教育桥梁,弥补农村家庭教育不足,依托各行政村教育资源,创建的新型教育形式)这一平台,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积累素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对乡土素材进行有效性选择,而后运用作文教学中。
总之,作文教学要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相信学生,立足于提高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水平将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三、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品位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伴随着在写作课堂上加强对乡土素材的关注,我们深深感受到积累乡土素材需要形成系统化,方有更大成效。于是,将乡土素材搜集任务分门别类分解到各小组准备,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引发他们聆听身边事、观身边景、悟身边情,调动他们关注、积累乡土素材,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学习乡土素材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进而提高他们写作品位。
在这方面,笔者做了许多尝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课前三分钟,笔者搞了“说说我的故乡”演讲,不仅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每个月,举办以“溧水风情”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也是在潜移默化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每学期,都邀请部分师生开展以“溧水,我可爱的家”为主题的沙龙活动。这些活动,带给了学生们许多的快乐,提高了他们写作水平,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八年级上“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时,学生无数次回眸《中国石拱桥》《桥之美》后,有一些同学对修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天生桥(位于溧水洪蓝境内)、明正德年间的蒲塘桥(位于溧水渔歌境内)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就利用周末带他们到现场研究,鼓励他们收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做了桥专题探究,而后学生写出了《蒲塘桥》《身在溧水话“天生桥”》等文章。虽然最后研究的结果处于较浅的层次,但是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说明文写作能力和品位提高了,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的研究,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养成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乐于写作、勤于写作的良好作文习惯;提升其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分析、收集整理、处理运用写作素材的能力;进一步训练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方法等的良策。为提高包括作文教学质量在内的语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中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国才.《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技出版社.
[2]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3] 周德藩.《素质教育论教程》,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