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什么是语文?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很清楚: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就是教会学生理解母语和运用母语。本文主要叙述语文课教学的点滴体会——词语教学、朗读训练、说写训练。
关键词:词语;内涵;语感;技能
回顾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所走过的历程,语文教学引进了哲学、文化学、教育学的许多新理念,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开始先进、多样,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然而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精神的“变异”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有明显的“泛人文”倾向。不管什么课型,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美丽如画的课件,配上优美动人的音乐,插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设计声情并茂的过渡语。而制作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场的“精彩”,“精彩”的标志就是让学生感悟,进而感动,甚至流泪,让几个“聪明”的孩子站起来,从他们稚嫩的小嘴里吐出带有“白胡子”的话语,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课堂上,写字训练砍掉了,静思默想的时间没有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也挤掉了,只剩下录章摘句式的内容讲读、漫无目的的师生对话,语文课成了人文熏陶课、科学探究课、情境表演课。语文课又开始“迷失自我”了。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很清楚: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干什么?叶老也说得非常明白: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一句话,语文就是教会学生理解母语和运用母语。这些年,我一直从事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所以就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结合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规律,从词语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出发,教学中我经常创设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在挖掘词语内涵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在语言的运用中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认识词语的结构特征,进而达到积累词句的目的。如教学“劳动”一词,我先让学生观察果园劳动图,用“人们在干什么”的句式引导说出“果园里,人们在摘果子,人们在装果子,人们在运果子”,从而归纳出“劳动”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看各类劳动图,按句式说说“田野里,农民伯伯有的在锄草,有的在打虫,大家都在劳动”“星期天,我们一家人都在劳动,爸爸在洗衣服,妈妈在烧饭,我在打扫房间”。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在说话训练中,加深了对“劳动”的体会,既为逻辑分类做好铺垫,又在说话中强化了词语的理解运用。
另外,我还运用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探索课文中典型的构词、组句、连段的规律,而后举一反三,在运用语言中形成语言技能,在运用中创新。如《秋天的果园》中“秋天,果子熟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一串串的紫葡萄”,这是典型的词、句规律性知识训练点。“红红”“黄黄”等叠词的运用加深了颜色的程度,“还有”一词将多种水果以并列的形式连起来表达。下面是“红红”“黄黄”这一叠词形式以及“还有”一词的教学流程:
①看图,读句子,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借助图画感知,感悟“果子熟了”的句意)
②读读“红的苹果”“红红的苹果”这两组词语,你喜欢哪一组?为什么?(“红红”读得亲切顺口,又有比“红”要红得多的特点)
③你能照“红红、黄黄”的样子说词语吗?(蓝蓝、白白、圆圆、高高……在模仿练习中探索叠词的特征,进行迁移运用)
④苹果,从颜色方面说“红红的苹果”,从形状方面用两个一样的字叠起来怎么说?闻闻苹果的气味,也用两个字叠起来怎么说?(借助直观的苹果,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叠词进行描述,既进行了叠词的运用,又在迁移中创新)
⑤果园里好多果子成熟了,课文中的句子是怎么把它们连起来的?我们来读读句子。(探索句子特征,用“还有”“怎么样的什么”连起来说)
⑥联系生活实际,用“还有”“怎么样的什么”连起来,说说公园里的花、大街上的车,进行仿说训练。
此教学流程以探索词与句的规律性知识为突破口,借助课件的直观性,学生在训练中掌握了词句结构的规律性知识,并领悟到了写作方法的奥妙。如此,引导学生进行仿说,进行即时的迁移,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运用,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朗读训练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的又一重点。朗读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过反复的摸索、实践,我体会到,低年级的朗读训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教给学生方法,形成技能。首先要求学生读音要标准,在识字教学时对于要求会认的字,强调借助拼音规范读音,做到人人过关、个个掌握。其次,读好长句、段、篇。读好长句子是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前提。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会出现一些长句子,指导长句子的停顿至关重要,不合理的停顿会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如我会要求学生用“/”画出停顿的地方,再正确朗读这个长句。
段、篇则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定出朗读的基调,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自然段组成的,而每一个自然段在一篇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部分,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情感将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变化。如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时,朗读基调可随主人公“我”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由开头的扔石头“很开心”,到砸碎玻璃“很害怕”,再到看见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后用自己积攒的钱赔偿给老奶奶“感到一阵轻松”。在学生把握好各自然段朗读的基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全文,学生就能读出“我”的喜怒哀乐,感受“我”诚实的心、悔过的情,体会老奶奶的宽宏大量。
二是反复实践,形成能力。朗读是有层次性和程序性的,在不同阶段朗读课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①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做到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回读、不破读。这一阶段,可采用“接力式”来强化朗读,即指名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最后组织评议。②精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应能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③美读课文,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到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达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境地。朗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心理研究显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老是用一种形式朗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教学时可变换采用“范读、领读、自由读、齐读、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讀”等方法。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或者需要激情引趣时,宜用范读指导;当学生出现疲倦、精力分散的状态时,赛读可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表现,在表演时往往能全身心地投入,边演边读能使朗读事半功倍。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说写训练
说写训练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词汇。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词汇丰富了,自主表达也就会水到渠成。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积累词汇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识字与说话训练相结合,而应让学生掌握的字、词的比例是1︰2.5,即学习100个生字,最好能同时掌握250个词。因此,除了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词之外,我还通过各种丰富的识字、学词活动,促进学生词语的积累,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词汇,如进行“字开花”扩词游戏、“找朋友”归类识词活动、“给词说句”训练等。在教学《春天的雨》时,我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找出句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学生很快找到了“绿色”“黄色”等词,但如果单纯机械地识记这些词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于是我设疑引导:“课文中用了这么多表示颜色的词,你能用一个词加以概括吗?”学生说“五颜六色”,我及时给予鼓励,进而再问:“除了‘五颜六色’,你还知道哪些与颜色有关的四个字的词语呢?”“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花花绿绿”“柳绿花红”,学生纷纷说道。实践证明,只要适时引导,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随之丰富了,语言也发展了,这就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丰富的词汇基础,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尝试写话。写话的题材应多样,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处处是文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话素材。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写话素材,我在班上开展了多种体验活动,如“找秋天——落叶标本制作活动”“爱劳动——学做家务事”“庆国庆——快乐节日记事”……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们用手中的笔及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也渐渐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写下了一篇篇充满童趣的小短文。如在“找秋天——落叶标本制作活动”中,有位学生写下《悄悄话》一文,文中写到:“在树林里,我捡到两片叶柄相连的树叶,我把它们贴在卡纸上,还给它们取了个名字——‘悄悄话’。妈妈说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思,还问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我说,那是因為这两片树叶离开了妈妈还手拉手,一定是还有许多话没说完,把它们贴在一起,整个冬天它们就可以一直说悄悄话,这样就不会孤单了。”学生能用文字说真话、吐真情,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写话的乐趣。
俗话说“大道至简”,我认为语文教学亦应如此!听、说、读、写是语文,字词、句篇是语文,思悟、辨赏是语文,语文教学理应在这些纯粹的语文元素中行进。立足语文教语文,用语文的形式教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基于语文,更为了语文”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词语;内涵;语感;技能
回顾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所走过的历程,语文教学引进了哲学、文化学、教育学的许多新理念,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开始先进、多样,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然而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精神的“变异”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有明显的“泛人文”倾向。不管什么课型,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美丽如画的课件,配上优美动人的音乐,插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设计声情并茂的过渡语。而制作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场的“精彩”,“精彩”的标志就是让学生感悟,进而感动,甚至流泪,让几个“聪明”的孩子站起来,从他们稚嫩的小嘴里吐出带有“白胡子”的话语,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课堂上,写字训练砍掉了,静思默想的时间没有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也挤掉了,只剩下录章摘句式的内容讲读、漫无目的的师生对话,语文课成了人文熏陶课、科学探究课、情境表演课。语文课又开始“迷失自我”了。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很清楚: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干什么?叶老也说得非常明白: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一句话,语文就是教会学生理解母语和运用母语。这些年,我一直从事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所以就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结合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规律,从词语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出发,教学中我经常创设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在挖掘词语内涵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在语言的运用中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认识词语的结构特征,进而达到积累词句的目的。如教学“劳动”一词,我先让学生观察果园劳动图,用“人们在干什么”的句式引导说出“果园里,人们在摘果子,人们在装果子,人们在运果子”,从而归纳出“劳动”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看各类劳动图,按句式说说“田野里,农民伯伯有的在锄草,有的在打虫,大家都在劳动”“星期天,我们一家人都在劳动,爸爸在洗衣服,妈妈在烧饭,我在打扫房间”。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在说话训练中,加深了对“劳动”的体会,既为逻辑分类做好铺垫,又在说话中强化了词语的理解运用。
另外,我还运用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探索课文中典型的构词、组句、连段的规律,而后举一反三,在运用语言中形成语言技能,在运用中创新。如《秋天的果园》中“秋天,果子熟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一串串的紫葡萄”,这是典型的词、句规律性知识训练点。“红红”“黄黄”等叠词的运用加深了颜色的程度,“还有”一词将多种水果以并列的形式连起来表达。下面是“红红”“黄黄”这一叠词形式以及“还有”一词的教学流程:
①看图,读句子,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借助图画感知,感悟“果子熟了”的句意)
②读读“红的苹果”“红红的苹果”这两组词语,你喜欢哪一组?为什么?(“红红”读得亲切顺口,又有比“红”要红得多的特点)
③你能照“红红、黄黄”的样子说词语吗?(蓝蓝、白白、圆圆、高高……在模仿练习中探索叠词的特征,进行迁移运用)
④苹果,从颜色方面说“红红的苹果”,从形状方面用两个一样的字叠起来怎么说?闻闻苹果的气味,也用两个字叠起来怎么说?(借助直观的苹果,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叠词进行描述,既进行了叠词的运用,又在迁移中创新)
⑤果园里好多果子成熟了,课文中的句子是怎么把它们连起来的?我们来读读句子。(探索句子特征,用“还有”“怎么样的什么”连起来说)
⑥联系生活实际,用“还有”“怎么样的什么”连起来,说说公园里的花、大街上的车,进行仿说训练。
此教学流程以探索词与句的规律性知识为突破口,借助课件的直观性,学生在训练中掌握了词句结构的规律性知识,并领悟到了写作方法的奥妙。如此,引导学生进行仿说,进行即时的迁移,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运用,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朗读训练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的又一重点。朗读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过反复的摸索、实践,我体会到,低年级的朗读训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教给学生方法,形成技能。首先要求学生读音要标准,在识字教学时对于要求会认的字,强调借助拼音规范读音,做到人人过关、个个掌握。其次,读好长句、段、篇。读好长句子是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前提。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会出现一些长句子,指导长句子的停顿至关重要,不合理的停顿会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如我会要求学生用“/”画出停顿的地方,再正确朗读这个长句。
段、篇则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定出朗读的基调,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自然段组成的,而每一个自然段在一篇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部分,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情感将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变化。如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时,朗读基调可随主人公“我”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由开头的扔石头“很开心”,到砸碎玻璃“很害怕”,再到看见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后用自己积攒的钱赔偿给老奶奶“感到一阵轻松”。在学生把握好各自然段朗读的基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全文,学生就能读出“我”的喜怒哀乐,感受“我”诚实的心、悔过的情,体会老奶奶的宽宏大量。
二是反复实践,形成能力。朗读是有层次性和程序性的,在不同阶段朗读课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①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做到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回读、不破读。这一阶段,可采用“接力式”来强化朗读,即指名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最后组织评议。②精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应能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③美读课文,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到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达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境地。朗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心理研究显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老是用一种形式朗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教学时可变换采用“范读、领读、自由读、齐读、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讀”等方法。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或者需要激情引趣时,宜用范读指导;当学生出现疲倦、精力分散的状态时,赛读可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表现,在表演时往往能全身心地投入,边演边读能使朗读事半功倍。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说写训练
说写训练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词汇。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词汇丰富了,自主表达也就会水到渠成。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积累词汇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识字与说话训练相结合,而应让学生掌握的字、词的比例是1︰2.5,即学习100个生字,最好能同时掌握250个词。因此,除了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词之外,我还通过各种丰富的识字、学词活动,促进学生词语的积累,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词汇,如进行“字开花”扩词游戏、“找朋友”归类识词活动、“给词说句”训练等。在教学《春天的雨》时,我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找出句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学生很快找到了“绿色”“黄色”等词,但如果单纯机械地识记这些词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于是我设疑引导:“课文中用了这么多表示颜色的词,你能用一个词加以概括吗?”学生说“五颜六色”,我及时给予鼓励,进而再问:“除了‘五颜六色’,你还知道哪些与颜色有关的四个字的词语呢?”“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花花绿绿”“柳绿花红”,学生纷纷说道。实践证明,只要适时引导,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随之丰富了,语言也发展了,这就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丰富的词汇基础,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尝试写话。写话的题材应多样,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处处是文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话素材。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写话素材,我在班上开展了多种体验活动,如“找秋天——落叶标本制作活动”“爱劳动——学做家务事”“庆国庆——快乐节日记事”……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们用手中的笔及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也渐渐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写下了一篇篇充满童趣的小短文。如在“找秋天——落叶标本制作活动”中,有位学生写下《悄悄话》一文,文中写到:“在树林里,我捡到两片叶柄相连的树叶,我把它们贴在卡纸上,还给它们取了个名字——‘悄悄话’。妈妈说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思,还问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我说,那是因為这两片树叶离开了妈妈还手拉手,一定是还有许多话没说完,把它们贴在一起,整个冬天它们就可以一直说悄悄话,这样就不会孤单了。”学生能用文字说真话、吐真情,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写话的乐趣。
俗话说“大道至简”,我认为语文教学亦应如此!听、说、读、写是语文,字词、句篇是语文,思悟、辨赏是语文,语文教学理应在这些纯粹的语文元素中行进。立足语文教语文,用语文的形式教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基于语文,更为了语文”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