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在我国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理解的偏差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并未产生理想的效果。随着新课标的推广,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也随之发生。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浅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思考,即为什么要对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课程进行改革,怎样进行改革以使思想品德课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课程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95-02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的现状分析
中学思想品德课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为以后的成长道路指明方向。但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尚未意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宗旨,将其视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甚至视其为考试的负担,认为思想品德课无用而耗时。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讲,学生在下面百无聊赖的听,课堂效率底下,教学收效甚微。而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也相当欠缺,将思想品德课排到学习效率低的时间段,甚至只是在考试之前增加课时量,临时突击。
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导,自主学习。就现阶段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而言,显然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党地位,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其次,思想品德可以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指明方向。作为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的科目,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所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内容探析
1.转变心态。心态的转变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有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动,对思想品德课持重视态度必然会严肃对待,竭尽全力,反之,必然是不情愿的付出,教学成绩也就无法提高。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被再三强调,但是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却没有因为强调而转变,所以首先必须转变师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态度。第一,必须明确思想品德课程并不只是党和国家宣传政治理念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我们需要学习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必不可少;第三,对思想品德课的上课态度绝对不能是蒙混过关,考前抱佛脚,而是夯实基础,将其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2.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改革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环,中学思想品德课也称为思想品德修养,从题目设置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更侧重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思想品德课程是学生德育的途径之一。既然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侧重点是德育,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增添更多和德育相关的内容,弱化对专业的知识理论的强调。其次,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理论阐述之前尽量增加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情境、案例、探究问题等,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不是传统的毫无铺垫的“填鸭式”教学。第三,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思想品德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也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所以对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要在保证根本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不断更新换代。
3.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敢也不愿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乏味枯燥的,如果没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的宗旨,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导的观念,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上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答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只能听或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自然产生,学生认为老师高高在上,束手束脚,不能完全放开思维思考问题,所以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小组自由讨论,老师不要过多的评价,学生在和同龄人无距离的讨论中逐渐理解知识点,掌握思想品德课的精髓。
4.改革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课程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带动教学效果的提高。课程设置包括对课时的时间安排以及课时数等内容。新课标未推广前,很多学校将思想品德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安排的课时数严重低于要求的必要课时量,对课时安排集中于学习效率低下的时段,考试前增加课时量,可以看出如此安排课时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只能单纯的记忆枯燥的理论,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产生严重的误导。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课程安排不宜过于集中,为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推荐分散排课,课程安排的时间段根据学生课程量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在课程固定后,教师可以自行安排每个知识点的课时。例如要完成九年级下的第四单元时,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自然将其分为三个课时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效率普遍较低的时间段可以安排轻松简单的内容,中华文化相较于民族精神而言难度较低,所以可以根据上课时段对具体课程内容微调。
三、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解答学生成长困惑的专业课程,思想品德课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思想品德课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新课标的推行为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抓住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良机,规划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不斷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柱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若干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10
[2]贾廷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11
[3]李梁.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若干思考[J].成功(教育).2011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课程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95-02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的现状分析
中学思想品德课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为以后的成长道路指明方向。但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尚未意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宗旨,将其视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甚至视其为考试的负担,认为思想品德课无用而耗时。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讲,学生在下面百无聊赖的听,课堂效率底下,教学收效甚微。而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也相当欠缺,将思想品德课排到学习效率低的时间段,甚至只是在考试之前增加课时量,临时突击。
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导,自主学习。就现阶段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而言,显然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党地位,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其次,思想品德可以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指明方向。作为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的科目,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所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内容探析
1.转变心态。心态的转变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有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动,对思想品德课持重视态度必然会严肃对待,竭尽全力,反之,必然是不情愿的付出,教学成绩也就无法提高。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被再三强调,但是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却没有因为强调而转变,所以首先必须转变师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态度。第一,必须明确思想品德课程并不只是党和国家宣传政治理念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我们需要学习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必不可少;第三,对思想品德课的上课态度绝对不能是蒙混过关,考前抱佛脚,而是夯实基础,将其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2.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改革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环,中学思想品德课也称为思想品德修养,从题目设置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更侧重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思想品德课程是学生德育的途径之一。既然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侧重点是德育,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增添更多和德育相关的内容,弱化对专业的知识理论的强调。其次,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理论阐述之前尽量增加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情境、案例、探究问题等,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不是传统的毫无铺垫的“填鸭式”教学。第三,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思想品德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也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所以对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要在保证根本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不断更新换代。
3.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敢也不愿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乏味枯燥的,如果没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的宗旨,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导的观念,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上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答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只能听或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自然产生,学生认为老师高高在上,束手束脚,不能完全放开思维思考问题,所以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小组自由讨论,老师不要过多的评价,学生在和同龄人无距离的讨论中逐渐理解知识点,掌握思想品德课的精髓。
4.改革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课程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带动教学效果的提高。课程设置包括对课时的时间安排以及课时数等内容。新课标未推广前,很多学校将思想品德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安排的课时数严重低于要求的必要课时量,对课时安排集中于学习效率低下的时段,考试前增加课时量,可以看出如此安排课时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只能单纯的记忆枯燥的理论,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产生严重的误导。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课程安排不宜过于集中,为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推荐分散排课,课程安排的时间段根据学生课程量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在课程固定后,教师可以自行安排每个知识点的课时。例如要完成九年级下的第四单元时,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自然将其分为三个课时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效率普遍较低的时间段可以安排轻松简单的内容,中华文化相较于民族精神而言难度较低,所以可以根据上课时段对具体课程内容微调。
三、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解答学生成长困惑的专业课程,思想品德课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思想品德课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新课标的推行为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抓住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良机,规划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不斷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柱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若干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10
[2]贾廷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11
[3]李梁.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若干思考[J].成功(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