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内容是“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这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我最初的教学设想是把这堂课完全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将这堂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掌握说话技巧,提高口语能力。2.教学设想:学生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学语言”“讲故事”“演短剧”三个环节中掌握说话技巧。3.教学过程:(1)比一比:模仿同班同学的语言,看谁学得逼真;(2)讲一讲:讲述班级或家庭故事,看谁讲得生动;(3)演一演:编演社会或家庭短剧,看谁演得精彩。
课堂上,学生果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各小组成员跃跃欲试,唯恐落后,整个课堂热闹非凡。正在我暗自高兴的时候,课堂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形:在“比一比”环节中,有个小组模仿了班里说话有些口吃的小李,只见模仿的同学极尽表演之能,说话哆哆嗦嗦、结结巴巴,再加上肢体语言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而小李则面红耳赤,怒目圆睁。正当我准备叫停的时候,编演短剧环节又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一个小组表演的是家庭主妇到菜场买菜,讨价不成和菜农对骂,最后在一片粗言秽语中,主妇得胜而归。这两个环节使课堂教学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这种情况让我意识到这堂口语交际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于是,我收集了学生对于课堂情况的反馈。学生稚嫩的语言给了我一些启发,以下节选四位学生的话:
我的总体感觉很好,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我们在课堂上敢于大胆讲话了。但是,我似乎感到老师是不是有些“冷清”了,您能否和我们一起活动起来?
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学生说得虽多,口语交际能力却没有太大的提高。能否让学生从老师的语言中学习到与人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这节课活动很多,我很喜欢。但又觉得这些活动开展得有些盲目,特别是口语交际课上不该出现不文明的语言。
我很喜欢这一课,但又觉得缺少点什么。整堂课下来,好像只有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没有老师的点拨。我觉得这一课应该让我们学会更多的语言运用技巧,并非用我们已有知识在原地徘徊。这样上完课,总觉得不充实。
学生的教学反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语文教学的活动课上,教师究竟应该做点什么?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一点点明晰了。
一、关于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下的语文活动课,决不能仅以课堂浮于表面的热闹来替代,所有活动必须有其目的性,为教学目标而服务。就拿本节口语交际课来说,它是在前一单元口语交际内容基础上的一个深入,前一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的文明得体”,是从宏观上解读口语交际内涵,而本课则从微观上阐述了口语交际的工具性,主要是劝说、演讲、辩论类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课后,我找了语言不得体的两组学生,我本想批评这两组学生的随意,我告诉他们这是一堂口语训练课,语言一定要文明得体,然而他们的回答令我愕然:“早知这样,上课时我就把话说好听一点了。老师,你怎么不早告诉我们呢?”原来,我的学生居然连我这节课要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该怎样做当然就更无从知晓了。再看原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掌握说话技巧,提高口语能力”不具有明确性,根据本堂课的要求,可以细化为:(1)说话要有针对性,倾听对方观点,根据对方观点提出看法;(2)说话要有吸引力,注意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对方注意;(3)说话要善于打动别人,语言真诚恳切,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围绕着这个“圆心”,语文课实践活动才不会脱离轨道。教师于课前必须对此有所思考。
二、关于学生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堂课学生的活动轰轰烈烈,课堂气氛沸沸扬扬,但正如学生反馈所言“学生说得虽多”,思维水平却“只在原地徘徊”。怎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才是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除了前面所说的整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外,每个活动步骤也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有层递性。比如先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口语交际做“热身”准备,再提供口语交际中的“范例”进行示范引导,在此基础上,最后进行实战训练。这样,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才能做到稳扎稳打。而教材本身就在这一活动中为我们提供了经典范例,那就是周恩来针对青年军官抗日爱国的共同心愿,晓之以“民族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之大理,动之以舍个人恩怨、顾国家安危之大情,说服青年军官“不杀蒋”。周恩来语言中有的放矢、迂回出击、因势利导、激发共鸣的策略,无疑为该实践活动提供了范本。学生如果能在材料中挖掘出这种语言技巧,当然会收获不小。看来,认真研读教材,更是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深入下去,活动的质量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三、关于教师地位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往往会形成一个误区,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全部,而教师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事实证明,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地位同样不可替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有所收获,教师应成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希望教师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又是不可或缺的点拨者和激励者。这堂课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活动有梯度设计外,活动前启发点拨、活动中指导点评、活动后总结拓展,这一切都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任务。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我对原先的教案作了如下修改:
1.教学目标:(1)说话要有针对性,倾听对方观点,面对观点提出看法;(2)说话要有吸引力,注意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对方注意;(3)说话要善于打动别人,语言真诚恳切,引起听众感情共鸣。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说服因考试失利而一蹶不振的好友。引出主题——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2)研读教材:周恩来是如何针对青年军官的提问,进行有吸引力的回答,从而打动在场听众的?
(3)牛刀小试:
期中考试结束了,小红的成绩不理想。小红妈妈认为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是小红考试失利的最主要原因,情急之中,给她报了三个补习班。而小红认为应该劳逸结合,打疲劳仗只会事倍功半。母女俩发生了争执。如果你是小红的同学,该怎样劝说这对母女呢?
(方法指导:要针对母女俩观点的分歧,真诚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4)实战操练:师生共同编演家庭短剧。小组推选特派记者就语言问题进行采访。
(5)合作探究:通过活动,你认为口语交际中最应当注意什么?填写在卡片中,贴在黑板上。
课上完了,贴在黑板的卡片上,留下的是学生们对这节口语交际课的感悟:“文明得体”“生动优美”“有针对性”“有感而发”“扣人心弦”……每个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感受来自于孩子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是源于生活的,是发自内心的。
这堂课的失败与成功对我的触动是极大的,它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更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需要走下“神坛”,但绝不可以随意走开!
不久前,我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内容是“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这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我最初的教学设想是把这堂课完全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将这堂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掌握说话技巧,提高口语能力。2.教学设想:学生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学语言”“讲故事”“演短剧”三个环节中掌握说话技巧。3.教学过程:(1)比一比:模仿同班同学的语言,看谁学得逼真;(2)讲一讲:讲述班级或家庭故事,看谁讲得生动;(3)演一演:编演社会或家庭短剧,看谁演得精彩。
课堂上,学生果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各小组成员跃跃欲试,唯恐落后,整个课堂热闹非凡。正在我暗自高兴的时候,课堂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形:在“比一比”环节中,有个小组模仿了班里说话有些口吃的小李,只见模仿的同学极尽表演之能,说话哆哆嗦嗦、结结巴巴,再加上肢体语言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而小李则面红耳赤,怒目圆睁。正当我准备叫停的时候,编演短剧环节又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一个小组表演的是家庭主妇到菜场买菜,讨价不成和菜农对骂,最后在一片粗言秽语中,主妇得胜而归。这两个环节使课堂教学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这种情况让我意识到这堂口语交际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于是,我收集了学生对于课堂情况的反馈。学生稚嫩的语言给了我一些启发,以下节选四位学生的话:
我的总体感觉很好,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我们在课堂上敢于大胆讲话了。但是,我似乎感到老师是不是有些“冷清”了,您能否和我们一起活动起来?
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学生说得虽多,口语交际能力却没有太大的提高。能否让学生从老师的语言中学习到与人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这节课活动很多,我很喜欢。但又觉得这些活动开展得有些盲目,特别是口语交际课上不该出现不文明的语言。
我很喜欢这一课,但又觉得缺少点什么。整堂课下来,好像只有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没有老师的点拨。我觉得这一课应该让我们学会更多的语言运用技巧,并非用我们已有知识在原地徘徊。这样上完课,总觉得不充实。
学生的教学反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语文教学的活动课上,教师究竟应该做点什么?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一点点明晰了。
一、关于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下的语文活动课,决不能仅以课堂浮于表面的热闹来替代,所有活动必须有其目的性,为教学目标而服务。就拿本节口语交际课来说,它是在前一单元口语交际内容基础上的一个深入,前一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的文明得体”,是从宏观上解读口语交际内涵,而本课则从微观上阐述了口语交际的工具性,主要是劝说、演讲、辩论类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课后,我找了语言不得体的两组学生,我本想批评这两组学生的随意,我告诉他们这是一堂口语训练课,语言一定要文明得体,然而他们的回答令我愕然:“早知这样,上课时我就把话说好听一点了。老师,你怎么不早告诉我们呢?”原来,我的学生居然连我这节课要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该怎样做当然就更无从知晓了。再看原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掌握说话技巧,提高口语能力”不具有明确性,根据本堂课的要求,可以细化为:(1)说话要有针对性,倾听对方观点,根据对方观点提出看法;(2)说话要有吸引力,注意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对方注意;(3)说话要善于打动别人,语言真诚恳切,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围绕着这个“圆心”,语文课实践活动才不会脱离轨道。教师于课前必须对此有所思考。
二、关于学生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堂课学生的活动轰轰烈烈,课堂气氛沸沸扬扬,但正如学生反馈所言“学生说得虽多”,思维水平却“只在原地徘徊”。怎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才是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除了前面所说的整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外,每个活动步骤也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有层递性。比如先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口语交际做“热身”准备,再提供口语交际中的“范例”进行示范引导,在此基础上,最后进行实战训练。这样,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才能做到稳扎稳打。而教材本身就在这一活动中为我们提供了经典范例,那就是周恩来针对青年军官抗日爱国的共同心愿,晓之以“民族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之大理,动之以舍个人恩怨、顾国家安危之大情,说服青年军官“不杀蒋”。周恩来语言中有的放矢、迂回出击、因势利导、激发共鸣的策略,无疑为该实践活动提供了范本。学生如果能在材料中挖掘出这种语言技巧,当然会收获不小。看来,认真研读教材,更是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深入下去,活动的质量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三、关于教师地位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往往会形成一个误区,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全部,而教师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事实证明,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地位同样不可替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有所收获,教师应成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希望教师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又是不可或缺的点拨者和激励者。这堂课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活动有梯度设计外,活动前启发点拨、活动中指导点评、活动后总结拓展,这一切都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任务。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我对原先的教案作了如下修改:
1.教学目标:(1)说话要有针对性,倾听对方观点,面对观点提出看法;(2)说话要有吸引力,注意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对方注意;(3)说话要善于打动别人,语言真诚恳切,引起听众感情共鸣。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说服因考试失利而一蹶不振的好友。引出主题——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2)研读教材:周恩来是如何针对青年军官的提问,进行有吸引力的回答,从而打动在场听众的?
(3)牛刀小试:
期中考试结束了,小红的成绩不理想。小红妈妈认为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是小红考试失利的最主要原因,情急之中,给她报了三个补习班。而小红认为应该劳逸结合,打疲劳仗只会事倍功半。母女俩发生了争执。如果你是小红的同学,该怎样劝说这对母女呢?
(方法指导:要针对母女俩观点的分歧,真诚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4)实战操练:师生共同编演家庭短剧。小组推选特派记者就语言问题进行采访。
(5)合作探究:通过活动,你认为口语交际中最应当注意什么?填写在卡片中,贴在黑板上。
课上完了,贴在黑板的卡片上,留下的是学生们对这节口语交际课的感悟:“文明得体”“生动优美”“有针对性”“有感而发”“扣人心弦”……每个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感受来自于孩子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是源于生活的,是发自内心的。
这堂课的失败与成功对我的触动是极大的,它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更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需要走下“神坛”,但绝不可以随意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