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思考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指出数学课程要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中心,数学学习不能只依靠单纯的记忆与模仿,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的学习要反映学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活动的过程要更多的体现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1-0083-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探究之源。数学课堂上教师问题的提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思想论》明确指出:问题是思维的开端。问题的确定程度随着思维过程的进展而提高;所以问题提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对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反映教师把学生引向何方的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肤浅的表面,还是把学生引向到问题的深刻本质,是把学生带到漫无目的的沙漠中无助的茫然,还是把学生导向探索的起点。因此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优化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其中第三点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1 什么是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引导提问和学生的学习提问,而有效提问就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完整的答复,并且同时能激發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能通过一个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提出合适而恰当的问题,将学生推到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浪尖上,为学生搭建梯级学习发展平台,使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能一直均衡维持在较高状态,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这种问题我们认为就是有效问题,这样的提问就具有有效性。就现在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说,很多教师提问没有认真设计,提出的问题要么针对性不强、要么难度太大,要么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大,要么没触及到问题的本质、甚至有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而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出,完全没有达到问题应有的目的。基于这种提问随意、效率低下的情况,我们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2 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完整的答复,并且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目前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多程式化,千篇一律,一成不变;或者就是课堂提问口语化,随意性强,甚至语言罗嗦,词不达意,学生在此种问题的引导下很难“快”而“准”地进入思维的“轨道”,久而久之就丧失学习兴趣。教师提问的启发意识不强,问题太直接无法拨动学生思维的神经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针对性指向性不太清楚,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回答,甚至有的问题是“形”是问题但根本就没有问题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校内做了一份统计:
①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互动,所花时间平均为5.25分,其中1-3分占24%,3-5分占40%,5-8分占20%,8分以上占16%。
②课堂导入部分设计问题,问题数目平均为3个,其中1-2个占20%,2-3个占40%,3-5个占40%。
③提问形式,口头形式为主的占52%,书面提问稍多的占48%。
④问题的开放程度,56%的老师偶尔考虑,44%考虑一些。
⑤提问的对象,4%针对优生,24%针对中下学生,72%针对中等学生。
⑥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24%老师可以调动50%学生,63%老师可以调动80%学生,40%老师可以调动90%。
总体上来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在学习上暴露出来很多问题:1、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很少跟随老师的问题思考。2、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或者就答非所问,3、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彻。4、数学阅读方面,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尤其表现在应用题方面。5、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
3 有效提问的具体创设方法与步骤
3.1、提问的方式问题。
3.2、问题的预设与学生回答的生成相关性研究。
3.3、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应包含的基本要素。
3.4、问题是否有效的评价。
具体包括:
(1)创设情景问题研究,主要是在课前学生自习和复习阶段。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提出适当的、有效的问题,使学生有兴趣并能够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并且敢于回答,敢于质疑本阶段提问的方式问题。
(2)启发式问题研究,主要是在教师讲授阶段。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提问要抽丝拨茧、循序渐进,层层启发,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有路可寻,有理可依,能解决问题。
(3)适时问题研究,也是在教师讲授阶段。
(4)针对问题研究,贯穿教师讲授和学生反馈阶段。主要包括:对课本提出的问题的研究和对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研究。问题研究,主要是在课前学生自习和复习阶段。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提出适当的、有效的问题,使学生有兴趣并能够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并且敢于回答,敢于质疑。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1-0083-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探究之源。数学课堂上教师问题的提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思想论》明确指出:问题是思维的开端。问题的确定程度随着思维过程的进展而提高;所以问题提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对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反映教师把学生引向何方的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肤浅的表面,还是把学生引向到问题的深刻本质,是把学生带到漫无目的的沙漠中无助的茫然,还是把学生导向探索的起点。因此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优化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其中第三点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1 什么是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引导提问和学生的学习提问,而有效提问就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完整的答复,并且同时能激發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能通过一个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提出合适而恰当的问题,将学生推到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浪尖上,为学生搭建梯级学习发展平台,使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能一直均衡维持在较高状态,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这种问题我们认为就是有效问题,这样的提问就具有有效性。就现在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说,很多教师提问没有认真设计,提出的问题要么针对性不强、要么难度太大,要么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大,要么没触及到问题的本质、甚至有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而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出,完全没有达到问题应有的目的。基于这种提问随意、效率低下的情况,我们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2 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完整的答复,并且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目前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多程式化,千篇一律,一成不变;或者就是课堂提问口语化,随意性强,甚至语言罗嗦,词不达意,学生在此种问题的引导下很难“快”而“准”地进入思维的“轨道”,久而久之就丧失学习兴趣。教师提问的启发意识不强,问题太直接无法拨动学生思维的神经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针对性指向性不太清楚,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回答,甚至有的问题是“形”是问题但根本就没有问题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校内做了一份统计:
①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互动,所花时间平均为5.25分,其中1-3分占24%,3-5分占40%,5-8分占20%,8分以上占16%。
②课堂导入部分设计问题,问题数目平均为3个,其中1-2个占20%,2-3个占40%,3-5个占40%。
③提问形式,口头形式为主的占52%,书面提问稍多的占48%。
④问题的开放程度,56%的老师偶尔考虑,44%考虑一些。
⑤提问的对象,4%针对优生,24%针对中下学生,72%针对中等学生。
⑥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24%老师可以调动50%学生,63%老师可以调动80%学生,40%老师可以调动90%。
总体上来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在学习上暴露出来很多问题:1、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很少跟随老师的问题思考。2、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或者就答非所问,3、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彻。4、数学阅读方面,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尤其表现在应用题方面。5、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
3 有效提问的具体创设方法与步骤
3.1、提问的方式问题。
3.2、问题的预设与学生回答的生成相关性研究。
3.3、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应包含的基本要素。
3.4、问题是否有效的评价。
具体包括:
(1)创设情景问题研究,主要是在课前学生自习和复习阶段。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提出适当的、有效的问题,使学生有兴趣并能够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并且敢于回答,敢于质疑本阶段提问的方式问题。
(2)启发式问题研究,主要是在教师讲授阶段。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提问要抽丝拨茧、循序渐进,层层启发,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有路可寻,有理可依,能解决问题。
(3)适时问题研究,也是在教师讲授阶段。
(4)针对问题研究,贯穿教师讲授和学生反馈阶段。主要包括:对课本提出的问题的研究和对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研究。问题研究,主要是在课前学生自习和复习阶段。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提出适当的、有效的问题,使学生有兴趣并能够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并且敢于回答,敢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