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b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在我国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理解的偏差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并未产生理想的效果。随着新课标的推广,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也随之发生。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浅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思考,即为什么要对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课程进行改革,怎样进行改革以使思想品德课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课程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95-02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的现状分析
  中学思想品德课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为以后的成长道路指明方向。但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尚未意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宗旨,将其视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甚至视其为考试的负担,认为思想品德课无用而耗时。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讲,学生在下面百无聊赖的听,课堂效率底下,教学收效甚微。而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也相当欠缺,将思想品德课排到学习效率低的时间段,甚至只是在考试之前增加课时量,临时突击。
  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导,自主学习。就现阶段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而言,显然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党地位,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其次,思想品德可以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指明方向。作为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的科目,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所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内容探析
  1.转变心态。心态的转变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有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动,对思想品德课持重视态度必然会严肃对待,竭尽全力,反之,必然是不情愿的付出,教学成绩也就无法提高。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被再三强调,但是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却没有因为强调而转变,所以首先必须转变师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态度。第一,必须明确思想品德课程并不只是党和国家宣传政治理念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我们需要学习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必不可少;第三,对思想品德课的上课态度绝对不能是蒙混过关,考前抱佛脚,而是夯实基础,将其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2.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改革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环,中学思想品德课也称为思想品德修养,从题目设置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更侧重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思想品德课程是学生德育的途径之一。既然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侧重点是德育,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增添更多和德育相关的内容,弱化对专业的知识理论的强调。其次,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理论阐述之前尽量增加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情境、案例、探究问题等,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不是传统的毫无铺垫的“填鸭式”教学。第三,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思想品德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也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所以对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要在保证根本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不断更新换代。
  3.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敢也不愿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乏味枯燥的,如果没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的宗旨,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导的观念,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上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答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只能听或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自然产生,学生认为老师高高在上,束手束脚,不能完全放开思维思考问题,所以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小组自由讨论,老师不要过多的评价,学生在和同龄人无距离的讨论中逐渐理解知识点,掌握思想品德课的精髓。
  4.改革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课程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带动教学效果的提高。课程设置包括对课时的时间安排以及课时数等内容。新课标未推广前,很多学校将思想品德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安排的课时数严重低于要求的必要课时量,对课时安排集中于学习效率低下的时段,考试前增加课时量,可以看出如此安排课时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只能单纯的记忆枯燥的理论,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产生严重的误导。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课程安排不宜过于集中,为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推荐分散排课,课程安排的时间段根据学生课程量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在课程固定后,教师可以自行安排每个知识点的课时。例如要完成九年级下的第四单元时,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自然将其分为三个课时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效率普遍较低的时间段可以安排轻松简单的内容,中华文化相较于民族精神而言难度较低,所以可以根据上课时段对具体课程内容微调。
  三、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解答学生成长困惑的专业课程,思想品德课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思想品德课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新课标的推行为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抓住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良机,规划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不斷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柱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若干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10
  [2]贾廷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11
  [3]李梁.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若干思考[J].成功(教育).2011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创作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现在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了,也是语文教学任务中较复杂的一项,那么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把复杂华为简单呢。本文基于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浅谈一下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激情培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 激情 兴趣  【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摘要】课堂五个流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愉悦,还培养了合作探究意识和提高了各种能力。  【关键词】五步探引 学案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89-01  面对现代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深圳市沙井中
对N18锆合金和SAPH440板材采用薄片漏斗试样进行了室温下的等幅低周疲劳试验,基于局部应力、应变相等的疲劳损伤等效原理,建立了用于估算N18和SAPH440材料疲劳寿命的Manson-C
在700℃下对强韧化处理(淬火-中温回火)后的65Mn钢进行了低温稀土硼共渗处理,研究了其表面渗层的微观形貌、耐磨性和耐蚀性,并与850℃下常规渗硼后再进行同样强韧化处理的65M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社会的需求,因此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要求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提高政治学习效率。因此,本文主要围绕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在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之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引领孩子们徜徉在书的海洋,让孩子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辈子的习惯,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提起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沙特阿拉伯王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沙特,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奢华富有、沙漠广袤、骆驼成群、“黑金”遍地,男人穿白袍,妇女披黑纱,是个非常神秘的国家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快速,这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新模式。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新媒体技术为抓手,针对思政教学中的不足,采取有力措施,改革现有思政教学的现有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本文将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面临的挑战,提出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原则和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实现新媒体与思政教学的完美结合
【摘要】为了探讨多元教学评价在护理专业内科护理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3个班15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内科护理课程教学中实施多元教学评价,2009级护理专业3个班共162名护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评价法,课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上,两组护生表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元教学评价有助于提高中职护生对内科护理课程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
【摘要】本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在一起,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遵循,进而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97-02  一、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探析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与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