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大喊大叫的老师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qmyquan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盥洗:刷卡通过
  每个班都会有些“拖拖拉拉国”的孩子,而盥洗环节真是这些孩子的天堂。可能有的孩子水都喝完了两杯,“拖拖拉拉国”的天使们还没有把袖子卷起来准备去洗手。无意间发现了孩子们的游戏,洗完手的小朋友站在门口设置了“人工刷卡机”,要求后面的孩子刷卡通过。这下可好,不管快的还是慢的,都玩得不亦乐乎。
  于是我便担当起“刷卡机”的角色,伸出手请洗过手的小朋友和我轻轻碰一下,意为“刷卡”。我发现,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蕴含着很多好处。碰到手的时候可以检查孩子们的袖子是不是放下来了,小手上的洗手液泡沫有没有冲干净;渗透序数概念,我会说“第一名×××,第二名×××……”;提醒幼儿接下来要做的事,比如“第一名,×××,请你去喝水”;随之而来的好处是,洗手的小朋友听到老师一遍遍地重复,不会再“忘我地”玩水了。别以为一句句的重复孩子会听烦,不会的,刷卡机本来就是这样的!
  一个小游戏让老师不用再没完没了地提醒孩子们“洗手的时候不要玩水”“×××,你快点”……
  集合:“叮叮叮,铛铛铛”
  饭后散步或者户外活动结束的时候,苦于叫不动孩子们回班,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一个暗号,只要说了这个暗号,就是要回班了。近期我们班里的暗号是:“叮叮叮,铛铛铛,××班的孩子们回班了。”这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所以他们对这个暗号有认同感,绝对服从。每次我这样说的时候,他们都觉得好好玩,乖乖地来找我。
  三四十个“熊孩子”怎么在幼儿园有秩序地生活一整天?很多家长想不明白。有些老师面对一些来自“拖拖拉拉国”“吵吵闹闹国”的孩子们,也容易将幼儿园一日生活沦陷到无休止的催促与“镇压”之中。
  会有新手老师这样组织孩子:“都别说话了!我看谁还说话!××你别说话了!还说!出来!”诸如此类,方法机械甚至粗暴,累死了老师也搞不定孩子。而且,任何人都看得出来(包括孩子),发脾气只能证明你无计可施了。所以,单纯靠说教、厉声呵斥是不聪明,也是不专业的。
  那有没有一些好玩的方式让老师和幼儿轻松、愉悦地度过生活环节呢?
  皮亚杰在阐述儿童游戏发展的三个阶段时,指出2~7岁处于象征性游戏阶段,事实也正是如此,幼儿园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象征性游戏,这可不局限在“娃娃家”,在图书区、表演区、建构区……都有象征性游戏的痕迹。因此,我也结合班级孩子的兴趣和行为表现,通过一些象征性游戏使“硬梆梆”的生活环节多了一些趣味。
  午睡:偷枕头的人
  在午睡前,我给孩子们编造了一个情景故事,大意是:我是一个好累好累的人,好想睡觉,可是我没有枕头,我要去找“小脑袋躺在枕头上,手藏到被子里,轻轻闭上眼睛的小朋友”,悄悄去偷他的枕头。(引号里的部分重点说,是午睡环节对孩子的常规要求)这样一来,小朋友们不再一个个支棱着脑袋看来看去就是不躺下,而是把自己的脑袋牢牢地“黏”在枕头上。
  刚开始,会有小朋友很开心地睁着眼,等着我去“偷”。我会说:“有的小朋友睁着眼睛,我可不敢去偷他的枕头。这样就不叫偷,而叫抢了。”然后,孩子會乖乖把眼睛闭上。也会有小朋友把小手露出来(陪过孩子午睡的老师都知道,两只手足够他们玩儿2个小时了),我会说:“有的小朋友手露出来了,我可不敢去偷,万一把我抓住怎么办。”
  等他们乖乖躺好,把小手放到被子里,再闭好眼睛,我便真地去找几个小朋友拽他们的枕头。孩子们“誓死不从”的劲儿,真是好玩极了。然后,大多数孩子便都开开心心地睡着了。
  乱哄哄:听听指针的声音
  每个班都会有“群情激愤”的躁动时刻,这个时候,除了选择以更大的声音“压制”外,还有一个办法——反其道而行,用正常音量开个头,吸引一部分小朋友注意后,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说话,“引诱”所有孩子们安静下来听。
  或者用一些安静的小游戏,如手指游戏“指针说,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或者“请用一个拉锁把你的小嘴巴拉得严严的,我要看看哪个小嘴巴没有拉严” 。然后可以逗他们笑,或者轻轻地咯吱他们,你越让他们发声,他们反而会安静下来。
  总之,对付乱哄哄的原则是“以静制动”,这个方法可以用到很多环节,比如喝水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招:“我想听你们喝水的时候‘咕咚咕咚’的声音。”结果,你便真的能听到。
  回班:芝麻关门
  需要往走廊的柜子里放东西或户外活动回来的时候,也有“拖拖拉拉国”的孩子们不爱回班,在走廊里自顾自地玩起来。这时候,我会说“芝麻要关门啦”,然后慢慢地倒数10个数,数1个数把门闭合一下,直到数到0的时候门完全关上。其实,这个过程也让孩子们了解了数字的其他功能,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计数,数字的减少与门的闭合之间有了某种关系。
  要注意的是,你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做完事情回教室,而不是催促他们赶快完成,这时候要注意倒数的时候要留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保证数字数完孩子们都开开心心地回来了。
  让幼儿园繁琐的生活环节在玩中愉快地度过,有很多种方法,只要老师们用眼发现,用心思考。■
其他文献
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只让学生坐而受教,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教的法子也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即要教学合一。   ——陶行知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拼音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位计算机老师的发帖:“昨天上了五年级的一堂电脑课,内容是WORD
“右右,你知道吗?在小二班实习的这段时间,你给了我很多温暖,让我更加喜欢幼儿教师的工作。你总是对我说‘我永远永远爱你,永远和你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你,永远都不和你分开’,想我的时候就抱抱小二班吧!爱你的小青老师。”这是实习老师告别时送给女儿的,也是女儿一直珍藏的一张卡片。卡片正面印着几个卡通人物,边角已有些破损,虽然质朴,但作为教师、作为妈妈的我,每每看到这张卡片,总是满满的感动。因为这张卡片不仅
编者按:2010年11月至今,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婴儿园围绕户外活动组织难的问题,持续进行“幼儿园户外活动两小时”系列研究,包括“十二五”課题之“回归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研究”和“十三五”课题之“玩转户外两小时——2~6岁儿童户外活动研究”,直至现在正在进行的“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支持性策略研究”,捍卫2~6岁儿童在幼儿园进行户外活动的权利,真正将户外两小时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  在实际的幼儿园
信息时代,新技术的使用日新月异,并广泛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微视频创作门槛低,互动性较强,信息传递及时、快捷,这些特点使得许多研究者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由此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然而,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微视频尚未广泛运用于幼儿园的家园共育中。对微视频潜在的教育价值缺乏了解、支撑家园工作的微视频资源缺乏、自制微视频有困难、已运用于家园工作的微视频缺乏双向传递功能,等等,多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完整发展的有效途径。美术教育研究者对幼儿美术欣赏能力和活动的研究目前并不多,在这个领域还存在著不少争议。例如,如何看待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过程?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时发生的经验是否都是美感体验?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与成人的艺术鉴赏有什么不同?如何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来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如何通过美术欣赏来帮助儿童养成未来社会所需的公民素养?结合分析前文赵良娜
提问式教育,指师生处于一种对话关系,通过“提问—解答”的方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从而解除困惑,启迪思维,发展能力。这里的“提问”应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直接提出,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前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把课堂由珠串成线的作用,且容易把控,因此深受老师们重视;后者却往往因为超出教师预设等原因,有意无意中被执教者所忽视。事实上,新课程所提出的“以学定教” 理念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学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源自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借助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数学能力  数学是小学课程中逻辑性相对较强的一门学
家园共育一直以来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议题,对幼儿教育实效发挥着重要影响。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居家防疫期间,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由幼儿园转向家庭,家长陪伴幼儿的时间增多,家园沟通、家园合作的方式也更多调整到了线上。这对原有的家园共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危机之下往往蕴藏着契机,通过不断梳理与反思,不难发现家园共育关系的应然面貌。首先,家庭与幼儿园都应明确自身在幼儿教育中的
当空气污染达到中度以上时,医生会建议我们少做剧烈运动,多做一些柔韧性、平衡性的轻微运动,如太极、瑜伽等。但这些“慢吞吞”的活动很难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想到了有一项运动似乎很适合孩子们练习,那就是五禽戏。五禽戏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据传是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创编的仿生功法,能够活络气血,强健四肢。孩子们天性就喜欢动物、乐于模仿,五禽戏也许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够
诗人常把“家”比作“爱的港湾”,因为“家”让人安心,给予人们的是内心的安定、温暖和舒适。当年幼的孩子走出家门来到幼儿园,那句“幼儿园像我家”包含着人们对幼儿园生活的种种美好期待。但在真实的幼儿园生活中,高强度的保教责任、繁琐细碎的班级事务、真实存在的个体差异,现实的问题不断冲击着幼教工作者的内心,考验着我们的职业素养。当我们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状况时,能否保持爱心、耐心,用我们的专业素养让孩子们安心