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电脑操作技术也十分熟练,却对教学语言一点都不讲究,于是,课堂上教师苍白无力的语言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让一节本来“高质”的课堂变成了无效的课堂。这正如“茶壶倒饺子”,即使信息技术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再扎实,操作电脑再娴熟,也很难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不被学生所认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值“轻负高质”教育兴起之际,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注重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语言艺术与课堂实效
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语言是教师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课堂语言更是一种艺术。“以舌耕为业”的我们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得少于68个学时,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这个课时量是不算多的,甚至说是远少于的。在学生基本没有信息技术课外作业,而每周只有一个课时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实现“轻负高质”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如何提升课堂语言艺术
1.让课堂导入语活泼起来
导入语即开课语。开课语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为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的而讲的话语。心理学研究,人对事物的感知总是先入为主,课堂导入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新颖活泼的导入语能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能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
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孩子们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也就会相应地降低了。
笔者在执教《画龙点睛写标题》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式: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
师:那我请同学们猜猜看,我这些照片是在哪拍的?
师播放一组图片,请学生欣赏。(生:我知道,这里是金泉农庄。)
师:好,美丽的金泉农庄正在招聘小导游,人事主管给来应聘的人出的第一道题目就是请你宣传宣传金泉农庄。这里有两份宣传稿,我请同学们评评看,哪个应聘者可能会被录用?
(生讨论比较两份文档,课堂气氛活跃。)
自评:联系本地的旅游资源,创设了一个虚拟情境,孩子们的心就这样被我“抓”了过来,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也饶有兴趣地看着照片,参与了讨论。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孩子们不仅很乐意学习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还有意识地去美化艺术字。如此一来,这个导入语的确给我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课堂过渡语充满渗透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而这一个个教学活动就好像是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珠子,教师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珠子的丝线,缺少了这条线,再好的珠子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牵起课堂的“线”,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学习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愿望。
曾经看到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执教《蚂蚁搬家》时,一开始就安排了“怎样帮助蚂蚁过河”的任务。学生通过思考、探索,掌握了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技能,此时,教师却随意地引导:“孩子们大胆点儿,如果操作失误了,怎样挽回?”接着教学“撤消”的方法,并随手打开画图软件画了一幅画,询问学生:“同学们,现在我画错了,有什么办法呀?”显然,教师没有安排好课堂过渡语,且不说花大量时间讲解“撤消”命令偏离了教学目标与重点,单单就前后两个教学活动的衔接来讲,课堂过渡语显得突兀、生硬,使课堂教学结构不紧凑、松而散,教学环节不连贯、支离破碎,本应很好的一堂课,却不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觉得教师可以在巡视学生操作后,这样引导:“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的妙处,可是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出现了操作上的失误,他就从头再来再做了一遍,其实,画图中的”撤消“命令可以帮我们省了不少事,让我们把镜头停在操作失误的瞬间……”
总之,只有精推细敲课堂过渡语,让它充满渗透力,课堂结构才能严谨,浑然天成。
3.让课堂提示语“润物细无声”
课堂教学提示语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对于屏幕控制这种教学手段习以为常。可是,课堂上,当教师声明“我要控制你的电脑”时,经常能听到一片“啊呀”、“不要啊”的抱怨声,因为他们投入的操作突然被干扰了,就产生了烦躁的情绪。反之,如果当时这么说:
这样的操作效果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奇迹的时刻。
××同学的操作方法实在太神奇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居然犯了几乎相同的错误,我们一起来改正,可以吗?
现在我想我们有必要面对面沟通一下,明确一些问题。
好,同学们,希望我的出现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帮助。
使用人性化的提示语来切换到屏幕控制状态,学生烦躁的情绪可能就会消失,这样的提示语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注重了课堂提示语的艺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实效的提高不在话下。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纠正“信息技术课是技能操作课,语言是小问题”的错误观点。作为一名渴望高效课堂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把握好课的“本质”与“内涵”,还要十分关注自己的语言艺术。这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种业务素养。在“轻负高质”的教育之路上,相信凝练的课堂语言会带来精彩,带来高效。
一、课堂语言艺术与课堂实效
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语言是教师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课堂语言更是一种艺术。“以舌耕为业”的我们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得少于68个学时,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这个课时量是不算多的,甚至说是远少于的。在学生基本没有信息技术课外作业,而每周只有一个课时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实现“轻负高质”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如何提升课堂语言艺术
1.让课堂导入语活泼起来
导入语即开课语。开课语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为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的而讲的话语。心理学研究,人对事物的感知总是先入为主,课堂导入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新颖活泼的导入语能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能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
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孩子们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也就会相应地降低了。
笔者在执教《画龙点睛写标题》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式: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
师:那我请同学们猜猜看,我这些照片是在哪拍的?
师播放一组图片,请学生欣赏。(生:我知道,这里是金泉农庄。)
师:好,美丽的金泉农庄正在招聘小导游,人事主管给来应聘的人出的第一道题目就是请你宣传宣传金泉农庄。这里有两份宣传稿,我请同学们评评看,哪个应聘者可能会被录用?
(生讨论比较两份文档,课堂气氛活跃。)
自评:联系本地的旅游资源,创设了一个虚拟情境,孩子们的心就这样被我“抓”了过来,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也饶有兴趣地看着照片,参与了讨论。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孩子们不仅很乐意学习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还有意识地去美化艺术字。如此一来,这个导入语的确给我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课堂过渡语充满渗透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而这一个个教学活动就好像是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珠子,教师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珠子的丝线,缺少了这条线,再好的珠子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牵起课堂的“线”,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学习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愿望。
曾经看到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执教《蚂蚁搬家》时,一开始就安排了“怎样帮助蚂蚁过河”的任务。学生通过思考、探索,掌握了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技能,此时,教师却随意地引导:“孩子们大胆点儿,如果操作失误了,怎样挽回?”接着教学“撤消”的方法,并随手打开画图软件画了一幅画,询问学生:“同学们,现在我画错了,有什么办法呀?”显然,教师没有安排好课堂过渡语,且不说花大量时间讲解“撤消”命令偏离了教学目标与重点,单单就前后两个教学活动的衔接来讲,课堂过渡语显得突兀、生硬,使课堂教学结构不紧凑、松而散,教学环节不连贯、支离破碎,本应很好的一堂课,却不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觉得教师可以在巡视学生操作后,这样引导:“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的妙处,可是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出现了操作上的失误,他就从头再来再做了一遍,其实,画图中的”撤消“命令可以帮我们省了不少事,让我们把镜头停在操作失误的瞬间……”
总之,只有精推细敲课堂过渡语,让它充满渗透力,课堂结构才能严谨,浑然天成。
3.让课堂提示语“润物细无声”
课堂教学提示语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对于屏幕控制这种教学手段习以为常。可是,课堂上,当教师声明“我要控制你的电脑”时,经常能听到一片“啊呀”、“不要啊”的抱怨声,因为他们投入的操作突然被干扰了,就产生了烦躁的情绪。反之,如果当时这么说:
这样的操作效果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奇迹的时刻。
××同学的操作方法实在太神奇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居然犯了几乎相同的错误,我们一起来改正,可以吗?
现在我想我们有必要面对面沟通一下,明确一些问题。
好,同学们,希望我的出现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帮助。
使用人性化的提示语来切换到屏幕控制状态,学生烦躁的情绪可能就会消失,这样的提示语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注重了课堂提示语的艺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实效的提高不在话下。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纠正“信息技术课是技能操作课,语言是小问题”的错误观点。作为一名渴望高效课堂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把握好课的“本质”与“内涵”,还要十分关注自己的语言艺术。这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种业务素养。在“轻负高质”的教育之路上,相信凝练的课堂语言会带来精彩,带来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