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敬爱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容、题材对比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56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姜敬爱与萧红各自生活的时代、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写作的道路都有很大的可比性,她们的小说都很真实地写出了民众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她们的人生经历都充满了坎坷,她们在题材的选择上大都以农工题材为主,本文主要从她们小说创作的内容、题材两方面进行对比。
  关键词:姜敬爱 萧红 小说
  姜敬爱和萧红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她们两人在个人生活经历、创作道路和命运结局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所以说两人有着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从内容、题材两个方面入手,对姜敬爱和萧红的小说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民大众的艰苦生活
  姜敬爱和萧红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都坚持一个原则,即真实。她们创作的小说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并对底层民众的这种遭遇感到不平。下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两位作家的小说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贫穷是姜敬爱和萧红小说的主要元素之一,这和她们生活的年代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朝中社会处于极度贫穷的状态,人们的生活根本就得不到保证,很多人都居住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在姜敬爱的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居住在地窖或者地下室中的人,这是当时朝中社会的真实写照。例如,《母与女》中美丽一家生活在地窖一般的房间中,进入房间中的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原始社会中。《人间问题》中的金明洙替主人收账,但却见到欠债人一家生活在黑乎乎的屋子里。《黑蛋》中的K老师生活在满是土味儿的地下室中。萧红的小说中也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环境进行了描述。《看风筝》中刘成的父亲流落乡间,生活在草房里。姜敬爱和萧红创作的小说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描述底层人们恶劣居住环境的同时还刻意描述了上层社会居住的环境,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显出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出两位作家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底层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朝鲜和中国,还有很多农民因为贫穷而遭受饥饿的煎熬。姜敬爱和萧红的小说中很真实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她们的小说中写到,农民们每天都辛辛苦苦地耕地,自己种的粮食自己一点也舍不得吃,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狠下心来给孩子吃一点。还有的农民吃的都是变了味的,甚至是一些猪狗才吃的食物,根本让人难以下咽。在那种社会之中,生在好人家还能吃饱穿暖,生在穷困人家里只能遭受这种痛苦了,想到这种情况不免让人感到心酸。
  姜敬爱的小说中很多穷人都因为没钱看不起病而死去。长篇小说《母与女》中这样写道:二子的妈妈因为家境贫穷,没日没夜地打零工赚钱从而导致患上了消化不良的疾病。看到妈妈病了,孩子半夜去找医生,穿过一片漆黑的松树林,但是医生却因为二子妈妈以前的医药费还没有还上而对此置之不理,导致二子的妈妈就这样死去了。就是因为没钱,这种小病也能使一个人痛苦死去。与姜敬爱一样,萧红的笔下同样也写出了主人公被疾病折磨的痛苦状况,在她的小说《清晨的马路上》中,小林的爸爸咳嗽了一辈子,只因为没钱去买药。其实小说里主人公的死只是当时那个年代穷苦农民的一个现实世界缩影,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冷漠的厌恶、反感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思想。
  二、题材的选择
  由于男人和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同,这就使得一般女性的创作只写一些缠绵的爱情故事,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会。但是姜敬爱与萧红却不同,她们都在回避像古时候女人那样写爱情题材,而更多的是写底层劳苦大众的艰苦生活。即使她们选择了爱情题材来写文章,一般也不只写爱情,也写出了男女交往过程中女性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姜敬爱和萧红在一开始写作的时候都曾涉及过知识分子这一前沿性的题材,但她们都没有太过深入地进行描写,她们对知识分子所持的态度也不同,所以她们在写作时对知识分子描述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她们写作的主要题材还是底层的劳苦大众。
  从题材选择上看,两位作家的小说都突出描写了农民工题材,尤其是那些底层劳动人们的贫困状况,并批判了人性的弱点。
  姜敬爱与萧红的小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是姜敬爱写作时注重有头有尾,将人物形象以故事的形式完整地描述出来,而萧红写作时一般采用散文式的写作风格。她们都是根据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亲身经历进行小说创作的。在她们的小说中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尤其是底层女性的艰苦生活,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同时也写出了人们顽强的生命意识,这使她们小说主旨和立意在同代小说中高于其他作家的小说作品。
  参考文献:
  [1]刘艳萍.姜敬爱与萧红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03).
  [2]梁旭.浅析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散文化倾向[J].学理论,2014(29).
  [3]梁旭.论萧红和姜敬爱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07).
  (作者简介:陶格斯,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责任编辑 王曦)
其他文献
也是一季水凉碧透的秋天,偶然读到郭力家的诗《秋天了东北》,想象力倏然坠入相机取景器中的一枚黄叶,脉络清晰得天真,意境深远得心疼。冷风掠过头顶,卷起那片叶子,一步一回头
摘要:本文试图对《文心雕龙》“感物”说的理论建构进行分析,具体从其内涵,即情、感、物和志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发现,刘勰在理论建构时存在立场上的矛盾和徘徊,但是却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化解而形成“感物”的理论。这一建构过程反映出刘勰“唯务折衷”的文论思想。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感物”说 唯务折衷  “感物”说是中国传统文论在诗歌生成方面的重要理论,它联系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心与物,由“感
目的   通过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且术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调查随访,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得到较客观的数据结论,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杰作,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通过一群超越男子的“脂粉英雄”的形象塑造,突显了曹雪芹心中独特的“英雄情结”.本文试从作者所描写的女性人物形象出发,
去年,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房管站按照局2013年房管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任务,结合房管站房屋管理业务工作的调整,积极推进各项经济指标任务的完成,严格规范抓好公
摘要:文学和历史不只是存在理论关系,在实践方面两者亦是紧密相连。如今在讨论两者关系的时候,尤其是对文学中一些虚构历史进行批判时,只是做出一些理论上的评断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有可能导致误读。这也是相关专家在研究文学虚构历史的时候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此,有必要对其有针对性地分析,探讨。  关键词:文学 历史 关系  在当代文学处于转型期的背景下,我们在重新讨论文学和历史两者关系时,应重点探讨它和历史之
近些年来,华人法语作家强势崛起,屡获大奖,在中、法文坛均赢得一席之地。他们不约而同地讲述了中国故事,其中不乏对所经历的时代及个人际遇的叙述。本是讲自家故事,但非母语
摘要:《麦田守望者》是美国现代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它与拉尔夫·埃里森的《无形人》一起被称为二次大战后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在这部小说中,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很多地方使用了象征手法,反映出了在二战之后美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和内心深处的麻木不仁,以及青少年内心的迷茫和孤独。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的意象,从而对象征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麦田守望者》 象征手法 意象  一般的评论界都是从传统现实
摘要:在对英语小说进行翻译时,通过结合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以及语篇意识,可以有效摆脱来自原文的用语束缚,使翻译作品能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翻译的质量以及读者心中的认可度。本文以《她心中有一颗明星》这篇小说为例,深入细致地讲解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语篇意识的实际有效运用。  关键词:语篇意识 短篇文学作品 翻译  《她心中有一颗明星》这篇短篇小说主要叙述的是一位热爱芭蕾舞的女孩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的一段故
摘要:《水浒传》的语言体现了“说话”的特点,语言通俗、生动、明快、色彩鲜明,其主要特点一是前后一贯的语言的个性化,二是叙述的语言精彩传神,三是语言与动作相得益彰。学习、借鉴、传承《水浒传》的语言艺术风格,可以更好地将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关键词:《水浒传》 语言艺术 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 人物对话  一、语言口语化,且个性鲜明、前后一贯  施耐庵在口语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人物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